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首页 > 经验交流 > 省际交流 > 正文
辽宁省21年“大禹杯”创造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史上“四个前所未有”
  刘芳 朱志闯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9/1/2    

自1987年辽宁开展“大禹杯”竞赛以来,全省农田基本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时期。21年来,农建“大禹杯”以其辉煌的业绩,在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中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史上创造的“四个前所未有”,为今后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前所未有的组织形式。20多年的“大禹杯”竞赛活动,有效地解决了农田基本建设面临的组织发动难、资金筹措难、施工组织难的问题,一举解决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大规模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时代课题。辽宁是个工业比重大、城市人口多、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的省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农业一直处于波动、徘徊和增长缓慢的状态,农副产品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不得不调入大量的粮食和副食品。进入80年代,全省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难以承担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度出现了“群众难发动,资金难筹集,施工难组织”的局面,该上的工程上不去,大批水利工程年久失修。1985和1986年连续两年洪涝灾害,使辽宁城乡经济和群众财产遭受了严重损失,两年粮食减产140亿斤,经济损失70亿元。水灾的沉痛教训,使全省的干部群众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设施的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普遍感到必须寻求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把各级领导和群众都发动起来,闯出一条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的新路子。面对严重的灾情,地处东部山区的凤城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吸取教训,号召全县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大禹治水的拚搏精神重建家园,在全县开展了“一个乡治理一条河”为主要内容的“大禹杯”竞赛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很快在全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灾后重建高潮,并且收到明显成效。凤城县的做法和经验引起了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借鉴凤城的经验,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攻方向,以防洪、治涝、灌溉和水土保持为主要内容,以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为目的,以群众劳动积累为主要手段的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1987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全省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方案的通知》,明确宣布,“大禹杯”是省政府在农业战线上的最高荣誉,要求把农田基本建设搞得好坏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并改革了农田水利经费的使用办法,实行了“以奖代补”政策。这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田基本建设暨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地开展,并且一干就是21年,始终没有间断过。20多年来,辽宁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不断地赋予新的内涵,不断地探索新的机制,为农田基本建设的持续、稳定、健康开展赋予了新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前所未有的竞争机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不断激发领导干部的积极性,是农田基本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20多年来,“大禹杯”竞赛活动之所以轰轰烈烈、蓬勃发展,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建立了一整套以激励竞争为手段的农田基本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大禹杯”竞赛活动以其特有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真正起到了“龙头”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是规范的奖励机制。“大禹杯”竞赛活动一开始就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并不断进行完善。“十一五”期间全省每年设市级优秀组织奖8个,县级优胜奖36个,县级牌8个。优秀组织奖和优胜奖单位得杯,先进单位得牌;二是富有活力的“以奖代补”政策。省政府每年用于“以奖代补资金”2000万元,优秀组织奖单位奖励45万元,优胜单位奖励40万元,先进单位奖励20万元;三是与领导干部政绩挂钩的制度。对得杯的县(市、区),每年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干部4人,累计得杯三次的给予嘉奖,累计得杯四次的记三等功,累计得杯五次的记二等功。

前所未有的持续时间。自1987年10月,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在辽宁大地拉开帷幕。岁月荏苒,如今这项活动已经整整开展了21年。“大禹杯”竞赛活动是辽宁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人民20多年如一日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治理山河的伟大创举。20多年来,辽宁“大禹杯”竞赛活动先后经历了组织发动 、完善提高、精品驱动、创新发展和坚持不懈五个阶段。农田基本建设出现了新特点:一是治理方式,由单一治理转向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综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二是组织形式,由零打碎敲的分散治理转向按流域、按区域连片治理,工程效益明显;三是施工方式,由过去按季节施工转向常年施工;四是工程标准,由粗放型向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方面发展。经过20多年的“大禹杯”竞赛,全省农田基本建设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农建向现代农建转变。20多年的实践证明,“大禹杯”竞赛活动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20多年“大禹杯”竞赛活动,凝聚着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凝聚着社会各界的无私奉献和通力配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辽宁的“大禹杯”竞赛活动取得了辉煌的业绩。20多年大干,山河巨变。大小河流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农田排涝体系日益完善,集水工程星罗棋布,节水灌溉大面积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大幅度减少,辽宁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回顾20年“大禹杯”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感受至深的是欣喜、振奋和鼓舞。从数字看发展,辽宁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取得累累硕果。319亿元投资、34亿个工日创造了农田基本建设投资投劳规模的历史之最;1.87万公里新修堤防有效地提高了河流防洪能力;1500万亩易涝耕地得到普遍治理,抗灾能力明显增强;840多万人告别饮水难,农村饮水条件得到改善;277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展顺利;2332万亩水浇地面积,促进了农业高产稳产;6048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生态环境大为改善;1.68万处小型水源工程,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经过20年的农田基本建设,辽宁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长期困扰全省经济发展的粮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业实现了由短缺型向自给型的历史性跨跃。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50亿公斤以上,在总量上可以达到自给有余,肉、蛋、菜、水产品等主要副食品不仅能满足本省需要,而且还大批量外销,辽宁成为国家的重点产粮区、畜牧水产品的主要产区,成为农业大省。农田基本建设对于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禹杯”竞赛活动历经21年而不衰,目前依然保持着十分强劲的发展态势。2006年,辽宁省政府又下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一五"期间全省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继续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从而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2008年省委1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继续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印发2008年省政府对各市政府工作绩效评估实施细则的通知》,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考核份额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了一倍。考核指标由原来的10分,增加到20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将作为对各市政府工作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辽宁省委、省政府坚持不懈抓好全省农田基本建设的决心和态度。农田基本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竞赛在于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大禹杯”竞赛活动仍将是辽宁省加强和推进农田基本建设的有效组织形式。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