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17日 星期三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领导之声 > 司局领导 > 正文
在2008年全国水利科技大会上的发言
李代鑫:以科技创新支撑农村水利健康发展
2008年4月1日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     李代鑫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8/4/1    

水资源短缺和水土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要在水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的条件下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在农业用水总量零增长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新时期农村水利所面对的挑战,从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无论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或是促进农民增收,都需要首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解决“生产发展”的基础问题。而让农民喝上足量、卫生的水是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因此,农村水利工作领导重视、群众关心、社会关注。但是,农村水利发展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普遍问题、特殊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近年来,在科技部门的支持下,农村水利依靠科技创新,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在基础理论、政策研究以及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为农村水利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重视战略研究,服务发展大局

对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农村水利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的“三农”问题又十分复杂。农村水利如何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跳出农村水利看农村水利。为此,组织开展了一大批战略研究。包括“农村水利发展重点对策研究”、“21世纪初中国农村水利发展战略”、“农村供水发展战略研究”、“农业节水战略研究”、“利用WTO绿箱政策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支持力度研究”、“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村水利问题研究”、“优质高效节水基本农田建设研究”等。

通过一系列研究,对农村水利进行了准确定位,客观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水利的要求及其农村水利本身的差距、原因,明确了提高农村水利基础能力的途经、措施。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也指出了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研究,也在全社会形成了比较广泛的共识:农村水利发展不是灌溉、排水和供水本身的问题,不是农业本身发展的问题,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局问题、战略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005年至2008年的“一号文件”都强调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成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些研究成果,是近几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起草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农村水利一系列重要规划报告的主要依据。以战略研究和需求分析为基础,编制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全国节水灌溉规划》、《全国灌溉发展规划》、《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全国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全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规划》等。

二、强化基础研究,增强发展后劲

我国是国际上最早开展农业节水系统研究的国家之一,有良好的技术基础。近年来,国家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投入加大,为节水硬科学和节水软科学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方面,尽管我国开展专门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投入力度加大和全社会对农村饮水安全的广泛关注,以“国家支撑计划”为依托,农村水利学科的研究领域得到延伸。

一是紧密围绕“节水高效”这一主题开展基础研究,包括“水—土—植物—大气”关系、水分胁迫对作物生理活动及产量的影响、不同条件下作物蒸发蒸腾量及其变化规律、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及其变化规律、不同条件下水肥综合运移规律及作物高效利用水肥的调控机理、水量不足条件下水量最优分配理论、实时灌溉预报与动态配水理论等。在研究目标上,不仅着眼于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时关注其生态环境影响;在技术路线上,注重综合集成;在研究方法上,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在研究手段上,籍助高新技术的应用。

二是针对小尺度研究与大面积应用脱节问题,开展不同尺度条件下灌溉水高效利用影响因素与机理研究。以系统的实测资料为基础,揭示了不同尺度之间水分转换规律,提出了不同尺度应采取的节水策略,对我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以及规模化发展节水灌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是围绕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开展技术研究。相继完成全国城乡饮水水质监测技术、苦咸水淡化技术、农村高氟水处理技术、生物慢滤水处理技术、农村饮水消毒技术等多项研究课题。结合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开展高氟高砷中毒的防治、水源水质预警技术、新型安全消毒方法与消毒二次污染的控制技术、氟中毒机理研究、饮用水微污染净化技术、水的臭氧消毒接触方法与设备的研究及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批理论上先进、实用性强的科研成果。

四是针对面源污染问题,开展排水与灌溉条件下氮素迁移转化研究,为不同灌溉和排水条件下优化施肥和灌溉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预测和评估大面积农田污染物、垃圾渗漏污染物的迁移动力特征及其对土壤地下水污染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加强政策研究,把握发展方向

农村水利项目小型分散,量大面广,管理困难,同时,农村水利发展又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保障党中央治水方针和部党组治水思路在农村水利领域得以正确贯彻落实,为加强和规范项目建设管理,推进改革,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政策研究。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政策。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让群众早日喝上放心水的目标,组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内涵、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与卫生部联合发布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出台《全国农村饮水现状复核评估办法》。在调查、复核的基础上,完成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报告》。为了编制好《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组织开展深入细致的论证,提出优先解决的区域、类型等,同时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专题研究,为农村饮水安全规划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2、灌区“两改一提高”体制与机制。针对大型灌区改造项目的特点和以建设带改革、以改革促建设的要求,开展多方面的政策研究。先后出台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管理办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验收办法、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意见、大中型灌区管理单位定岗标准、大中型灌区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意见、大型灌区精神文明创建以及大型灌区行风评议指导意见等。适时调整了大型灌区改造的目标、原则以及优先发展地区等。

