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首页 > 经验交流 > 省际交流 > 正文
四川: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推动我省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
——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巡礼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9/3/20    

近年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取得了很大成绩。2007-2008年度,我省有5个县荣获“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受到国家水利部、财政部表彰。推广和张扬这5个县的实践及经验,对推动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向纵深发展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双流:加快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

近年来,双流县按照四川省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总体取向和成都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农村用水保障、城乡饮水安全、水生态环境治理三大工程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全面推进城乡水务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先后荣获了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四川省水利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并成功申报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县。

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引领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

水务规划是水务建设的龙头。近年来,该县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结合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编制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城乡供水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水务规划体系,并加强规划执行监管,切实做到以科学规划引领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

坚持以“三大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水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用水保障工程。加快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和病险水库加固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近年来先后整治渠道557公里,整治水库12座、塘堰517口,引导群众新建节水集雨工程814处,改造升级89座装机容量7.5千瓦以上的提灌站,每年补助1367座小型提灌站运行管理费548万元。完善现代农业园区的灌溉排涝设施,新建生态渠道21.8公里,实施5000亩的微灌、滴灌、喷灌等节水工程,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大力实施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按照省委5年内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安排部署,该县探索出“以县城水厂管网供水为主,小型集中供水设施供水为辅,分散庭院式供水为补充”的供水模式,分地区、分层次、分阶段解决全县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建成贯通镇村的供水管网628公里,实现了镇镇通自来水和156个村通自来水;实施小型集中供水和红层找水工程,在自来水管网不能覆盖的地区,兴建小型人畜饮水工程129处,红层找水打凿示范井8029口,目前已累计解决26.59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该县计划再用3年时间使行政村自来水供应覆盖面达到95%以上。三是大力实施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加强污染源控制,整治20条小流域,拆除搭建棚户998.7平方米和直排式厕所33个,整治养殖场、农家乐、排污企业、屠宰场和小家禽屠宰点683户。加强污水治理,加快污水处理厂(站)、农村微型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步伐,在该县25个镇(街道)建成污水处理厂(站)28座、主管网217公里,总处理能力达13.41万吨/日,实现了污水处理厂(站)全覆盖。通过水环境整治和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的完善,河道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锦江出境断面水质主要污染物浓度较入境有较大幅度削减,县域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以机制创新为突破,构建城乡水务一体化格局

该县着力理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努力构建“供、排、治、管”为一体的城乡水务工作格局。

一是深化城乡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原水利、建设、农发、环保等部门涉水职能,2000年7月在成都市率先成立县水务局,全面负责整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改过去“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进一步强化了县水务局涉水事务管理,提升了服务水平。二是深化水务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群众介入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水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通过国有独资水务投资公司融资缓解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以BOT模式融资建成东升、华阳、西航港三座污水处理厂。探索调动群众介入农业用水末端工程建设的有效途径,鼓励群众参与微型水利设施建设。三年来该县水利建设累计投入9.07亿元。三是加快城乡水务工作机制创新。健全工程质量监管机制。严把工程招投标关,强化依法组织工程设计、监理及施工招标工作;严把工程施工关,工程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健全工程管理维护机制。明确划分管理职责,成立以水库灌区、行政村为单位组建农民用水户协(分)会61个,形成县镇村分级管理工作格局。健全引导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激励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采取政府规划、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形式,加快微型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微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核发微水池产权证3240个,有力调动了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措施,该县水利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是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2008年该县完成农业增加值27亿元,同比增长5.5%;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71家,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9家;实现农用地规模经营面积44.7万亩,占该县耕地总面积的61.7%。二是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129元,同比增长17.3%,该县行政村自来水覆盖面达到58.43%,做到城乡自来水供应“同网、同压、同质、同价”。三是有力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通过水环境治理使县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8年双流县顺利通过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县验收,全县5个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验收,26个村成功创建为市级生态文明村。

仁寿: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

水利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上保险”

“水渠新修了,我们的粮田就等于买了个保险,以后种庄稼就旱涝保收了。”近日,笔者在仁寿县龙正镇骑龙村了解情况时,村民们纷纷说道。一条条崭新的水渠,在成片的粮田边随着田块的形状蜿蜒,硬化水渠的中间,还凿有排水孔等配套设施。放眼望去,蜿蜒细长的水渠犹如一条长龙盘桓在粮田四周。

据了解,1972年黑龙滩水库主体工程竣工,至1978年仁寿县黑龙滩水库灌区共建成东南干渠各1条,北斗、禾加、富加、满井、方加分干渠5条,以及其它灌区各种斗渠、农渠、毛渠总长约8600公里,由于以前建设标准低,工程质量差,配套不完善,“年迈”的灌溉渠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于是,解决输水安全,新建和防渗整治渠系,保障农民农业生产就成了多年来仁寿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该县决定从2007年开始的5个水利年度内(从2007年9月1日—2012年8月31日),每年将整治水利灌溉渠道200公里,5年共整治1000公里,使大型灌区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中小型灌区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65以上。为此,仁寿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来搞农田渠道防渗整治。

