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在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水利技术论坛上的讲座第十七期
刘道国:传承核心价值 创新治水理念 推进都江堰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第十七期)
2008年4月15日
  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局长     刘道国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8/4/16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好!

很荣幸能够应邀参加水利部灌排中心学习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历史传承、当代建设和未来发展等方面,把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创科学治水之先例,建华夏文明之瑰宝”的都江堰系统地介绍给大家。并和大家一道,对都江堰这座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如何实现永续)利用和持续发展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今天我所讲的题目是《传承核心价值,创新治水理念,大力推进都江堰水利现代化建设》。衷心地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帮助大家对都江堰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更希望通过相互的探讨,对我们共同所从事的水利事业有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启迪。

一、解读历史——都江堰的核心价值

(一)水利的传奇——都江堰灌区简介

公元前256年战国末期,秦国蜀郡守李冰在今川西平原的岷江干流上,创建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秦人得蜀之赀,遂并天下”,都江堰也由此启动了此后2260多年运行不辍、泽被后世的光辉历史。

李冰之后,历代治蜀者都把治理都江堰作为要务。经过历代的运行和发展,新中国成立时,灌区面积为282万亩。建国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都江堰灌区水利事业,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以及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莅临都江堰视察,对都江堰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巨大关怀,都江堰也因此迎来了一个的建设和发展高潮期。为适应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灌区先后兴建了人民渠1~5期工程,东风渠1~4期工程,兴建了三合堰,扩建了通济堰,使整个都江堰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到678万亩,浇灌了龙泉山以西全部的成都平原。1969年冬,灌区掀起“打通龙泉山,引水灌农田”的水利建设热潮,先后在龙泉山的北、中、南端打通了三条引水隧洞,并修建了鲁班、三岔、黑龙滩、石盘、张家岩等大中型水库,使龙泉山以东丘陵区近400万亩土地脱离了苦旱。到80年代初,都江堰灌区面积扩大到858万余亩,同时灌区面貌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至1993年,灌区灌溉面积达到了1003万亩,为全国第一个实灌面积突破千万亩的灌区。

时至今日,都江堰已建设成为地跨岷江、沱江、涪江三个流域,幅员面积2.32万平方公里,总体规划面积1500万亩,灌溉面积惠及四川全省7市37县(市、区)1026万亩的特大型灌区。她不仅满足了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用水的需要,而且还为灌区的生活、工业、防洪、环保、发电、水产、旅游等用水提供了综合服务。目前,都江堰灌区的保灌面占四川全省总数的30%,人口占全省总数的27.5%,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28.3%(其中水稻产量占全省的31%),灌区工业产值占全省的44.6%,农业产值占全省的30%,全省综合经济十强县全部位于灌区范围内,都江堰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已经起到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自秦以来,千百年的风霜雪雨早已使古巴比伦的纳尔—汉谟拉比灌溉渠系、古罗马的远距离输水道等等人类古代的水利杰作相继倾颓于历史的长河,成为仅凭感怀的记忆,惟有中国的都江堰完成了如此伟大的穿越,在世界水利史上谱写出了一部“膏流千古、泽被万民”的壮美传奇——伟哉中国人,伟哉都江堰!

(二)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的核心价值

作为一座造福千古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如今早以其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价值跻身世界文化遗产行列,作为世界水利声名遐迩的活化石而为世人所称颂。于是,当我们走近都江堰、认识都江堰、了解都江堰的时候,同样的一个问题都会很自然的被我们想起——盛名之下,都江堰的价值,更确切的说,是都江堰核心的价值究竟何在?