3、农业节水技术政策。为保障农业节水事业健康发展,指导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缓解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参与研究编制《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在节水增效示范项目中强调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相适应,充分考虑农民意愿,优先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节水增效潜力大、骨干工程已基本完成的地区。

4、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政策。针对国家取消“两工”后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带来的重大影响,开展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及时出台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关于规范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有关政策的意见、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民办公助”专项资金管理试点办法等。

四、组织协同攻关,支撑中心工作

针对农村水利建设任务重、投资强度大、工期长的特点,对重大问题进行攻关研究。

一是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我国农村人口居住分散,自然地理条件十分复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又相对滞后,为保障大规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顺利实施,全面提升工程质量与科技水平,需要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开发一批适合农村供水工程特点的实用技术和设备,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经过水利部努力,争取到国家科技部门的“支撑计划”,开展了饮用水源开发利用技术与设备、劣质地下水处理技术与设备、微污染水处理技术与装置、雨水安全集蓄与利用技术及装置、农村安全供水消毒与水质检测技术与设备、农村安全供水标准化信息化集成技术与评价指标体系、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农村生活排水处理技术、不同类型农村供水工程技术集成等方面攻关研究,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

二是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大型灌区是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是农业、农村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用水大户。为保障大型灌区“两改一提高”任务的顺利实施,需要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将工程改造与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促进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

经过水利部努力,争取到国家科技部门的“支撑计划”,开展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与管理中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包括不同类型灌区和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因地制宜的节水改造技术集成模式、灌区诊断评价技术与方法、灌区节水改造标准体系、灌区田间节水改造技术集成模式、灌区高效输配水技术与产品、灌区用水管理及量水技术、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农田排水与再利用、大型泵站改造技术、灌区节水改造环境效应及评价方法等。

三是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提高灌溉用水效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要求到“十一五”末,“全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因此,科学测算和分析评价“十一五”期间全国灌溉水利用水平是一项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为摸清全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现状并跟踪测算分析“十一五”期间变化情况,深入分析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研究全国及分区灌溉的节水潜力,提出对策措施,为科学制订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提供基础依据,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有关规划制订提供科学参考,从2006年4月开始了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专题研究工作。此项工作分三个阶段5年完成。一是于2007年上半年完成全国现状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二是跟踪分析“十一五”期间历年灌溉用水情况,研究影响因素及其程度,提出每年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最后,到2010年,提交“十一五”末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作成果。

四是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研究。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对推行节约用水、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今后水行政主管部门科学核定取水许可数量、建立水权分配制度的重要依据。为此,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编制研究,出台了具体的用水定额和实施细则。

五、加大推广力度,加快成果转化

结合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灌区取水防沙、渠道防渗、渠系配水等方面全面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农业节水综合技术集中应用于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区;灌区取水、输水、配水、灌水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灌区信息化建设进行集成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灌区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准确性、时效性,灌溉用水管理决策能力和灌排工程的安全可靠性得到显著提高。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在适时、适量灌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达到了安全、高效、节约的目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物非充分灌溉技术在我国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六、几点体会

1、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是农村水利科技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经济社会变化、水土资源变化、现代农业发展、气候变化等,已经使农村水利学科的内涵、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在组织开展各种研究时,不仅依靠了传统的农村水利科研队伍,也吸收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社科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老科协等方面的技术力量;不仅调动了国内的各种积极因素,也发挥了国际研究机构的作用。

2、行业支撑体系薄弱制约农村水利健康发展。农村水利是入户、到田头的事业,服务的是弱势群体、弱质产业,支撑的是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科学研究公益性明显。近年来,由于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省以下基层水利科研队伍基本解散。灌溉排水试验是农村水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灌排工程建设和改造规划设计及运行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种植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等,都需要作物需水量、需水规律、灌溉制度、水-产量关系等资料。但许多地方的灌溉试验站没有能够列入当地事业编制,从业人员基本工资得不到必要的保障,大部分站点的科研设施和设备得不到正常维修和更新,严重制约农村水利今后的发展。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