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调查研究 > 正文
丰收喜悦来之不易——河南战胜2009年特大干旱夺取夏粮丰收透视
  中国水利报     高立洪 周文凤 杨沙平 李天良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9/7/29    

编者按:近年,河南省水利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水利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做好水利各项工作。特别是省水利厅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锐意进取,作风扎实,工作深入,以民生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发展与改革各项工作加快推进,有的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防抗去冬今春特大干旱中成效卓著。中国水利报近日派出采访组赴河南,重点对该省大旱之年夺取夏粮大丰收、民生水利建设、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等内容进行了专题采访,从本期开始陆续在中国水利报推出,敬请关注。

这是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然而,河南不负众望,夏粮总产再创历史新高,突破613亿斤,实现连续6年夏粮大丰收。

这是一个沉甸甸的丰收。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说,这个丰收,是在战胜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冬春连旱后夺得的,来之不易。这个丰收,是在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争得的,意义重大!

河南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国人应对金融危机、共克时艰提振了信心。

中央领导先后作出批示,对河南取得的不凡成绩表示祝贺,并勉励:再接再厉,夺取全年丰收,实现超1000亿斤粮食目标。

更让人欣喜的是,从豫北的新乡,到豫南的信阳,一路走来,映入眼帘的是,农田片片葱绿,秋粮秧苗长势喜人。各地市县乡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满怀丰收的喜悦,对夺取秋粮丰收、实现全年粮食总产超1000亿斤目标信心十足。

河南在大旱面前,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大背景下,战胜了特大干旱,靠的是什么?

党政主导,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力抗灾

同一个省份,横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这在全国独一无二。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河南历史上就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之地。

据历史资料统计,1920年黄河流域发生大旱灾,有2000万灾民在饥饿中号啕、挣扎;1942年至1943年的旱灾,河南省饿死300多万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夏粮生产遭遇过四次特大冬春干旱。前三次都造成了粮食生产的巨大损失:

1986年春季受旱3300万亩,粮食减产90亿斤。

1988年春季受旱4600万亩,粮食减产84亿斤。

1999年春季受旱3700万亩,粮食减产76亿斤。

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2009年这场大旱:

冬春连旱,107天无有效降雨,其中97天滴雨未下;中原大地,河溪干涸,农田龟裂;正处在生长关键期的7900多万亩小麦,有5500万亩干渴;山丘区45万人饮水困难——这次大旱,受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程度之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罕见。

严重的旱情,对夏粮生产构成极大威胁。

民以食为天,国无粮不稳。河南是国人的粮仓之一,其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河南除了要满足全省近1亿人口的需求外,每年还要向省外提供300多亿斤商品粮。

“中原熟,天下足”。可以说,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举足轻重,使命重大。

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的大背景下,河南粮食一旦出现大幅度减产,将直接影响国人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

一时间,河南大旱成了举国关注的焦点,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心焦,机关党员干部群众心焦,更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各部门组织动员一切力量,加大抗旱工作力度,打好抗旱保丰收这场硬仗。温家宝总理亲临河南现场检查指导抗旱工作,强调旱区各地要把抗旱工作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回良玉副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宣布启动抗旱一级应急响应。

国家防总、水利部等有关部委迅速行动,先后召开抗旱专题会商会。陈雷部长,鄂竟平、刘宁副部长多次研究部署,及时启动相应抗旱应急响应,协调各方全力支持,一次调拨特大抗旱补助费6800万元,并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现场指导抗旱救灾。

河南省委、省政府更是紧急行动。明确提出:“一手抓应对经济危机,促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手抓抗旱浇麦,确保夏粮持续丰收。”先后召开十几次全省性会议,下发5个文件具体部署,及时调拨1.113亿元资金用于抗旱浇麦,并要求一天也不拖延,一村也不漏掉。

2月1日,春节长假后上班第一天,省委书记徐光春便赶赴省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召开抗旱会议,提出举全省之力,用全部智慧,战旱魔,保麦苗,夺高产!2月2日下午,省委、省政府紧急召开全省抗旱浇麦夺丰收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动员一切力量,用10天时间把全省小麦普浇一遍!”

与时间赛跑,与旱魔抗争!

