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县创新融资渠道,将全县农田水利项目进行改造并申请贷款
四川省农发行2.4亿元贷款支持,成为该行在全省最大一笔非经营性项目贷款
银行贷款和政府配套资金,将全部用于改善新津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
5月的阳光下,新津县柳江万亩蔬菜基地里,种菜能手刘德云正忙着将新鲜的茄子采摘下来过秤、装车。“以前沟渠不通,哪敢种这么多蔬菜,现在水好了,我每年种两季蔬菜一季水稻,去年赚了两万多元呢!”
和刘德云一样,近段时间,新津县19万农民都尝到了身边农田水利建设的甜头——为了加快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规模生产和现代农业提供保障,该县编制了《新津县农田水利现代化工程项目规划》,并获得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和省分行营业部的大力支持,同意从2008年开始分3期提供农业综合开发贷款2.4亿元,其中2.2亿元还是无需抵押的信用贷款。据悉,这是该银行在全省额度最大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贷款,自2008年8月第一笔款投放以来,目前已到位资金1.5亿元,已投入资金8000万元,先后实施了花源镇紫华线湿地工程、农村用水保障工程、柳江沟渠道路建设工程、新桥村等6个项目沟渠整治、小李湃渠整治、花源镇沟渠整治工程、兴义镇饮用水工程以及农田整治等8个工程项目,在政府的引导和金融的支持下,新津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建设,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政府包装项目 吸引金融资金
【核心提示:】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有句话叫“水不治,县难兴”,这充分说明了农田水利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实不只是新津,我市的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存在老化、输水不畅、蓄水能力低甚至水源污染等情况,现有基础条件已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成了当前许多地方的燃眉之急。但是,如此大的工程,钱从哪里来?新津县通过完善规划、包装项目,积极争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支持,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为许多地方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融资道路。
在新津县农发局局长文水清的办公桌上,笔者看到了厚厚的两本规划——其中一本是《新津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另一本则是《新津县农田水利现代化工程项目建议书》。据介绍,新津县是成都市的粮油、蔬菜种植基地,有耕地23.34万亩,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位,县上启动了袁山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新平现代农业示范园、川浙花碑瓜果合作社农业示范园、特色水产种苗繁殖及养殖示范工程等“八大项目”工程建设,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为重点,全县各镇乡建设完成规模在5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园14个,希望以点带面,促进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而该县地貌以平原和浅丘为主,地处都江堰尾水灌区,且为成都平原泄洪排涝的三大出水口之一,但是全县农田水利灌排设施绝大部分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建设标准低,加之年久失修,垮塌淤塞、跑冒滴漏严重,许多农田得不到有效的灌排保证,因争水抢水发生的纠纷在农村也时有发生。
落后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增产增收的需要。针对这一矛盾,县农发局联合水务局于2007年对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了详细摸底,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策划包装了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项目书。计划总投资3亿元,包括灌溉渠道工程整治、机电提灌站改造、山平塘整治三大部分,从2008年到2011年分三期实施。项目建设内容为:重点整治干渠、支斗渠323公里,配套建设水闸渠系建筑物50余座,修复各类水毁工程150余处,整治山坪塘1078口,修建微型蓄水池300口,新增蓄水容量5—6万立方米。对机电设备老化的173座提灌站进行标准化技术改造,增加装机容量,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解决大春“用水难”的问题;建设渠道自动化水位观测预报系统29台套、中转控制系统6台套和终端控制系统1台套,为全县农业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用水保障。该项目全部实施后,新津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将整体上一个台阶,达到成都市一流水平,预计将改善灌溉面积15.65万亩,为农民年增收2778万元,渠系水利用效率将由原来的0.35提高到0.75,年节约农业用水1878万立方米,年节约水费113万元,为该县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实施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牢固的基础。
银行贷款支持 保障现代农业
【核心提示:】
对于银行来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是一种风险相对较高的项目:投资巨大,还款期长,还没有直接回报,甚至缺乏抵押,这是许多地方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此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不仅从当年仅有的6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指标中拿出2.4亿元支持,还特事特办,为这笔贷款一路开出了绿灯,其勇气和魄力让业内都深感赞叹。究其原因,首先离不开农发行对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大力支持,同时,新津县委、县政府富民惠民、支持三农的理念和发展势头也让他们增添了信心。
河水清清,白鹭纷飞,地里麦穗已经黄了,坡上枇杷、桃子挂满枝头……来到杨柳河边,眼前的景象让前来进行项目验收的省农发行领导既感动又欣慰。河边一户人家刚把三层的小楼翻修了一遍,正在粉刷围墙的杨云忠告诉检查组,他的农家乐将在下个月就要开门迎客,“从前的‘黑水河’不见了,现在天天都有人到河边的树林和果园里来玩,等这批果子成熟了,我的农家乐一定赚钱!”