关于这个问题,人们曾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观点:从工程建设出发,有人认为都江堰的价值在于其渠首主体工程那三位一体的精妙设计和鬼斧神工的建构技巧;从工程管理出发,有人认为其价值在于科学精到的治水理念和千古一贯的协调运作;从工程效益出发,有人认为其价值在于都江堰孕育出了“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这些说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和肯定了都江堰的价值,但我认为这些都还不足以成为其价值的核心——高超的工程建设技巧并非都江堰所独有。历史上因为治水思路的调整和管理措施的不当造成堰务颓废的事例也并不鲜见。至于说到工程效益,恐怕更会因为无法准确的衡量和类比而具有绝对的说服力。

自从人类逐水而居,就开始了与水打交道的历史。人类离不开水,却又经常要遭受干旱和洪涝的水患折磨,于是水利工程的出现就成为了人类追求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必然。创建水利工程,改善人水关系,可谓是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时的一项革命性创举。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发展史,其实也可以看作是水利工程的发展史。纵览天下,无以数计、林林总总的水利工程,无一不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雕塑,为国家和人民贡献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在浩如烟海的水利工程中,堪称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不胜枚举。从整体上看,“建设水平高、工程规模大、供水效益好”是这些水利工程的普遍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才成就了它们的声名遐迩。在这些方面,它们可以说并不逊色于都江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为什么唯有都江堰最为世人所称道,成为世界上唯一一项以水利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就需要跳出静态的分析和孤立的判断,从都江堰独具的个性中去找寻其不可复制之处。唯其如此,才能够去把握都江堰核心的价值。

都江堰最具个性而又不可复制之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在所有水利甚至超越水利范畴的人类工程建筑中,只有它实现了2260多年的持续利用,而且至今还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请注意,都江堰的价值绝不仅限于从简单的时间延续上,颠覆了人们对于一般工程建筑在使用寿命上认识,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这2260多年持续运行的历史铺展,我们还应该看到都江堰既是一座古老的世界水利经典,又是一座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生机勃勃的水利工程;它既创造了造福四川人民的千秋伟业,又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精髓;既证明了水利不仅是工程技术行为,而且在民族的文明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实现了千百年来的持续发展,而且这种发展还在继续延续向无尽的未来——“建设水平高、工程规模大、供水效益好”固然可以成为著名水利工程的普遍特点,但能够将这些特点以超越千年时空的气魄持续地保持两千多年,都江堰的价值和意义早已超越了水利工程本身,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的杰出典范!而这,才是我们所应该认识和把握住的都江堰的核心价值。

都江堰的历史厚重而又光彩,但历史终究已经属于过去。正如“可持续发展”固然可以看做是都江堰的核心价值,但这种价值更多是来自于历史的沉淀。面对未来,我们深知都江堰这座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承载着社会经济发展日益重大责任的水利工程,其运行和管理的主题绝不仅仅是传承和保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促进都江堰水利事业的创新,以实现都江堰的永续利用和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代建设——都江堰近年来的迅猛发展

上世纪50~70年代,都江堰灌区灌面迅猛扩大,但工程标准低,配套差,渠道过水断面小,“卡脖子”工程多,引输水和防洪能力低,这些问题在严重制约灌区工程整体效益有效发挥的同时,也阻碍了都江堰灌区的健康发展。1986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毅然决定每年从省机动财力中安排1100万元专项资金对都江堰灌区骨干输水工程进行扩改建,由此拉开了灌区扩改建工程建设的帷幕。1996年,国家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项目,更为都江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灌区扩改建20年及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10年来,共完成投资9.47亿元,整治、修建渠道1260km,重点建筑物9633处。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综合效益:

一是提高了灌区工程整体标准,增强了抗御极端水旱灾害的能力。灌区建设以打通东风渠、人民渠两条高速输水通道,扩灌井研、简资、大英三片丘陵灌区为目标,先后进行了人民渠1—7期扩建,东风渠总干扩建、石堤堰枢纽改建等项目的建设,对石垭隧洞工程等重点“卡脖子”、病险工程进行了彻底整治,灌区工程的整体标准得到大幅提高,抗御极端水旱灾害的能力得到大大加强。与项目实施前相比,灌区险工、险段工程事故率降低50%以上,水旱灾害损失率下降41.2%,与1996年相比,灌区年新增减灾能力2868万元。如通过石堤堰枢纽改建,使其防洪标准由三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大大提高了成都市的城市防洪标准。又如在2006年全省抗御百年一遇特大干旱的战役中,都江堰灌区不仅全面完成了全部目标灌面的供水任务,更取得了“抗旱增收”的可喜成绩,为我省粮食生产挑起了大梁。

