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9月15日 星期一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当前网站将于今年底关闭,点击跳转至新版网站,http://gpzx.mwr.cn
首页 > 经验交流 > 市县交流 > 正文
民生水利的坚实奠基:浙江永康饮水安全三年任务一年完成
  王磊 陈锐 孙球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8/4/1    

水管埋在地下,就等于政绩埋在地下,不一定看得到,但群众会感受得到;水龙头装进千家万户,就等于把党委、政府的关怀装进老百姓心里……

这是浙江省永康市委、市政府在2007年5月的一次工作会议上研究“农村改水”(农民饮用水)工作时形成的一种共识。此时,这个拥有46.4万农村人口的县级市中,饮用水不安全的人口尚有26万。而就是在这次会上,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捏一把汗的决定:当年年底让安全清洁的自来水流进这26万人的农家。

直面民需 刻不容缓 各级主要负责同志签订责任状

从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到2007年年底,实际的工作时间只有7个月。此前,按省委、省政府3年解决农民饮用水困难的目标,水务局已有的各项工程前期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大多数工作都得从头开始。其实,市几大班子的领导并非不懂建设程序。为什么作出这么急的决定?这要从当年正月初十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说起。

主持那次会议的新一届领导班子雄心勃勃,希望能使这个综合经济实力当时已入围全国前50位的经济相对发达市的农村也能在全国率先建成现代化的新农村。然而,农村干部们普遍反映现在农民经济上大部分都不差,但生活质量并不好,生活环境很不佳。

问题到底在哪里?一致的反映是污染影响了生态与环境,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污染究竟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市委、市政府决定抽调679名市级机关干部和719名镇(街、区)联村干部,深入全市715个村。通过座谈,走访,与农村干部、群众代表面对面交流等,干部们发现在群众提出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中,有90%都与饮用水水质不安全有关。原来,全市农村除了由于地理环境造成的资源性缺水外,还由于前些年发展以电镀、电解氧化、磷化和小冶炼等传统产业为代表的小五金业造成的水质污染以及农村供水设施落后等原因造成的。农民们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了,钱也多起来了,但农村的环境没有根本改观,许许多多农民还坐在垃圾堆上数钱,用污水煮香米饭。

市委、市政府针对农村生态与环境的改造作出了“三清四改”(清污、清障、清垃圾,改水、改厕、改路、改环境)决策,同时又把“改水”作为需刻不容缓的“重中之重”。

俗话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来就不难”。永康市领导班子深切感到要在当年完成26万人的改水任务,实属不易,因此,要求市属各级都实行“一把手负责”:市委书记与乡(镇、街道)书记、乡(镇、街道)书记与村支书层层签订责任状,同时建立相应的改水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工程的规划、指挥和协调。这在全市解决专项问题上还是首次采取这样的办法,以往都是分管领导签订责任状。

在各级主要负责同志的亲自组织和指挥下,分管的党政领导、各套班子以及各部门都紧张地行动起来了,年底为限,每个人身上的担子都不轻,每个人都在为如何完成自己承担的改水任务奔波忙碌……

理清重点 突破难点 市财政承担工程建设经费“大头”

继千名机关干部下乡察水情后,职能部门市水务局马上派出了157名干部进驻计划改水村,对438个需要改水的村进行了实地调查、踏勘,从技术角度帮助各村确立了改水方案。要在短短的7个月内完成这些村多年积累的改水任务,建设资金的筹措、政策处理、施工队伍的选择、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等,都成为工程建设的重点环节,而其中的关键还是要先有钱。

根据工程建设达标方案,总需资金2.6亿元。虽然这个市2006年的财政总收入达到了23.3亿元,但真正可用的资金只有3亿元左右,而这点钱要承担的项目繁多,除了对农村的扶持,还要顾及城市建设、社会建设,支持企业改造,改善机关办公条件等等。和全国的大部分地区一样,这个市的乡镇街区财政和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资金问题成为改水工程的最大制约因素。