杨云忠并不知道,倘若不是眼前这群陌生人的努力,他家不可能有现在的好生态。受到上游场镇和企业的影响,仅仅两三年前,这条河还是又黑又臭,加上沟渠不通,连居民的生活用水都成问题,下游的普兴、金华两镇更是严重,每年连插秧都要比别的地方晚半个月。据介绍,县上以前曾多次讨论过杨柳河的整治方案,但都因为缺钱而迟迟不能实施。为了保障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新津县将杨柳河整治纳入了此次的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中统筹安排。2007年11月,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向农发行申请贷款24000万元,贷款期限为5年,还款来源为新津县财政专项资金。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银行,这是我们的宗旨,同时新津县委县政府对发展的执着精神也打动了我们,相信在飞速发展的新津县,我们的合作会是一个‘双赢’”,据农发行新津县支行行长李杰介绍,接到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的贷款申请后,省、市、县三级农发行立即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到该县实地考察,一次性作出评估,落实了专项贷款计划并上报到总行备案,同时为项目建立了“特事特办”的绿色通道,作出了“三早三优”(“三早”即早调查、早计划、早投放;“三优”即项目优先、审批优先、利率优惠)的要求。2008年8月,在三级农发行的努力下,第一笔款项成功投放了,比一般贷款程序至少节约了3个月的时间。
共同严格监管 规范资金使用
【核心提示:】
水渠质量不好会造成跑冒滴漏,如此大的工程,倘若缺乏有效监管,资金的使用同样会跑冒滴漏。新津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是农发行在全省最大的一笔农田水利项目贷款,如何让每一分资金都能得到有效利用,不仅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农田水利基础,也关系着贷款探索的成败。让人欣慰的是,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下,新津县政府、财政、农发投公司、水务局与农发行一道对资金的拨付与使用进行了层层把关,并建立了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对资金支付情况、工程进展等进行严格的监督,有效保障了项目资金规范使用。
走进新津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罗贵忠正拿着兴义镇沟渠整治工程资金支取审批表仔细核对,确保准确无误后才在“农发投公司审查意见”一栏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盖上单位公章。“项目资金的使用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就算一分钱也不能马虎”,他说。
这张表格上仔细地标明了项目名称、业主(实施单位)、建设单位、完成情况、工程总金额以及本次申请支付的金额,后面还附上了项目合同原件和建设造价及材料成本使用表。需要签署意见的一共有4栏,县农发投公司总经理签字后,审批表还将先后送到县水务局、县财政局和县政府,4个单位审批意见全部签署完毕才能支付。
和资金支取审核表放在一起的还有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调查表,资金到位情况、实际使用情况、正在建设的8个工程具体项目、建设单位、总投资、划入资金、已使用资金及工程进度、预计完成时限等都统计得清清楚楚。据悉,为了规范资金的使用,同时对项目建设进行监督,新津县严格了项目管理方式,根据全县统一规划并经县政府确认后,分片分点分别组织实施,每一笔资金使用都必须经县政府、县财政、县农发投公司和县水务局共同审核后方可使用。据悉,截止到现在,第一期项目共到位资金1.5亿元,其中由花源镇政府组织实施的紫华线湿地工程拆迁项目已全部完成,预计今年内8个项目都将全部完工,且无一例违规使用资金的情况发生。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