省级领导带头行动起来!省委书记徐光春深入田间地头检查指导,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奔赴一线明察暗访,省委副书记陈全国,省政协主席王全书,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李柏拴、副省长刘满仓等四大班子领导和省军区领导纷纷披挂上阵,分包省辖市;省委、省政府还派出14个督导组分赴各地现场督导。

省直各厅局单位行动起来!“百厅包百县抗旱浇麦夺丰收”大行动全面展开。各厅级单位由一名得力副职率领工作组,分赴农村,参与抗旱,并临行宣誓:旱情不解除,人马不撤回!

市、县、乡、村组织行动起来!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组包农户,层层落实抗旱责任制。

黄委系统领导和职工行动起来!黄河防总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及时调度水源,加大下泄流量;河南黄河河务局及时开闸,放水灌溉。

军队官兵也行动起来!河南陆军预备役高炮师师长和政委身穿作战服,分率百余官兵,前往郑州郊县,担水浇苗。济南军区某工兵团200多名官兵携99台工程装备开进黄河封丘,开挖2300米抗旱导流渠。武警河南省总队紧急抽调1240余名官兵,自购15万元抗旱设备投入抗旱战斗,并自带帐篷、自备干粮,谢绝地方慰问。据了解,为抗旱而调动如此多军队、武警官兵多年来还是首次。

“党政主导、部门协作,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全力抗灾——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抗大旱、保麦苗成为全省人民、黄河职工和军队官兵共同应对的一场硬仗。”省水利厅厅长王仕尧讲起抗击这场特大干旱令他难忘的情景,依然十分激动。

新思路的正确指导,赢得抗旱主动权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在应对这场历史罕见特大干旱中,各项工作虽然繁忙,但并不慌乱,而是紧张有序开展。

这除了得益于河南省委、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外,还与他们的抗旱思路发生转变密切相关。

从被动抗旱向主动防旱转变,从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这是水利部党组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抗旱工作的新要求提出的抗旱新思路,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在抗旱领域的具体体现。

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王仕尧说:“新思路,新实践,为抗击特大干旱赢得了主动权。”

先说从被动抗旱到主动防旱。

抗旱与防汛密切相关。水多要防汛,水少要抗旱。因为,水多了淹,水少了旱。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不断丰富,如今,我们既淹不起,也旱不起。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成为新时期防汛抗旱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水利部党组按照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明确提出防汛抗洪要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也就是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承担风险,通过科学调度,多拦蓄雨洪,使洪水资源最大化,尽可能多地为汛后用水储备水源。

按照这一思路,早在去年汛期,河南省水利部门就针对全省平均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少的实际,科学调度,拦蓄雨洪,并根据气象预报,提前加大水库汛末拦蓄,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据统计,全省20座大型水库汛末(10月1日)蓄水38.21亿立方米,比汛初(6月1日)增加蓄水8.1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均值34.85亿立方米多蓄水3.36亿立方米;中型水库汛末蓄水9.98亿立方米,比汛初多蓄水0.68亿立方米。这无疑为抗击特大干旱超前储备了水源。

旱情一出现,水利部门即密切关注其变化,根据发展态势,超前部署,主动应对。早在去年12月,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就按照国家防总的要求,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抓住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有利时机,因地制宜加快修建各种蓄水、引水、提水、雨水集蓄工程,加快抗旱应急水源建设。同时,调拨83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旱情较重的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开封等市水源工程建设。

编制抗旱应急预案。这是由被动抗旱到主动防旱的又一重要举措。河南省防指按照国家防总的要求,从2005年起开始编制《河南省抗旱应急预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旱情,建立了四级应急响应机制,并分别明确了每一级响应具备的条件和应采取的具体行动。

在此次抗旱中,先后启动的抗旱Ⅲ级、Ⅱ级和最高级别的Ⅰ级应急响应,正是依据《河南省抗旱应急预案》采取的相应行动。

《抗旱应急预案》成为应对特大干旱指挥决策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首次运用就显示了其强大威力和良好效果。

再谈从单一抗旱到全面抗旱。

传统意义上的水利部门抗旱,主要是服务农业。如今,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的迫切,单一农业抗旱的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必须实行城乡统筹,实行生活、生产、生态统筹,并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放在首位。

在应对这场特大干旱中,无论是调引黄河水还是调用河湖、水库水,无论是建应急引水工程,还是打井抽取地下水,无论是利用坑、塘、堰、坝、窖等“五小”水利工程,还是应急服务队拉送水,可以说,无不贯穿和体现着新的思路:既满足城市也满足乡村,既满足生活、生产,也考虑生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的影响;既满足上游也兼顾下游。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精算水量,优化配置——一切行动,多了的是科学,少了的是盲目。