如果按照财政承担60%计,当年可用财政的一半要用于改水。而在这个民营经济非常活跃的县级市里,凭1.5亿元可再融资5亿元,可以办很多规划中想干的大事,可以让城市里竖起很多看得见的“政绩工程”。市领导班子再次开会统一思想,决定拿出1.5亿元投入改水,4000万元投入清障、清垃圾等,市财政绝对承担了该项工程的“大头”。与此同时还作出决定:缓建原计划中的国税大楼、一条过境公路和市会展中心。大家一致的意见是饮水安全与百姓健康息息相关,改善民生首先要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归纳成一句话,就是要把“政绩”建在老百姓的“心上”。

6月,永康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的意见》。根据这个意见,日供水能力1万吨以上、受益人口1万人以上的规模水厂建设工程,建设直接费用能得到全额补助;水源条件较好、水质达标的单村或联村供水工程,实行按户均、管网长度、人口、供水工程设施等分类分档补助;规模水厂的延伸供水工程,政府除承担主管线、支管线投资外,按供水人口户均补助300元;尚无供水水源、需建饮用水水源工程的农村,按水源工程建设直接费的50%补助。

资金的“大头”解决了,“小头”的压力却依然不小。龙山镇林飞轮镇长告诉记者,资金是这项工作中“最难的一件事”。有的村有积极性,如下奠口村的一位老板经动员爽快地拿出了10万元投入改水,“三星门业”的老板也慷慨解囊。而在村干部不想连任或本来就背着债的村就难办了,连每户300~500元的集资款也收不上来。镇干部们只好一次次地上门做村干部工作,并请村里的“老党员”出山作动员,硬是让这项工程在村两委换届前启动。

记者在采访时,曾听市委徐国华书记提起,唐先镇有一村支书,因为集不足建设资金而跑到他办公室里痛哭了一场。原来这个本来经济相对贫困的山区村,前些年因搞公路建设,用完了村里的积蓄,还欠了20多万元的债;由于村里历来水源不足水质差,村里百姓对改水热情很高,但经济拮据,尽管36万元的建设经费按政策可拿到市补22.19万元,但村集体此时已是举借无门。被感动的市委书记,动用了机动财力为这位初次谋面的“小书记”开了小灶。

去年11月底的一天,记者在唐先镇见到了这位来自石湖坑村的“小书记”——复员军人胡五直。这位年仅34岁的憨厚汉子说,他们村太想喝好水了,可他为自己没有能力办这件事而痛苦不已。他从电视上看到市委徐书记亲自抓该工作,也顾不得自己并不认识他,就直接跑到市委去找他。徐书记刚要去参加市常委会议,听他说明是为改水而来,便嘱咐工作人员推迟会议听他汇报。当时他泪流满面一半是为村里的工程着急,一半是为书记的平易近人和对基层改水的重视而感动。他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陈年垃圾清干净了,安全的自来水也通到了户,他怕打扰书记没敢再去市委,要求记者给徐书记带个信,希望书记有空时能去村里检查检查。

终于,永康市用“政府主动贴一点,集体积极出一点,农民自觉交一点,企业家踊跃捐一点”的办法解决了改水的难点,筹足了资金,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凝神聚力 众志成城 26万农民喜饮安全水

记者在丁坑水库施工现场看到了古山镇后塘弄二村支书吴宗轼。他一脸的黝黑,一脸的朴实,是个在同龄的村民堆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人。但市水务局纪委书记施清敏介绍,吴书记是这一带有名的企业家,也是市人大代表。他所在的村以及邻村守着这座水库的一方好水却天天喝着井里打的高氟水。在镇党委的动员和水务局的帮助下,他协调两个邻村定下了水库引水方案。为了让工程顺利进行,他将家里的“挑子”撂给了家人,5个月天天奔忙在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引水管线工地,不仅如此,他还为工程先后垫资116万元,保证了工程进度。当工程快竣工时,他又根据邻近两个经济相对困难村村民的请求,协调原有的3个村的“两委”,决定把供水管道接到这两个村,并且不向这两个村摊派建设费用。9月1日,5个村的村民终于喝到了久久期盼的安全水。