二是提高了灌区水资源利用率,增强了供用水能力。灌区建设通过对渠道扩建、衬砌,整治病险工程和渠系、渠系建筑物及量水设施全面配套等,大大减少了水量损失,降低了糙率,提高了渠道输水能力。据测算,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32提高到0.463,同1986年相比,灌区年增节水能力8亿m3以上,府河工程、人民渠一至三期增加引、输水能力50%以上,新增灌溉面积112万亩。

三是提高了灌区水利信息化水平,增强了水利现代化管理能力。通过灌区工程的规划和改造,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得以在都江堰全面引入并迅速发展。尤其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建成了灌区广域网、水位遥测系统、“都江堰渠首水情水质监测及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等,大大地提高了对灌区水资源实施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的能力。同时,《“数字都江堰”总体框架及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已于2002年通过了部级鉴定。在此基础上编写的《数字都江堰工程总体规划》也已列入了全国大型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这标志着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已经步入了科学系统的轨道。

四是提高了灌区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了水环境保护能力。灌区建设将灌区节水改造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统一考虑,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大大推进了灌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美化了城乡人居环境,推动了灌区新农村建设,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如2006年在灌区抗旱,水资源异常匮乏的情况下,通过对灌区水量的优化调度,向成都市提供环保用水4亿m3,大大改善了成都市及灌区的生态环境。又如在2004年3月沱江水污染事件中,都江堰灌区反应及时、措施得当,在第一时间跨流域调水5700万m3对沱江进行冲污,极大地缓解了沱江的污染程度,解决了沱江两岸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是推动了灌区水利改革,提高了水利民主化管理水平。通过灌区改造,我们加大了灌区用水民主管理改革步伐,并在省水利厅党组的安排部署下,于2002年底至2003年初相继成立了灌区党委、局务委员会、灌区代表委员会。“三委”的成功组建为灌区水利民主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灌区的用水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目前已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基层用水管理组织236个,并且运转良好,为灌区全面推进“用水户参与管理”这一先进的水利管理体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六是丰富了灌区水文化时代内涵,增强了精神文明建设能力。

在水文化建设上,近年来我们先后出版发行了《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都江堰水利辞典》、《千秋伟业》画册、《都江堰灌区总体规划》、《古堰情怀》书法集、《都江堰》邮册等。在精神文明建设上,都江堰灌区被水利部授予“全国大型灌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称号;都江堰管理局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灌区水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灌区的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传承古堰治水精髓,顺应时代开拓创新,继往开来,我们所能够听到的,是当代都江堰水利建设越来越振奋激越的建设号角;我们所能够看到的,是都江堰灌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事实证明,都江堰的生命传承是蓬勃健康的,都江堰灌区当代的建设成效是巨大的,灌区未来发展之路更是充满希望和光明的!欣逢盛世,古老而又年轻的都江堰已然开启了又一轮千年利济斯民的新篇章!

三、发展忧思——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跨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水的需求在类型、水量、水质和服务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这反映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形势却非常严峻,供需矛盾突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我国当前三大水资源问题。具体到都江堰灌区,随着灌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用水需求的不断提高,灌区水资源在优化配置、高效利用、节约保护、科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大量产生并日趋突出,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着灌区发展的步伐。

(一)灌区水资源问题日趋严重

首先是资源性缺水问题。都江堰灌区水资源总量为290亿m3,其中岷江上游来水多年平均径流为147.3亿m3,占总水资源量的50.8%,是都江堰灌区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根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岷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且来水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去年8月中旬左右,岷江上游来水仅有250 m3/s左右,比常年偏少了50%以上,较历史同期最低值还偏少30%以上。

其二是水质性缺水问题。目前都江堰灌区水污染形势严峻,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是灌区的主要污染源。以成都市为例,据统计,成都市日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00万吨,而日处理能力只有10万吨;成都市工业废水日排放量达165万吨;合计成都市全年排放6亿多吨废污水,几乎污染了全市的所有大小河流。除成都市之外,灌区其他地区污染也十分严重。由于灌区目前水污染防治主体为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而水污染的主要责任主体却是供水部门,造成管水的不能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治水,致使水污染灾害愈演愈烈。

