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5月6日 星期一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在2008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研讨会上的发言
姜开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保障农民群众饮水安全
2008年7月3日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巡视员     姜开鹏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8/7/10    

同志们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对饮水安全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我们“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卫生部共同编制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国务院批准了这个《规划》,并要求用十年时间(到2015年)基本解决全国3.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为掌握《规划》的实施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对策,今年初水利部从全国水利系统抽调了150多名专家,组成28个组,由司局领导带队,对2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调研。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两年多来,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组织实施《规划》,已经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广大农民群众为主体,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说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迈出了新步伐,建设管理水平实现了新提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了新突破。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一)圆满完成年度计划任务。

按照《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国计划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规划实施两年多来,各地基本完成了年度计划任务,部分省(区、市)还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任务。

2006和2007年度全国共安排农村饮水安全总投资24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23亿元,计划解决604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截至2007年底,各地实际完成投资166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67%,实际受益人口3941万人,占计划的65%。2007年度中央投资计划于6月和9月份两批下达, 2007年底工程建设计划才下达到市县,预计今年年底才能基本完成建设任务。需要说明的是,去年审计署《重要信息要目》第161号反映“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当年计划当年完成目标未能也难以实现”的问题,属于基本概念不清,我们所有的“办法”中都没有要求“当年计划当年完成”,一般均在下达计划的第二年年底完成任务。

由于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群众积极性高,除完成国家计划外,部分有条件的省份还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度。据统计,重庆、北京、山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北、贵州、陕西等9省市为加快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加大了各级地方政府投资力度。2006和2007年全国实际完成总投资291亿元,共计解决6522万人的饮水问题。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成效显著。

饮水问题的解决,使受益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健康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一是减少疾病,提高了项目区群众的健康水平。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农民饮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健康水平,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宁夏自治区测算,项目实施后,每年可为项目区群众户均节约医疗费开支250元。浙江义乌、温岭、平阳等项目区的调查,受益区农民的医疗支出每年每人减少424元。湖南、湖北反映,新建饮水工程后,项目区从用水条件上有效遏制了血吸虫病的传播。

二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实力。过去农村缺水地区靠挑水解决饮水问题,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后减轻了农民负担。据重庆市估算,每年可解放用于挑水的农村劳动工日1.68亿个,按每个劳动工日20元计算,每年可产生33亿元的经济效益。四川省反映,在2006至2007年上半年的特大干旱期间,全省近1万处集中供水工程和100余万处分散工程一直运行正常,475万户、2103万农村人口饮用水有了保障。甘肃省、宁夏自治区反映,过去由于缺水使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禁锢在祖祖辈辈耕种的黄土地上。随着农村饮水项目的实施,劳动力从以前找水、拉水、背水中解放了出来,能够外出打工或经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更新了他们的思想观念。

三是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后,农民的生活条件相应地得到有效改善,由于自来水的入户,部分家庭还用上了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项目区的饮水问题解决后,带动改厨、改厕、改房、改路,发展庭院经济,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许多地方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能喝上足量干净的自来水,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集聚效应,道路、电网、通信等设施的逐步到位,有效的统筹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进了农村社会和谐。解决农村居民饮水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落实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举措,广大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让农民实实在在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同时,农村供水工程建成后,通过组建用水户协会的方式引导受益农户参与工程运行管理,使农村群众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五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随着项目的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深刻体会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的重视和关心,缺水地区因争水、抢水引发的民族纠纷没有了,这些村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特别是处于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后提高了生活水平和身体素质,为国家安全做出了贡献。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规划》实施以来,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全国30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入省级政府政绩考核或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多数省成立了由省级主管领导为组长,发展改革、水利、卫生等多部门参加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或建立了联系会议制度,日常办事机构设在水利厅(局)。市县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等19个与地(市)或县级政府签订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有29个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与地(市)县级水利部门签订了责任书。同时许多县级各部门之间按照分工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县级政府或水利部门与乡(镇)政府或水利站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部分县还采取领导包项目,部门包乡镇的做法,确保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顺利进行。为加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22个省份以省政府或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了相关建设管理办法或实施意见,许多省份由发改委、水利厅、卫生厅出台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这些文件细化了国家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规定,有效规范了建设和管理行为,为项目有力、有序、有效地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建立有效工作机制。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时间紧、任务重,加强机构能力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湖北、陕西、山西、四川、贵州、新疆、内蒙等9个省(区、市)在水利厅专门成立了农村供水或饮水安全处(室)。湖北省成立了副厅级的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定编13个人,从水利、发改、财政等部门抽调骨干负责该项工作。陕西省水利厅设农村供水处,定编15个编制。山西省水利厅专门成立农村供水处,编制5人。四川省水利厅农水局成立了供水处,选派了11名业务强、管理经验丰富的同志,专职从事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同时还成立了“四川省农村供水总站”。贵州省水利厅专门成立农村饮水安全处,编制由原来的3人增加到7人。辽宁省水利厅成立了辽宁省农村饮水工程技术中心,为全省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在加强省级机构建设的同时,许多市、县级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如湖南省常德市政府专门成立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站隶属常德市水利局,专门从事农村供水技术支撑与工程管理事务,市政府批复4个编制指标,并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同时市属的12个县级单位也成了相应的管理站,每个站设立2~3个编制,成立了一支稳定的村镇供水队伍。宁夏全区22个县(市、区)都成立了农村供水管理站,每个集中供水工程都成立相应管理机构。