截至现在,全县应整治渠道3626.6公里,现已防渗1220公里,水的有效利用率大大提高,同时实现了新增灌面16.5万亩,改善灌面22.8万亩。

仁寿全县共有水库120座,各类工程年度计划蓄水3.9亿立方米,有效灌面86万亩。但是全县病险水库尚有32座,县水利局通过多方奔走,积极争取中央下达项目2座,省级财政下达项目19座,共争取下达资金1224万元,其中中央529万元。现已动工17座,竣工15座,完成投资807万元。“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后,造成震损水库26座,500万元震损水库应急抢险资金已全部用于应急抢险,2300万元震损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即将启动。

仁寿有旱山村、缺水村241个。自1998年旱山村集雨节灌工程实施10年以来,该县共投入资金1970.93万元,其中中央、省投资854万元,兴建各类集雨节灌工程3272处,解决了30个旱山村和严重缺水村3370户的1.6万多亩旱地浇灌,为家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

饮水工程让村民告别“凼凼水”

电闸一拉,哗哗的自来水直接流进了洗衣机洗衣服。用上自来水、用洗衣机来洗衣服,这在以前,仁寿县黑龙滩镇大坝社区八组的熊昌书一家可是想都不敢想象。“以前人都没有水喝,哪里来水去搞那些玩意哦!”熊昌书告诉笔者。

仁寿是典型的红层丘陵缺水区。2005年,卫生部和水利部在该县做过一个详细的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全县160万人口中,有87万人饮水不安全。

百姓的疾苦也时刻牵动着仁寿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心,近年来,该县一直坚持不懈地通过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红层找水、乡镇修建集中供水站等办法解决人民“吃水难”,并且通过每年下达具体数量任务,作为民生工程目标任务进行考核。根据全县现状,县水利局采取“各个击破”的措施:即在龙泉山脉、荣威山脉两大山区实施联户供水、建集雨饮水工程,采取“丰储枯用”的模式,建水窖、水池、水井等集雨饮水工程,广集天上水、开辟地表水、保持地下水,解决群众长期干旱缺水、无水喝的困难;在平坝区突出工程配套,做到“有井、有盖、有提水设备、有高位水池、有洗衣设备”的“五有标准”,实施高标准的单户供水工程,使农村人喝上自来水和安全水;在乡镇场镇实施集中供水工程,在居民集中居住的镇场上,由水利部门修建集中供水站,以解决居民的吃水困难。

汪洋镇常住人口达3万余人,原来场镇生活用水全部从距离场镇3公里左右的共和水库取水,由于2006、2007年连续两年旱情严重,共和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居民生活用水只能限时限量供应。去年9月,经过多方案反复比较,县上最终选择从有长期水源保证、距离共和水库约8公里的禄加镇六皇寺溪河提水到共和水库作为补充水源,由仁寿县本级财政投入302万元,经过近3个月的紧张施工,试运行合格正式交付汪洋镇人民政府管理使用。

原花园乡场镇和珠嘉乡场镇距离较近,两镇共用一条河水,有常住居民3000多人。2007年,县水利局投资近100万元修建了一个集中供水站,经过严格科学的消毒过滤程序,保证两场镇3000多居民吃到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目前,仁寿全县共建成集中供水站48处,管网辐射20余处,联户供水工程100处,打井10万余口,3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黄兴文)

乐至:大兴水利强基础

乐至县位于四川东部沱涪二江分水岭上,境内无大江大河,无外客水,年人均水资源仅364立方米,是川中典型的干旱缺水区。“十年一大旱,三年两头旱,冬干春旱年年见”这就是乐至的真实写照。

干旱激发了干部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近年来,乐至县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放松,该县出色的治水工作业绩,获得上级好评,2006年获得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再获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殊荣。

领导重视是关键

该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能取得较好成绩,关键是加强了组织领导。乐至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指挥长、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水利、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县政府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下达到各乡镇,层层分解,落实到村、社及农户。各地充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宣传,调动干群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乡镇督促检查,亲自召集水利、财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多次对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作了安排,并督促该县病险水库整治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一场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在乐至县兴起。2008年,全县地方投入资金4200多万元,共新建、改造各类水利工程项目10092处。加快病险水利工程整治,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推进棉花沟水库除险加固项目顺利实施。抓紧启动十里河、曹家堰、岩板滩等10座小(一)水库和杨家桥、陈家桥等15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组织完成熊家湾等64座土坝水库的白蚁防治,同时抓紧启动完成了81座震损水库的应急抢险修复和41座水库灾后重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新建改造供水工程建设7173处,解决了5.6万人的饮水安全。积极组织实施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加速解决旱耕地农业生产用水。新建技改山平塘870口;新建维修石河堰110处;新建灌溉机井80眼;建设供水工程7137处;新建蓄水池680口;新建防渗渠道34公里;修复水毁工程1200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平方公里。