其三是工程性缺水问题。近年来,灌区工程建设改造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历史欠账多、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致使灌区工程配套差、输水及囤蓄能力不足等问题依旧比较突出。按照《四川省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的总体安排,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静态总投资60.96亿元,建设分三期完成。1996—2005年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总投入为6.37亿元,仅占规划总投资的10.4%。2001—2005年节水改造投入为4.18亿元,仅占一期项目总投入的19.6%,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规划,这严重地制约了灌区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

目前,平坝灌区干渠共有引水口2375处,现已基本配套的有2090处,占干渠引水口的88%。而丘陵扩灌区大多数引水口则基本没有配套或配套严重不足,设施十分简陋,操作极不方便。灌区渠道中,采取防渗衬砌的渠段少,致使渗漏严重,尤其灌区支渠以下的工程状况就更不理想。据调查,灌区骨干渠道已衬砌有1428.6km,仅占应衬砌渠长4499.3km的31.8%。人民渠六期丘陵灌区目前仅有一座总容积2210万m3的中型水库,只占规划的30%,致使灌区建成20多年来,仍有36.8万亩尚未配套实现灌溉。人民渠七期主干渠上段无骨干囤蓄水库,也是致使每年4—6月一遇用水高峰期就出现严重争水矛盾的主要原因。

此外,都江堰渠首水量控制型枢纽缺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紫坪铺水库运行调峰对都江堰来水造成的影响。紫坪铺水库的建成提高了灌区供水保证率,但其运行调度势必造成都江堰渠首来水量发生波动剧烈、陡涨陡落、或出现极小、极大流量等异常状况,从而给都江堰灌区的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有效利用,乃至都江堰渠首工程的安全、岷江两岸人民生命安全等带来不小的影响。

其四是水资源浪费问题。灌区农业长期使用大水漫灌的传统灌溉方式,其节水潜力在7.8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紫坪铺水库的调节库容7.74亿立方米。除农业外,其他类型用水浪费现象也很突出。如灌区内成都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到60%,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为240 m3,这大大高于全国及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灌区当前实行的是“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与之相适应的职能职责,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的权威性无法保证,势必难以对灌区内按行政区域分割管理的水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调度,造成无法从灌区整体高度和全局利益实施都江堰灌区水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保护。灌区难以更为精确地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安排,这严重地制约了灌区水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发挥。同时,水管单位改革难,经费来源渠道不畅,严重阻碍了水管单位的发展。水价低于供水成本,水费收取困难,造成了水管单位长期处于亏损,严重影响了灌区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水资源和水管理的问题是关系都江堰水利事业长治久安的核心问题,也是影响都江堰灌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上述都江堰灌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顺应时代要求、谋划灌区发展这二者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契合点,以实现二者的发展进步、和谐共荣。

四、都江堰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一)重要性和必要性

如前所述,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各种用水需求的不断提高,都江堰灌区也由此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应当看到,都江堰灌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非从来就有,从其产生的原因上看,这都是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然导致的。从性质上看,这些问题无一不关乎都江堰水利的健康发展,关乎灌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其能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样一种严峻的发展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清醒地看到都江堰水利当前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敏感地意识到都江堰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时机已经到来,都江堰向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条件已经成熟。

实施都江堰水利现代化建设,是都江堰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科学利用的需要,是都江堰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都江堰灌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形势逼人,时不我待;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顺应时代需求,坚持发展创新,奋力推进都江堰水利现代化建设,我们义不容辞,已是刻不容缓!