(三)积极筹措资金,规范使用管理。

近年来,多数省份都按不低于地方配套30%的要求,较好地落实了省级配套资金。2006年中央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11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60亿元,省级配套17亿元,占地方配套的28.9%。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南、江西等省级配套资金足额或超额到位。山西省2007年省级安排农村饮水安全资金3亿元;贵州省从2007年开始实施《贵州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和《贵州省水能资源使用权有偿出让办法》,全省征收的水资源费和水能资源使用权出让金主要用于农村饮水安全,每年省级配套1亿多元。

各地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还积极通过银行贷款、企业融资、转让工程及拍卖经营权、社会捐助等多种措施保证配套资金落实。甘肃省和政县还动员机关干部拿出工资支持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为保证饮水安全资金的及时到位和专款专用,河南、甘肃、陕西等省推行了资金报账制。甘肃省规定,中央补助资金、省级和市级配套资金在市(州)农村人饮(饮水安全)项目办公室设立专户,实行市级报账制,封闭运行,相应地县级配套资金在县级水利部门设立专户,也实行县级报账制,封闭运行。

(四)加强建设管理,广泛开展项目公示。

针对农村饮水工程点多、面广、分散,建设和管理难度大,为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各地严格按照《办法》要求,规范建设管理行为。对于日供水1000m3(或供水人口1万人)以上的单项工程严格实行“四制”管理;其他工程全面推行“六制”管理(规划建卡、项目公示、主要材料设备招投标、资金报账、监理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建设资金实行报账制,主要材料设备实行招投标和集中采购。在选择施工队伍上,江西、湖北、湖南、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等省还规定,对投资50万元以上的单项工程均要通过招投标来确定施工队伍。

为接受社会监督,30个省(区、市)都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省级公示;各市(州)、县(市、区)也分别在当地电台、电视台、报刊、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上予以公示,公示后社会反映良好。同时,按规定要求,各工程建设单位均在项目所在地设立标志牌,或在村内宣传栏、“明白墙”内进行了项目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公示。

(五)探索有效建后管理形式,加强运行管理。

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工程的建后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和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山东、江苏、浙江、河北、湖北、陕西等省部分县利用自来水公司管网延伸,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如浙江省余姚市、永康市多方筹措资金,建设优质饮水工程,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城乡自来水普及率100%,率先完成饮水安全任务。陕西、宁夏、河南等10多个省的部分县成立了农村供水管理总站,乡镇设供水管理分站,对全县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运营和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北京市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建立了“三证三卡五公开”管理制度,即:办理取水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和管水人员上岗证和健康证;填写工程管理卡、水质管理卡、运行管理卡,记录供水工程的责任主体、管理主体、主要工程内容及日常的运行情况;为每个用水户发放农民安全饮水明白卡,实行水厂管理责任人公开、水价公开、水费收缴及使用公开、水质监督热线公开、维修热线公开“五公开”制度,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为提高供水应急处置能力,北京、河北、吉林、四川、贵州、陕西等11个省已编制完成供水应急预案,建立供水应急机制。陕西有37个县、285个乡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指挥机构,建立了技术、物资和人员保障系统,落实了重大事件的值班、报告、处理制度,形成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

三、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挑战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在取得一些经验和效益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工作与中央政府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农村饮水安全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水资源紧缺、气候变化,加大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难度。

我国水资源紧缺,是世界上最贫水的国家之一。受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极端气候发生频繁,且水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严重威胁饮水安全。有资料显示,1997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855亿m3,2004年降为24130亿m3,特别是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水资源总量下降趋势极为明显。河北省平均年降水量上世纪五十年代为612mm,而近七年只有430mm,明显减少。我国华北、西北地区主要靠地下水源,多年来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单井出水量减少,有的井深在500米以上。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山丘地区,主要靠集雨的水窖、水池和小水库,由于持续干旱,这些蓄水设施干涸,需要到几十公里外拉水吃。一方水成本高达40多元。2006年重庆、四川等地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大旱,许多中小河流干涸,水源枯竭,上百万人饮水困难。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缺少必要的供水设施,全国农村水量不足、保证率低的饮水不安全人口占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三分之一。

