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十五”规划明确指出,要以“适应环境变化,增加农民收入,注重环境保护”为指导思想,创建起农业环境建设、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经营管理三大新模式,坚持不懈地搞好治沙、治水、治土、防污四项环境建设。大兴区水务局为全面落实区“十五”规划,结合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2001年5月至2006年6月在北臧村、青云店、庞各庄、安定等4镇的范围内,按照《北京市PIP总报告》和大兴项目区实施计划,采取三大措施降低ET,提高水分生产率,在灌区内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的机制,进行了探索示范。
1 项目目标与技术路线
1.1 项目目标
通过包括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和灌溉管理措施在内的三大措施的运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降低ET,促进项目区的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1.2 技术路线
从“真实”节水的概念和水平衡分析作为所有项目活动的基础出发,紧紧围绕资源型节水的概念进行项目设计,努力推进节水工程与设施农业、农业支持与服务、林业与环境保护、机构发展与支持等方面的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ET和奢侈ET,有效提高水分生产率和生产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在项目区内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的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本项目建设主要包括:节水工程与设施农业、农业支持与服务、林业与环境保护、机构发展与支持等。
2.1 节水工程建设
针对本地区水资源条件和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进行了渠道衬砌、管灌、滴灌等工程建设和发展设施农业,制定了地下水管理计划。主要包括:节水工程以及配套的小型水利工程、机井和量水设施建设,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699.1hm2,其中,渠道衬砌1333.3hm2、低压输水管道灌溉1007.4hm2、滴灌358.4hm2。
2.2 农业支持与服务
包括土地平整、秸秆还田、地膜覆盖、平衡施肥、种子改良等农业措施。项目实施期间,累计完成平整土地1171.54hm2、土地深耕856.5hm2、秸秆还田856.5hm2、良种推广165hm2,以及相应的农机设备购置配套、平衡施肥。农技培训达每月60人。
2.3 林业和环境保护
本项目主要是实施田间林网和经济林建设,建立监测系统。5年间,田间林网和经济林建设分别完成30hm2和89hm2。并建立健全土壤墒情、水质、病虫害监测系统和观测制度。
2.4 机构发展与支持
机构建设中,一方面加强技术与管理方面人员的培训,为项目管理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服务队伍;另一方面,建立和加强由大多数用水户组成的运行维护机构——农民用水者协会,为项目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项目实施中,项目相关人员进行考察、咨询和技术培训达每月203人;建成1个区级2个镇级农民用水者协会(SIDD);建立了MIS系统。
3 效益分析
3.1 “真实节水”效益
大兴区是资源性缺水地区,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了“真实节水”的监测分析。
3.1.1 单一作物与灌溉方式组合的ET成果
大兴区单一作物的ET值监测结果表明:项目区与非项目区比较,2001—2005年各种作物与灌溉方式组合的ET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基线比较,2005年小麦管灌的ET减少116.3mm,玉米管灌的ET减少41.5mm,保护地蔬菜管灌的ET减少291.9mm,保护地西瓜滴灌的ET减少316.4mm,节水成果显著。
3.1.2 多种作物ET监测成果分析
项目实施5年来,项目区多种作物平均ET有较大幅度地下降。纵向比较,由基线的812.9mm下降到2005年的627.4mm,“真实节水”量为185.5mm(1855.1m3/hm2);横向比较,项目区多种作物年平均ET673.3mm,非项目区年平均ET757.9mm,“真实节水”量为84.6mm(846.0m3/hm2)。
3.1.3 ET综监测成果分析
项目区ET综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5年ET综值较基线值下降了133.7mm,较对照区减少了101.1mm。说明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发挥了巨大作用。
3.2 经济效益
(1)项目种植结构的调整提高了项目区综合生产能力。随着项目的进展,种植结构进行了不断地调整。北臧村镇项目区由主产粮食调整为粮、瓜、菜综合发展;庞各庄、安定两镇项目区(庞安路两侧)由粮、瓜、菜种植调整为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瓜、菜生产区;青云店项目区(北野厂灌区)重点发展小麦、玉米复种的粮田区。
(2)项目增产增收效益。项目区小麦、玉米、设施蔬菜产量分别较项目实施前增长405kg/hm2、1410kg/hm2、3450kg/hm2,增收1095元/hm2、1875元/hm2、4140元/hm2;单位ET产出增长0.16kg/m3、0.38kg/m3、1.53kg/m3,增收0.36元/m3、0.50元/m3、1.83元/m3。基于此,项目区粮田2095.9hm2复种,每年增产小麦848.84t,增产玉米2599.22t,增收622.48万元;设施蔬菜201.65hm2,蔬菜增产695.69t,增收83.48万元。
3.3 环境效益分析
通过节水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和管理措施等综合措施实现了节水灌溉,监测结果表明,多种作物年平均ET由基线的812.9mm下降到2005年的627.4mm,“真实节水”量为185.5mm;项目区多种作物年平均ET673.3mm,非项目区年平均ET757.9mm,“真实节水”量为84.6mm。不仅减缓了地下水位下降速度,而且减少了化肥、农药随水入渗、运移转化等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秸秆还田,减少了焚烧或堆弃对大气的污染和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培肥地力,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平衡施肥,改变了人们施用氮、磷为主的传统意识,不仅降低投资成本,而且减少了过量施用化肥随水入渗或以其他形式流失到环境中去。