让人肃然起敬的村支书!可吴宗轼却憨厚地说,这只是他对乡里乡亲的回报,应该的。

古山镇党委书记章锦水,除了担任市政协副主席之职外,还是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据说,他擅长写诗。可当记者听他介绍改水工程时,俨然让人感觉他更像一位战略投资专家。他先是动员吴宗轼出面搞五村联供改水工程,在全市打响了改水第一炮,接着通过和班子成员一起做工作,动员该镇籍地市人大代表、神州模具公司董事长叶根培出资115万元用于家乡金川区域8个村的改水。同时,带动了一大批有心投入公益事业的企业主为家乡的改水工程慷慨解囊。

水务局局长林飞雄是2007年里永康市最“牛”的一位局长。在市委书记主持召开的每月改水工程进度汇报会上,他要公布每个乡镇的改水进度,徐建华书记根据他公布的情况及分析进行讲评。于是,各乡镇对于这位“牛”局长的到来,都异常重视。不过,“牛”局长的每一天也过得非常紧张:从工程设计到资金确定,从检查进度到检查质量,438个村,他当然忙不过来,他的部下同样辛苦。水务局的一位中层干部告诉记者,他们中层以上的领导都有一个以上的改水联系村,上班没时间休息天去,白天没时间晚上也得去,督促那里的工程保质保量保进度地实施,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不,不但领导面前交代不过去,村民也会怨他的,真是不敢怠慢哪。记者11月下旬见到局纪委书记施清敏时,这位本来就柔弱的女同志一脸的倦意,原来,是天天跑工地给累的。

市里的几套班子成员对于改水工作除了分工,还各有联系乡镇和村。记者所到之处普遍能听到一些反映市里联系干部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搞改水的事迹。市和乡镇都建立了改水工作内部考核机制,按季度、半年度和年度进行分期考核。

对于农民群众这个最大的改水主体,市里采取大会动员、宣传队下乡、宣传车巡回宣读和新闻媒体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激发其参与的热情。农村干部群众也被动员起来了,按施工惯例,最大障碍可能是政策处理,但在改水工程中,主管道所经过的村庄,老百姓大都主动“让行”,群众说,政府为老百姓谋幸福,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有改水任务的村,群众还组建起质量监督组,夜以继日,专群结合,监督、检查工程的质量,从而使星罗棋布的改水工程质量得到保证。

工程实施中,永康市因地制宜,采取三种模式:一是城镇规模水厂向周边农村延伸供水,二是新建农村规模水厂,三是联(单)村供水。

252支来自省内外3500多人的专业改水队伍在永康市提供的良好施工及生活环境中,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加班加点,全力以赴为年底前把安全水通到每家每户拼搏着。

2007年12月31日,这个让永康农民群众、永康各级党政干部永远铭记的日子:全市26万农村居民终于喝到了清洁、甘甜、安全的自来水!至此,永康全体农村居民都已用上清洁、甘甜、安全的自来水!

市委书记徐建华告诉记者,这是民生水利工程的一个开端。市里为保证这些建之不易的工程长久为农民服务,已决定每年拨款100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饮用水工程的维护和改造,在水务局制定出工程长效管理方案的基础上,市人事局将在调研后,对水务局的内设机构作出改革,以适应新的管理需要。2008年他们又确定把以改造乡村环境为主的清洁小流域作为民生水利的重点,市财政将再一次成为投资主体。

今年1月27日,水利部部长陈雷深入考察了永康市的农民饮用水工程后,对该市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赞扬,并期望该市在率先解决农民饮用水问题后,在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农村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水管体制改革和水利现代化等方面,不断推进,大有作为。

永康的民生水利奠了一块好基。永康的民生水利定将铸就新的辉煌。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3月18日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