(二)水污染严重,已成为威胁农村饮水安全主要因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及城市污染大量向农村转移,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交错,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村镇水环境恶化,局部突发性恶性水污染事件经常发生,大范围出现的水源污染和水环境破坏,对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加快工矿企业工艺技术升级改造、加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推广测土施肥和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以及加强水功能区监测和管理等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但总体看,农村水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止。污染不仅造成许多农民的饮水困难,而且给目前已建工程的水源保护带来巨大难度。目前农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威胁广大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的主要因素,且呈不断扩大趋势。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中有近一半是由于水环境污染和水源破坏造成的。

(三)农村供水工程小型分散、建设标准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为4亿多,约占农村人口的40%,而日供水量大于200立方米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受益人口约占农村总人口的15%;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许多集中式供水工程设施简陋,缺少水处理和消毒设施,工程没有达到原设计标准,没有进行规定的水质检测。由于我国农村供水工程小型分散,建设标准低、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今年南方地区冰雪灾害使得大量农村供水设施损坏,影响正常供水。5.12汶川大地震后,造成上千万人的饮水不安全,灾后重建任务艰巨,关于供水工程建设标准问题需要我们专题研究。

(四)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由于农村供水工程具有面广量大、小型分散、用水户经济承受能力弱等特点,运行管理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有的工程产权不明晰,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全国供水工程水价不到全成本的三分之二,运行管理经费不落实;有的供水厂缺乏有效的监督,只注重收费,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有的工程电价高、水价高,群众负担重、用不起。

(五)一些地方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虽然目前饮水安全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但也确实有一些地方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着配套资金不落实,工程建设质量不高、工作进展缓慢,前期工作不深入、水源论证不充分,盲目赶进度等现象。还有的地方对农民宣传教育不够,农民群众对水与卫生、水与健康的知识不了解,建设饮水工程积极性不高,对工程运行管理漠不关心。

四、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几项工作

(一)加强前期工作,重点抓好县级规划。

目前前期工作滞后仍是制约农村供水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要落实前期工作经费;第二是要提高前期工作的质量和深度,特别是要搞好水源工程的论证、水质评价和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第三是重点抓好县级规划。在宏观指导上要调整思路,坚持“三先三后”的原则,即“先重点,后一般”,投资上重点向中西部倾斜,计划中优先安排高氟、高砷等地方病区、血吸虫疫区和严重苦咸水地区,然后在安排一般缺水地区;“先安全,后方便”或者说“先水质,后水量”,在选择水源时,首先要确保水质达标,寻找好的天然水源,实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要通过严格的水处理工艺,保障水质达标,保证供水安全。在此基础上再因地制宜确定水量,提高保证率和方便程度;“先集中,后分散”,在工程布局上优先考虑集中式供水形式,实行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不具备条件的再考虑分散式供水。

(二)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

在进一步增加各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多种形式的投资和融资,加快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受益户积极投入、社会各级踊跃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有条件的地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拍卖经营权等形式,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率,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进程。

(三)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程序,强化建设过程中各环节的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规模较大的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规模≥1000m3/d或受益人口超过1万人)要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四制”,即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小型或分散式供水工程,要继续推广和完善现有的“六制”等好的做法和经验,即规划建卡制、社会公示制、资金报账制、集中采购制、工程监理制和明确管理责任,合理确定水价。同时,要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完善项目监督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消除隐患,保证工程质量。

(四)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又好又快地发展农村供水事业一靠投入、二靠改革。不增加投入,就不能加快发展;不深化改革,增加的投入难以发挥效益。我们必须把增加投入与深化改革很好地结合起来。以“明晰工程所有权、规范工程建设权、经营权、加强工程监管权”为主线,积极推进农村供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在强化政府监管的基础上,以“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为方向,加强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改革,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供水服务水平,建立良性运行机制。通过抓好一百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的改革工作,建设一批工程齐全、模式创新、体制健全、实力增强、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饮水安全先进县。

(五)出台优惠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在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村饮水工程的公益性质,协调有关部门在用地、用电、税费征收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工程运行财政补贴试点工作,积极创造有利于农村水厂良性运行的外部条件,平抑水价、减轻农民负担,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真正“用得起”洁净的卫生水。

(六)治理污染、改善水环境,加强水源工程保护。

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污染源治理,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减少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严格按照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限制和排放总量要求,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村水环境修复工程建设;强化水功能区管理,建立水源地保护制度、加强水源水质监测,切实做好水源工程保护工作。

(七)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

积极推广和引进先进技术和供水设备,推动农村供水技术进步。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开展工程技术、水处理技术、管理技术等的研发和推广。做好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的技术水平。利用各级教育资源,通过定向培养或培训,大力开展面向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大力开展饮水卫生和健康教育。

同志们,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时间已经过半,任务完成超半。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对策措施,最近我们将与有关部门联合下达有关文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请大家做好有关准备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评估任务,确保评估达到预期效果。

谢谢大家!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