在工程建设中,该县加强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凡新建、整治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都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业主负责制、工程监理制和县级报账制。

创新机制增投入

在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进程中,乐至县大胆创新机制。2007年10月,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的通知》。县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实行“以奖代补”的奖励办法,由县级财政在预算中安排资金100万元,对协会自办工程、户办工程直补到建设工程中,调动了社会力量与广大农民投资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

同时,该县广泛开展小微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全面规范拍卖股份、租赁、承包合同制。通过拍卖、股份、租赁、承包等形式回收资金,发展水利事业。全县推广了龙溪乡建立村级农田基本建设协会经验,建立村级农田基本建设协会,灵活运用“村民自治”、“一事一议”政策,引导会员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夯实水利基础。2008年,全县共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4288万元中,村社群众投入2228万元,社会投入640万元,投入劳动工日1587万个。

该县积极探索,稳妥推进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村级用水户协会建设,为用好水、征好费、护好工程走出一条新路子。在总结大佛镇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启动并全面完成了全县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工作。全县已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25个,分会606个,用水小组6528个,吸纳会员26万余户。解决了多年来农村水利管理“主体”缺位,责任、权利、义务界定不清,效率和效益发挥不理想等问题。协会充分发挥其贴近群众、掌握实情的优势,以用水户为核心,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为进一步理顺水利管理体制,该县积极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2008年9月,县委、县政府分别审议通过了《乐至县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同意组建乐至县水务局,并将乐至县规划和建设局涉水(负责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主管城市供排水)的职责职能划转县水务局管理。

为保护水环境,该县加强了饮用水源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立保护标志;组织清理、取缔施肥养鱼、网箱养鱼、投饵养鱼等违规水面租赁承包合同。县政府计划安排专门资金500万元,全面终止完善20座饮用水库水面租赁合同;加强监督管理,严格禁止向饮用水水源投放污染物、设置排污口等污染水源的行为,确保饮用水安全。(谢祖国)

南部:农田水利建设再加鞭

去冬以来,获得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的南部县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的有利时机,利用冬春农闲时节组织和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其规模、投入、效果均超过往年。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为适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形势需要,切实加强对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领导,今年年初县人民政府就调整充实了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不仅多次参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还经常深入各地检查指导农建工作,协调解决农建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自省、市相继召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后,南部县立即组织召开了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县委、县政府更是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当前的主要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和布置:2009年农建项目在安排上要集中成片、集中打造;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打造亮点,确保时间进度计划;按照各成员单位的项目管理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切实加强配合,搞好协同作战;认真做好工作动态上报,做到信息互通、共享。

由于领导重视,上下互动,该县很快就掀起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

坚持科学统筹规划

为了引导各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效益第一”和“集中连片、形成规模”的原则,南部县完成了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5年规划,并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全县未来5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指南。去冬以来,该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是依据5年规划,将水利、扶贫、农业、林业、交通等部门的相关项目进行科学组装,形成集中成片、综合开发,从而大大提高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整体效益,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

目前,该县已经打造了大王镇的杨家祠村、繁荣村,伏虎镇的袁家岩村、张家罐村、刘家沟村,南隆镇烈女坟村和石河镇的玉台村、陈家岭村等一大批农田水利建设综合示范村。通过综合打造,上述地区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在上述村的带动下,全县各地普遍掀起“比、学、赶、超”示范村,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潮,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抓住关键增加投入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是关键。为此,南部县在进一步完善“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农建投入政策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农建组织方式,坚持“自愿互助、共同协商、民主决策”和“自力更生、量力而行”的原则,引导群众开展“一事一议”,真正将农建工程选项、筹资、投劳的决策权交给农民,建立农民自愿参与、政府协调监管的农建组织新形式。通过组建股份合作的定水供排水公司,招引业主投入近2000万元,解决了10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采取BOT合作方式,融资1300余万元解决了县城堤防续建工程和县城环境整治资金不足的问题。其他项目和各乡(镇)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了大量民间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去冬以来,南部县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始终把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提高农村减灾能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投入机制,突出建设重点,全面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截至目前,全县共投资21028万元(其中中央及省级投入8450万元,县级投入293万元,群众自筹12285万元),投劳35万个,完成土石方开挖13.8万立方米。整治病险水库整治2座,新建和维修整治渠道12.34公里,新建饮水安全工程2510处(其中新建供水站30处、单户工程730处、联户工程1750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2.81万人,开工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1座,新建蓄水池35口,修复水毁工程111处,新建山平塘3处、维修整治山平塘7处,维修石河埝4处,完成红层找水打井4100口,治理水土流失2.5平方公里,新增和恢复蓄水量10.7万立方米,新增灌面0.05万亩,新增节水灌面0.005万亩,恢复改善灌面0.28万亩;完成县乡标美路建设270公里,硬化乡村机耕道7公里,新修机耕道21公里,整治机耕道15条40公里。成片造林10.5万亩,管护131万亩;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0.43万亩,新建沼气池1750口。