(二)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和省水利厅新时期的治水思路,以推进都江堰水利的民主化、法制化、市场化和节水型、安全型、文明型建设为重点,依靠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使都江堰率先在全省实现水利现代化。

实施原则:

1、坚持尊重历史的原则,保护和传承好都江堰水利的悠久历史和核心价值。

2、坚持开源节流的原则,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3、坚持加快建设的原则,夯实水利工程基础。

4、坚持强化管理的原则,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坚持全面规划的原则,做好统筹协调,确保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分步实施。

总体目标:

建设适应四川省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标准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供给体系、水环境保护体系和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水利可持续发展体系。

(三)标准形态和主要内涵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结合都江堰灌区长期以来的建设管理实际,理想中的都江堰水利现代化,应该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设施完备,管理科学,人本为先,公平团结,经济协调,文化新生,服务一流的现代化灌区。

资源节约,就是要合理开发岷江水资源,切实解决都江堰渠首反调节枢纽工程建设和丘陵灌区蓄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切实加强对灌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不断提高对水资源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的能力。通过推行计量供水和合同制供水等措施,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着手,大力培养全灌区节水意识,树立正确的用水观念,形成灌区社会高效的节水能力。

环境友好,就是要科学处理灌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灌区水资源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合理有序开发灌区水资源的同时,要科学制定灌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标准,努力构筑具有都江堰特色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水环境保障体系等,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灌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设施完备,就是要大力加强灌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的立项、实施工作,为灌区的水利工作提供坚实的工程保障,实现灌区工程配套完善的目标。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水”战略,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可靠、安全、及时、准确掌握岷江上游及全灌区雨情、水情、旱情、工程状况、环境、经营管理、后勤服务等多种信息的都江堰灌区水利自动化管理系统,以切实的信息化手段和高效的信息化程度去带动灌区水利现代化。

管理科学,就是要在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基础上,形成符合都江堰水利建设、管理与发展的新体制,实现机制创新。要以《水法》和《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为依据,依法强化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要通过都江堰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形成政府调控、民主协商、用水户参与管理这样一种崭新的水利管理体制模式。科学合理地划分都江堰水利工程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建立起政府补贴和市场补偿相结合的复合补偿机制。以都江堰水利产业集团为投融资载体,搞好资本运营,建立起政府投入和市场融资相结合的新型投融资机制。此外,通过深化水价改革、水费征收体系建设等工作,合理制定都江堰灌区水价和水价实施政策。

人本为先,就是要高度重视事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要始终将灌区全体干部职工作为都江堰水利事业发展的主体、前提和核心动力,建立和制定与事业发展相适应,与个人业绩相联系的人才培养、激励、保障机制和人才战略规划,为灌区全体水利职工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努力建成一支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一专多能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应用型技术人才并重的、高素质的灌区水利职工队伍,以灌区全体水利职工人的现代化为都江堰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公平团结,就是要在灌区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的基础上,以实现全灌区涉水利益的高度协调和统一为共同目的,公平公正地处理和解决各种利益关系和工作矛盾。灌区各利益主体间相互理解、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形成灌区内外部良好的供用水秩序,为全灌区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提供切实的保障。

经济协调,就是要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围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发展水利经营,提高灌区经济实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新时期治水思路的调整,拓宽经济发展思路,充分依托行业优势,积极调整水利经营经济结构,挖掘工程潜力,发展涉水产业。要以灌区水利职工经济收入稳步提高、灌区水管单位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灌区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为目的,实现灌区社会、水管单位和水利职工经济效益的“三丰收”。

文化新生,就是要在保护、传承和弘扬好都江堰千百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大力培育当代都江堰治水新理念,锻造水利新精神,发展水利新文化。通过都江堰学说的创建,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功能,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共荣、社会文化与都江堰水文化协调的文化环境,为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服务一流,这是都江堰水利现代化建设所有工作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也是建设工作的根本目的、衡量标准和本质要求。通过上述各个方面工作目标的逐步实现,最终要使都江堰灌区以一流的工作业绩为灌区水利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服好务,为灌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灌区社会安定进步服好务,为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服好务。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由于时间的关系,有关都江堰水利的情况我就先介绍到这里。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都江堰全体水利职工,向大家长期以来对都江堰水利事业所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兴水利,除水患,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更是我们每个水利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我们深信:在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在都江堰水利人不懈的奋斗和追求下,都江堰灌区的建设、管理、改革和发展都必将取得新的成绩,都江堰也一定会尽快地实现水利现代化。都江堰的历史固然辉煌,而都江堰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