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这个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的长效机制,从建到管通过制度体系的成龙配套和有效落实,推进水厂在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依靠水费收入维持正常运行,还有条件对工程进行更新改造,进而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成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史为鉴、力争工作全面主动
上世纪70年代以后,我省农村自来水厂发展很快,据省爱卫办2003年统计年报公布,到2002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农村自来水厂(站)37324座,累计受益人口达2265.1万人。但大多数水厂难以良性运行,濒临倒闭,甚至报废。据2004年底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全省集中供水工程能正常运行的仅有4393处,占累计建成数的11.8%;受益人口867万人,占累计受益人口的38.3%。反思其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条块分割、各行其是;工程布局不合理、规模化程度低。二是生产设施简陋,工艺流程难以达到卫生安全饮用水质要求,供水时间不能保证。三是水价偏低,水费回收率远低于正常值,水厂经济效益低下。四是工程设计和建设管理未充分听取受益农户意见,群众认可率低。五是产权不明晰,工程管理责任主体“缺位”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认真吸取以往的教训,就可以清楚地明了哪些路行不通,哪些问题妨碍了工程的良性运行,如果事先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就可以力争工作的全面主动。
二、因地制宜定准工程发展模式
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长效机制,工程是基础,制度是保证,规划则是龙头。特别是县级规划至关重要,做得好事半功倍,弄不好就会事倍功半,甚至留下后患。因此,自规划之日起,我们就把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作为一根主线,紧紧咬住不放,并要求贯穿到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全过程。2006年初,我们在全省开展了制定县级规划的大行动,先后组织近万名水利、卫生以及水处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勘查调研,切实掌握客观真实的资料。在具体规划编制审查中,我们紧紧抓住水源选择和水厂适度规模两个关键,既要确保工程适用先进,又能降低工程造价、生产成本和运行管理的难度。在水源选择上坚持高氟水不选;苦咸水不选、污染严重或易于污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不选;能利用城镇现有水厂富余能力搞管网延伸的就不去新建水厂;能取用优质地下水的就不用必须进行各种净化处理的地表水;能用大江大河大库水的就不用小河小湖小库的水。在工程规模上坚持能大的就不要小,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联村、联乡兴建超越最低规模效益底线的“千吨万人”集中供水工程。经过成本核算和实践反复证明,只要工程的日供水能力达到1000立方米,生产出来的水能及时供应出去,水费可以及时收取回来,就可以维持工程的正常运行。依此类推,工程供水能力越大,服务人口越多,管理就越可以上水平、上档次,良性运行的成效就越好。各地编制的县级规划经组织专家审查、修订后,一律交由项目县、市、区人大或政府审议批准,从而赋予了规划的权威性,使规划具有“一张蓝图绘制到底”的强制执行效力。
在具体发展模式上,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技术的工程形式,强调只要符合“水质达标、水量充足、方便可靠、长效运行、群众满意”等5个方面要求的,都不失为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好形式。全省各地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工程建设模式。一是依托城镇现有自来水厂延伸管网或改扩建适度规模、集中连片的中心水厂,供水到户,发展农村自来水,这既节约了新建水厂的投资,又可以确保水质、水量、水压,实现全天候供水。二是依托水库等优质水源工程、发展山丘地区集中连片的农村供水。利用水库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取用水库水源,经净化消毒后,依靠自然落差自压供水到户,一解决一大片。这种工程形式,建设成本不高,运行不用电、制水成本低,水价便宜,群众用得上、用得起,长期能受益,因此受到了普遍欢迎。三是在人口居住集中、有好水源的地区,兴建适度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如钟祥市大柴湖镇紧临汉江,区域内居住着10万人口,去年兴建了一座万吨水厂。从此,大柴湖镇10万丹江水库移民都饮用上了安全的自来水,彻底告别靠压把井取用地下苦咸水的历史。四是开发利用优质地下水资源,枣阳市、襄阳区、潜江市、仙桃市等地在远离城镇的乡村、就近打井,搞联村或单村供水工程、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五是发展生物慢滤供水工程。像恩施、十堰、宜昌等地一些区位偏僻、人口居住分散的地方,采取集蓄雨水、拦溪打坝,通过生物慢滤净化技术,达到饮水安全,这种方式不用投加任何水质净化药剂就可以达到生活饮水卫生标准,而且建设成本比常规水处理工程节省1/3,运行管理成本更低,在山丘地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积极探索建设和管理新机制
在工程前期工作中,坚持以规程规范为准则,紧密结合湖北实际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特点,从调查评估开始,到规划、可研、实施方案和初步设计等各个阶段,都有工作大纲,有规范文本格式,有培训辅导,有审查评估,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作方案体系,并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大科技含量,提高了设计水平。
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建设成本。我们全面推行“六制”,狠抓《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的贯彻执行,各县(市、区)也先后出台了实施细则,把各项管理要求落到实处。
一是规划建卡,按卡实施。在规划的基础上,将所建工程应解决的问题落实到乡(镇)村、组和农户,逐村、逐户建立卡片,对人数进行名册管理。按卡实施,严格验收。对于避免项目安排的随意性和重复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社会公示,群众监督。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电子政务平台等形式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项目计划安排情况进行广泛宣传,在施工现场张榜公示建设内容、受益人数、投资及来源、完成时间等,让群众熟悉政策、知晓责任、明了义务,提高了工程建设的透明度。
三是公开招投标,主要材料设备集中采购。主要材料设备由县级以上主管部门组织公开招标,规定参与投标的厂商须有认证过的资质。通过集中采购,统一供应到工程,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劣质材料、不合格设备混入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程现象的发生。总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单项工程,实行招标、投标,按“四制”进行建设管理。对分散的单户或联户工程,由受益农户自主建设,各级水利部门选派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
四是资金报帐。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的建设资金,统筹使用,专户立帐,先干工程后报帐,或根据工程建设进度报帐。确保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
五是群众参与。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充分征求受益农户对设计方案、建设方案、筹资投劳方案的意见,由受益农户推选代表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监督、检查、验收,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对于确保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效益,发挥了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
六是落实管理责任制。对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兴建的区域集中供水工程,明确由组建的工程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采取委托有资质的专管机构,受益村和用水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办法,明确具体管理责任。还有不少新落成的联村工程通过租赁、承包和产权转让等多种形式进行管理;单村供水工程,组建用水户协会,推选责任心强,公道正派,懂技术的人负责管理;由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以企业、私人投资为主或股份制形式兴建的供水工程,由业主负责管理;单户或联户工程,由县或乡级人民政府发放产权证,实行自建、自有、自管、自用,允许继承和转让。
与此同时,我们坚持把合理确定水价,强化水费计收和管理作为推动工程良性运行的杠杆。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供水价格。由县(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并切实抓好计量管理,推广两部制水价。容量水费(即基本水价)部分在于鼓励农民使用洁净健康的水,远离不安全的饮用水;计量水价部分是为了倡导和促进节约用水。供用水量、水费收交实行合同管理。让用水户吃明白水、交明白钱。
以上这些措施的不断深入落实,对于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责任明确的管理体制,创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灵活有效的工程运行机制,推进工程的良性运行,都产生了一些明显的成效。
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将进一步按照水利部的总体部署,结合湖北实际精心组织实施,并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不断总结改进完善工作,使我省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一处,成一处,良性运行一处,带给群众实惠一处,不断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