田间林网和经济林建设,减少了水土流失,也改善着地区生态环境,还将为野生动物提供生存环境和栖息地。
3.4 社会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2005年,较项目实施前,年人均农业纯收入提高了24.5%以上,有利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项目区内各级管理人员、农民进行科学、有效用水管水的系统培训,提高了有关水务知识的理解,对水资源现状、节水技术、灌溉方法有了系统的了解;增强了对项目的理解并积极地支持实施,提高了农民参与意识;为本地区培养了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推广队伍,可有效推动其他节水事业的发展和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水排放,缓解水环境压力。
4 可持续发展分析
4.1 项目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在项目区内,通过项目的有效管理,形成包括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和管理措施在内的优质、创新性的子项目设计。在计划贷款管理模式下,不断地改善设计和实施行为,保证了项目建设和实施的高质量,更适于本地区的发展规划和生产实际,为项目工程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基础。为保证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及长期发挥效益,大兴区水务局作为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与环保、农林等部门形成统一管理的整体,各镇水务站(农民用水者协会)对项目村实施管理,项目村设专人(小组)管理,形成了以水务局为龙头的区、镇、村3级管理。
通过监督国家水事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本区地方性水事法规、规章制度在辖区的贯彻落实和由区水务、环保、农林等方面的指导性服务与技术支持,实施总量控制、优化配置、高效利用、节水优先的原则,实行计划用水、定额管理、计量收费;运用观测系统,监测地下水动态,实现降雨径流、再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实现对项目的有效管理,保证项目工程的可持续性。
4.2 项目运行管理的可持续性
4.2.1 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
综合节水措施的设计、项目管理中招投标制、合同管理、监理制、财务报账制等经验得到区政府和水务局的支持,已推广到包括河道工程、环境治理等在内的整个行业部门中。
4.2.2 SIDD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实施期间,建成1个区级和2个镇级农民用水者协会(WUA),分别制定了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依据取水途径和用途对水价进行了类别成本核算,其中,农业灌溉全部安装了量水设施,由于水费改革涉及的部门多,虽然未能实现完全成本水价,但普遍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水费不足的问题。农业灌溉管理采取在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设专人负责运行维护,能保证在良性循环状态下运行。
4.2.3 项目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001—2005年按照当年完成的节水灌溉面积在以后几年中均发挥节水效益的原则,与项目实施前比较,5年累计完成节水工程面积2699.1hm2,累计减少开采地下水1232.9万m3;项目区与无项目区比较,5年累计“真实节水”906.8万m3。由此可见,项目实施后无论较项目实施前还是同期无项目区都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取得了显著的“真实”节水效果,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结论
5.1 实现了三大目标
项目区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和管理措施综合措施的实施,与项目实施前比较:项目区较项目实施前年人均农业纯收入提高了24.5%;5年累计减少开采地下水1232.9万m3;到2005年综合ET值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基本持平。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节约水资源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三大目标。
5.2 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实施后,随着节水灌溉面积的逐年发展,灌溉条件和灌水技术得到改善与提高,农、林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与项目实施前及无项目对比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显著。
5.3 促进了环境的改善
通过田间林网和经济林建设,使项目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8.3%,可有效抑制本地区的水土流失,减少扬沙天气;节水工程建设和瓜、菜、果等农作物的种植及其结构调整对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4 社会效益明显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减轻本地区频繁发生的旱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节约水量即可直接节约灌溉水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利于农业的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项目区种植作物增产增效,农民经济收入相应提高,有利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