通江:从水资源大县向水利强县转变

10.46万人饮水不再难

“来水喽,来水喽,爷爷再不用到沟里去担水了”,2008年5月1日,通江县大兴乡贾家梁村2社贾泗维的8岁小孙子望着流入水缸的清冽自来水,高兴得在屋里又蹦又叫。65岁的贾泗维老人舀起一瓢水,尝了口,情不自禁说道“真甜!这下好了,我再也不用受累去担水了!”随着贾家梁村最后一处饮水安全工程的通水,标志着该村老百姓从此告别“饮水难”。

通江县抓住被列为全国饮水安全示范县的历史性机遇,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2008年,通江县投入资金3390万元,完成了137个村和15个场镇的工程建设任务,新建供水工程2672处,解决了10.46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使项目区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全县实施饮水安全项目已使24.3万人告别了饮水不安全的历史,推动了项目区养殖、种植和加工业的发展,实现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民生状况;饮水问题的解决,带动了项目村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派“水兴百业旺”、村容整洁的新农村景象呈现在眼前,还大大降低了氟骨病等地方性疾病和传染病发生率。

为加强对建成的5000余处饮水安全工程的管护,该县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局,负责全县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通过颁发产权证,明晰工程所有权、工程使用权、工程管理权,目前全县已落实户建自管2908处,联建共管1753处,协会专管320处,企业直管19处。

该县在工作中探索总结出来的饮水安全建管经验在全国饮水安全示范县建设工作会议上得到水利部的认可和好评。中央数家国内知名媒体先后进行了专题报道;国务院调研组来该县进行了专题调研,其具体作法已在全国类似地区推广。

2008年,通江县共争取水利投入1.8亿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5800处,实现新增蓄引提水能力460万立方米,新增节水能力80万立方米,解决10.46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完善配套渠系124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5平方公里;销号旱山村、缺水村4个。由于水利工作成绩突出,国家水利部、财政部表彰该县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水利部先后将通江县列入“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示范县”、“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改革试点县”。

多渠道开发水资源

通江县内大小河流纵横,有着丰富的水资源。

2008年12月上旬,投资达3.7亿元的二郎庙中型水库工程正式动工。该水库位于通江县回林乡二郎庙村,是一座以农田灌溉为主,兼顾乡村供水的中型水利工程。设计灌面10.05万亩,补给灌区6.11万人饮用水不足。目前正在抓紧建设之中。

根据国家、省、市“病险水库3年除险加固”的总体要求,通江县坚持走“兴利除害并重,建管用齐抓,县上抓骨干,乡镇抓小微,村社抓户办”的路子,完成3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方案,按照“规划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完成了全县9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申报和储备工作。还按照“整治一处、验收一处、销号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的原则,共“摘帽”33座病险水库。

水资源开发是通江水利建设的一大目标。该县招商引进福建亿力集团,投资4500万元,用于通江县水能资源开发,摸索出了一条引进民营资本破解水能资源开发难题的路子。

石牛咀电站,装机容量4000千瓦,总投资3500万元,2004年动工,现已完成主体工程、机电设备安装、上网参数检测,开始了预投产。总投资1.3亿元的高坑电站,装机容量1.5万千瓦,预计今年内投产。总投资2亿元洪口电站预计2010年投产。

目前,通江县正在开展青浴口电站防洪控制性工程、青滩电站属防洪控制性工程、湾潭河中型水库等项目的规划工作。

成绩只属于过去。据规划,在今后3-5年内,通江县还将实施六大重点水利工程,到2010年,基本建成通江县二郎庙中型水库枢纽工程,新增有效蓄水能力1260万立方米,力争湾潭沟、草庙子两座中型水库工程进入全国的规划盘子;完成9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争月滩河石洞口,小通江河青浴口、黑窝子等3处大中型防洪控制性水库工程进入全国、全省规划;新解决6.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有效灌面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平方公里,新开发石洞口、沙溪、卡门、关溪坝、泥溪、水口等6个电站,基本实现水资源大县向水利强县转变的目标。(杨永超王勇)

来源:四川日报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