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首页 > 经验交流 > 典型交流 > 正文
小农水滋润民心田——江西省高安市梨塘村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纪实
  江西日报记者     符成生 徐锦忠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8/10/17    

2006年10月,江西省高安市率先在杨圩镇梨塘村实施以“三有四权”为主要内容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新形势下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的新路子。近两年来,梨塘村通过“小农水”改革,将村里26条支渠、51条斗渠,总长30公里渠道的产权,分到了各家各户,实现了渠道通、灌溉快的目标。

从“大锅”到“小灶”

以往由于体制不顺,农民用水不管水;主管部门管“大”不管“小”,只负责斗渠口以上的水利设施,斗渠以下的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常年失修,老化、垮塌、堵塞严重,有的渠道被淤泥和水草堵得“滴水不漏”,形成“肠梗阻”。村民形象地说“山塘淤塞像碟子、渠道渗漏像筛子、水库塌方像池子。”

由于产权不明,大家都“吃”“大锅水”,集体渠道人人都有份,却人人不管,在“双抢”或干旱季节,常常“为水争,为水斗”。

2006年10月,梨塘村作为我省第一个试点村,率先启动了以“三有四权”(即有产权证、社团登记证、管护合同;明晰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落实管理权)为核心,以组建农民用水协会为关键,以核发证书签订合同为重点的“小农水”改革。26条支渠、51条斗渠、55个涵管、12个闸门……每一项水利工程都进行了实地勘察,每一项工程全貌及界级都进行了认真测量。随后,权属登记,核发证书,落实责任人,签订用水合同……

据统计,全村共颁发产权证236份,产权有限期20年,签订管护合同302份,并成立了梨塘村农民用水协会,在协会辖区内按照模式合理、程序规范的要求,以受益村小组为单位,组建了10个用水分会,负责工程管理、水费收缴等日常经营管理。“大锅水”由此开始流向了“小灶”。

从“冤家”到“亲家”

梨塘村上屋村民小组和段上村民小组,两组田地相依,渠道相通,同“吃”梨塘水库的水,因为争水结成冤家。

上屋村民小组处在梨塘水库东干渠的渠尾,段上村民小组地处上游,在渠斗,整个渠道有1700米长。过去由于渠道淤塞严重,渠内水量小,流速慢,加上段上组村民在渠内拦陂坝,上屋村民常常等不到水灌田,“双抢”栽插至少比段上组要多花一个星期。有时为了争取时间“双抢”,上屋组村民往往在晚上,把段上组村民拦的陂坝挖开,从段上组“偷水”。这样一来,上屋和段上两个组村民为“水”的事纠纷不断。农事耽误了,群众苦恼,干部也着急。

“小农水”改革后,东干渠的产权得到了明晰,两组村民维修水利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上屋组和段上组通过“一事一议”筹资2500元,将东干渠1700米的渠道清淤权,公开招标进行整治。渠道通了,放水快了,农民乐了。上屋村民告诉记者,以往要3天才能放到的水,如今只用3个小时就行,上屋组和段上组差不多在同一时候完成“双抢”任务。放水条件改善了,两个组村民再也不闹矛盾了。

去年,梨塘村共筹资3万余元,采取公开招标,群众验收的模式,对26条支渠,51条斗渠全部进行了清淤整治,全村3500立方米的土方任务,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清淤质量为历年来最好。

从“两难”到“双赢”

梨塘村有大大小小的山塘水库14座,每年春插,特别是“双抢”季节,山塘水库的承包户和村民都会发生用水纠纷,一边是村民怨承包户只顾养鱼,不愿放水;另一边是承包户怨干部既想租赁费,又怕群众骂,双方都为难。

2005年,东边村民胡桂华承包了村里一口50亩的水塘养鱼。可是那年“双抢”时,天气干旱,晚稻栽插急需用水。无奈之下,他只有舍小家顾大家,放水缓解旱情,鱼塘里的水全部放干了。由于渠道跑冒渗漏,水渠前头的耕地喝饱了水,渠尾的耕地渴得发慌,一水塘水灌溉不到50亩。胡桂华赔了鱼儿又挨骂。

“小农水”改革后,农民主动修好了水渠,清理了淤泥。胡桂华也挖深了山塘、加固了堤坝。胡桂华指着与村里签订的承包协议告诉记者,表面上看,协议规定“在灌区农田要水,承包户须随叫随到;干旱季节必须做到‘保稻不保鱼,取干为止’,但我一点压力都没有。因为,现在水渠都修通了,渗漏减少了,虽然放水比以前少,但全村稻田都能得到灌溉,我养鱼一年也能挣2万多元。”

“梨塘破解了小型农村水利设施没人管、没钱做的难题,农民手握一本产权证,吃上用水‘定心丸’。这场改革以人为本,老百姓衷心拥护。”杨圩镇党委书记熊爱国如是评价。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