在大旱期间,恰逢河南有400座病险水库被列入国家除险加固规划,大部分水库正在施工或准备开工。为了保证工程正常施工,必须放弃一部分蓄水,对此省防办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各水库管理单位统筹考虑,在不影响工程关键部分施工的同时,尽可能少放水,缓解用水供需矛盾。

从抗旱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我们不难看出,在新的治水思路指引下,水利部门考虑的不再是单一,而是全面,不仅仅是微观,而是着眼宏观,用系统的思维,统筹全局。这充分表明,新的治水思路和理念,开始深深植入水利系统每一位领导干部和普通职工心中。

这也正是河南在大旱之年,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特别是山丘区45万人的饮水难问题,而且还确保了几千万亩农田的灌溉,夺得夏粮大丰收,并创历史新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老水利工程,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面对如此大旱,如果没有新中国60年来水利建设的积累,特别是近些年来建设的水源工程,以及实施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要战胜旱灾、夺取粮食丰收,不可能,也无法想象。可以说,水利工程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新乡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晓然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众所周知,抗旱的关键是要有水源。没有水,一切无从谈起。

而水源,一是拦蓄地表水,二是利用地下水,三是外调水。无论用哪种水源,都离不开水利工程作支撑。

河南经过新中国60年的建设,全省已拥有大中小型水库2357座,其中大型水库24座(含三门峡、故县、小浪底),中型水库108座,总库容224亿立方米;兴建水闸2452座;打机电井115.4万眼;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43处,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38处;还有山丘区群众自办的坑、塘、堰、坝、窖等“五小”工程等;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755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

特别是近些年,为加快解决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进一步提升了水利工程的抗旱能力和效益。据统计,全省仅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已实施项目,就新增灌溉面积142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626万亩,年节水7.6亿立方米,增产粮食生产能力近20亿斤。

水库大坝蓄洪水,引黄灌区引来黄河水,井灌区开足马力抽取地下水,泵站水闸提河水,山丘区坑、塘、堰、坝、窖集雨水——正是这些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水利工程设施,确保了干渴麦苗的及时浇灌。据了解,仅黄河小浪底水库就累计下泄水量29亿立方米,在抗旱关键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抗旱应急灌溉工程。省水利厅常务副厅长李孟顺说:在抗旱紧要关头,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要求尽快建设一批抗旱应急工程,确保小麦生长期能浇上拔节水、灌浆水;迅速组织召开了由全省各级财政、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参加的千人大会,全面动员,拉开序幕。

仅以大功引黄灌区为例。

这是始建于1958年、为解决豫北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而建的一座大型老灌区,涉及新乡、安阳、鹤壁、濮阳4个市。由于总干渠存在卡脖子工程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长期未能全线通水,实际灌溉和补源面积只有30万亩,只占设计面积的19%。因超采地下水,灌区已形成全省最严重的地下水漏斗区,土地沙化日益严重。

省委、省政府将其作为这次抗旱应急灌溉工程的重中之重,投入资金3194万元。工程自2月26日开工,副省长刘满仓三下大功渠,现场督战,解决问题。

经过军民一个多月的日夜鏖战,共开挖渠道214公里,完成土方528万立方米,不仅新增内黄县60万亩良田灌溉面积和22万亩补源面积,还为“豫北粮仓”滑县、浚县等产粮大县的稳产丰产打下坚实基础。

“4月8日,通水那天,沿线数万群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自发拥向渠堤,有的还特意带来红枣、花生和鸡蛋,送给省领导和参建者。”随行的省水利厅副厅长王新伟述说起当时的场面,感人情景,历历在目。

大功只是抗旱应急灌溉工程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全省抗旱应急项目共新打机电井5.6万眼,维修机(电)井4万多眼,建移动泵站等2800多处,开挖疏浚渠道6400多公里,新建维修涵闸等各种建筑物4400多座,共新增灌溉面积1239万亩。

更可喜的是,这些应急工程,不仅仅是应急,而且在建设之初,就本着应急与长远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施工,确保应急工程能够长期发挥效益。随行的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赵文奎说:“下一步厅里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着力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工夫。”

水利人顽强拼博,立下汗马功劳

采访所到之处,提起水利,干部群众无不交口称赞。他们表达最多的是:“大旱之年,夏粮大丰收,贡献最大的是水利部门,应给水利部门记大功。”这是对水利部门、水利人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他们的最高褒奖。

水利部门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和赞誉,首先得益于党和政府对水利工作的重视,也得益于在持续应对频繁的水旱灾害中形成的较为完善的水利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

