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当前网站将于今年底关闭,点击跳转至新版网站,http://gpzx.mwr.cn
首页 > 领导之声 > 部级领导 > 正文
陈雷:在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9年6月12日)
  水利部部长     陈雷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9/6/16    

今天,丁学东副部长、王建国主任和国家农发办各位领导专程来到水利部,听取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作汇报,研究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管理有关问题,共商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大计,充分体现了财政部和国家农发办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项目建设的鼎力支持。

刚才,竟平同志代表水利部,对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有关情况进行了全面汇报,刘宁同志又从分管工作的角度作了一些补充汇报,学东副部长和建国主任对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项目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加强水利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中之重,对做好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项目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加强农发、水利部门协作配合,共同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不断提高项目建设与管理水平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希望水利部有关司局和单位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落实。借此机会,我谈几点想法。

第一,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利国惠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实施20多年来,通过综合采取农业、水利、林业、科技等治理措施,极大地增强了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一是通过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力度,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连续五年实现粮食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通过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了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三是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和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含量,为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通过大力实施农田林网、土地整理、草原保护、水土保持、秸秆养畜等项目建设,保护和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有效手段,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是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利国惠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农业综合开发这种项目建设方式、管理模式和机构设置非常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应当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并长期坚持下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是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基础地位更加凸现,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充分肯定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成绩,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任务,对做好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财政部谢旭人部长在会上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作出全面安排和部署。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财政部及国家农发办的统筹安排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成绩,为"三农"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水利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基础和优先领域。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把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综合开发"两个聚焦"和四项重点任务之一。谢旭人部长明确指出:"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关键是解决好水的问题"。多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始终把完善农田灌排设施、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对水利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还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项目的建设,为改造中低产田提供了可靠的灌排骨干工程条件,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坡耕地综合整治开辟了新的途径,受到了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国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人增地减水缺、水利基础薄弱、抗灾能力不强的问题还非常突出。一是水土资源不断减少与农产品需求持续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加快,我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但耕地面积呈不断减少趋势,水资源供需形势日趋紧张。同时,我国平均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约100万亩,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每年流失表土达1厘米以上,东北黑土区一些地方耕作层厚度由开垦初期的1米左右降到现在的不足20厘米,不少地方耕作层表土已流失殆尽,丧失了生产能力。二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全国尚有55%的耕地缺乏基本的灌排设施,大部分农田排涝标准只有3~5年一遇,6000多万亩易涝耕地、3000多万亩盐碱地和近1亿亩渍害低产田亟待治理。现有灌区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工程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每年因水利设施老化损坏减少有效灌溉面积300多万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三是农业抗灾能力不强与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极端天气频繁,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多发并发,对粮食生产、农业生产影响巨大。近5年来,全国粮食作物年均遭受水旱灾害面积5.2亿亩,成灾面积2.9亿亩,绝收面积6900万亩,年均造成粮食损失502亿公斤。四是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总体呈下滑趋势,尤其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下滑更为明显。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对农田水利建设投资虽然在逐年增加,但增幅很小,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两工"后,农民群众的投工投劳数量呈大幅度减少趋势,直接对冬春农田水利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总之,水利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也是"三农"工作最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深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基础和优先领域。

第三,扎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水源工程建设,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力度;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紧紧围绕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切实抓好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着力增强农业抗御洪涝灾旱等自然灾害能力,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着力提高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刚才,竟平同志分析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需求,提出了下步工作安排建议。之所以提出这些建议,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目前,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已纳入国家发改委基建投资渠道加快推进,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没有其他投资渠道,需要依托农业综合开发渠道实施。二是立足于现有规划任务。主要按照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并结合此前我们两家共同编制的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规划和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规划,提出了两类项目的近期实施方案。中型灌区在北方地区重点开展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与更新改造,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在南方地区,主要解决骨干灌排设施的"卡脖子"问题,保证灌得进、排得出,提高灌排保证率。水土保持项目主要以坡改梯、坡面水系配套、发展特色经果林等措施为重点,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相结合,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水土资源,筑牢农业综合开发的生态屏障。三是兼顾需要与可能。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投资需求很大,近期主要集中力量解决1500处灌溉面积5-30万亩的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以及陕甘宁地区梯田建设、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长江和黄河上中游地区水保等三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我们认为,这两类项目的近期实施方案是实事求是的,也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下一步,我们将在财政部及国家农发办的指导下,进一步强化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项目的管理,统筹好规划项目的布局,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严格管理项目和资金,不断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和项目的管理水平,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另外,我就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再提三点建议:

一是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投入力度。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强农富民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和年度资金增长方面,建立长效政策性投资机制,在每年财政增收的资金中确定一个比例,用于农业综合开发。

二是把水利建设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中之重。在不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的基础上,特别是把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作为夯实水利基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一个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适当拓宽开发项目的范围,适当提高投资的标准。

三是进一步加强水利部与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交流与合作。水利部与财政部、农发办建立定期沟通协商机制,必要时进行联合调研、联合检查、联合稽查、联合督导,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希望财政部、农发办一如既往地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项目的指导和支持。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