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市水利部门以政府补得起、农民有效益为出发点,从2001年开始通过不断技术创新逐步形成了经济型喷滴灌模式,使喷滴灌工程造价从1200~1600元/亩降低到600~700元/亩。目前这项技术已应用到山区的竹笋、杨梅、板栗和平原的蜜梨、蔬菜、葡萄等作物,还推广到鸡、鸭、兔、猪等畜禽养殖场的降温与防疫。仅几年时间,全市发展了3.8万亩喷滴灌种植面积,5万平方米微喷畜禽场,年净增效益2000万元,年节水380万立方米。为进一步推广经济型喷滴灌技术,余姚市计划今后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其中推广工作经费20万元,财政补助标准为:山区按工程造价的75%,平原55%。规划到2011年,新建经济型喷滴灌6.2万亩,总面积达到10万亩;新发展养殖场微喷灌10万平方米,总规模达到15万平方米。
喷滴灌是一项先进的灌溉技术,但较高的投资一定程度制约了这项技术的推广。为此,余姚市水利部门围绕“廉价、实用”的目标,从工程各个环节寻求降低造价的措施,创造了经济型喷滴灌模式,其措施可以概括为“六化”:
一是灌区小型化,每个喷滴灌工程控制灌溉面积100亩左右,每组轮灌不超过10亩,尽量减小输水管管径。
二是泵站移动化,用移动喷灌机组代替固定泵站,首部工程投资节约一半以上。
三是管道塑料化,余姚市塑料工业发达,占工程造价50%的管道采用聚乙烯材料,相比同口径钢管便宜30%。
四是主管河网化,在平原河网地区,以纵横交错的河道作为喷滴工程的“主管网”,减少了管道长度。
五是微喷水带化,用喷水带代替喷头,尽管工程性能和使用寿命不是很理想,但一次性投入大幅度减少。
六是管带薄壁化,尽量减小管壁厚度,降低单位长度的管材价格。
余姚市水利部门通过以上技术措施,在财政补助政策引导下,迅速发展了一大批经济型喷滴灌设施,把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效益农业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当地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其效益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如葡萄、蜜梨等水果品质的提高,平均销售价格增幅15%左右;
2、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如竹笋、蔬菜、榨菜等经济作物的产量增幅30%左右;
3、节省了劳力和肥药成本,亩均节约支出200元;
4、节约灌溉用水,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5、畜禽养殖场应用微喷灌降低了高温死亡率,提高了繁殖率、生蛋率,还节省劳力,可获得每平方米6.8元的效益。
据典型实例测算分析,喷滴灌设施平均一次性亩投入700元,年运行费以及易耗材料费210元,年均增加效益500元,动态投资回收年限2.4年,效益费用比率1.26,效益量化指标可行。余姚市的经验对浙江省其他地区现阶段发展喷滴灌有很好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