抗旱实行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已写入去年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具有了刚性的法律效力。

如今,上到国家防总、水利部,下到县,已经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抗旱指挥体系,并在各级水利部门设有具体办事机构。在此基础上,近几年各地又开始组建县、乡抗旱服务队。

在抗击这次大旱中,全省125个县级抗旱服务队,550个乡级抗旱服务队和330个抗旱协会,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提供服务。

这健全的机构、顺畅的机制、畅通的信息,使得整个抗旱工作组织有序,应对有力,实施有效。

水利工作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和赞誉,还与水利人的顽强拼搏精神分不开。

“水利人真抓实干,顽强拼搏,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在抗旱夺丰收这场战役中是精锐之师、善战之师、胜利之师。”刚调入水利部门不久的李孟顺常务副厅长对此颇有感触。

让我们通过几个片段,走近这支队伍,感知他们的精神。

——“四件大事”同时抓,工作强度达极限。大旱期间,恰逢水利“四件大事”同时展开:一是中央第四季度拉动内需新增投资强度大,时间紧,任务重;二是水管体制改革进入冲刺阶段;三是面上抗旱任务火急;四是建设抗旱应急工程解燃眉之急。四件大事都急迫,哪一件都不能耽搁。在那2个多月的时间里,省厅上下忙得不可开交,审项目,下计划,拨资金,协调关系,下情上报,检查督导,几乎天天加班,常常通宵达旦;省办实行24小时值班,元旦、春节也没能休息。特别是春节后最紧张的十几天,从省厅领导到普通职工,高强度运转,防办和农水处的同志,曾三天三夜没合眼,饭也顾不上吃,精神高度紧张几乎到了极限。省防办副主任杨汴通说起那段日子,内心依然不能平静。正是靠这种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确保了“四件大事”全部完成,而且分别得到上级领导和部门的肯定和称赞。

——应急工程马虎不得。应急抗旱工程建设急迫,省委、省政府要求“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但是再特、再急,工程质量也不能含糊。他们着重把好“四关”:一是材料采购关,二是技术标准关,三是队伍准入关,四是工程质量关。按照项目县30%的乡镇、乡镇30%的工程的比例进行抽查。厅长王仕尧、常务副厅长李孟顺、副厅长于合群等厅领导带队突击检查,发现问题,当即解决。在2月27日工程联合大检查中,有一枢纽闸墩不合格,濮阳市渠村灌区管理局立即召开现场会,砸掉闸墩,以示警戒。决不放过一处隐患!这是水利人的责任。

——现场服务督导,不放过一亩粮田。在抗旱的关键时刻,省水利厅抽调12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45个督导组,深入18个直辖市121个县;各、市、县水利部门也纷纷奔赴一线,有的竟全部出动,人走楼空。为解决个别村群众抗旱积极性不高问题,他们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一个村一个村地查,一片田一片田地看,并耐心做说服工作。为了大旱夺丰收,不放过一个村,不放过一亩田的灌溉。

这就是河南水利人,这就是河南水利人的精神!

在大旱面前,河南6万多名水利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展现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让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在黄河水利人,他们为河南大旱夺取大丰收也立下赫赫战功。

这次大旱,不仅仅在河南,沿黄下游山东,中上游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也同时出现旱情,黄河出现了流域性大旱。黄河干流5座大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可调水量比上年同期少32亿立方米,又恰逢黄河凌汛期,还要确保黄河下游不断流。这无疑给水量调度增加了难度。

2007年才被赋予抗旱职能的黄河防总,首次面临大考。

他们迅即反应,积极应对。黄委会主任、黄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李国英坚决果断:“举全委之力、举全河之力,确保三大目标不动摇:一是满足抗旱用水需求;二是保证防凌安全;三是留足生态用水,保证黄河不断流。”他明确要求:“统筹全河上、中、下游,统筹全河干支流,统筹区域灌区上下游,统筹当前与长远。”

思路明确,立即行动。黄河防总,密切跟踪雨、水、旱情和用水需求及凌汛变化,根据流域旱情程度及影响范围,1月6日,及时发布黄河流域干旱蓝色预警,启动Ⅳ级响应,这是首次启动黄河流域干旱预警。此后,视河南省及流域其他省旱情发展,黄河防总将干旱预警逐步升级为黄色、橙色和红色,并分别启动相应Ⅲ级、Ⅱ级和Ⅰ级应急响应。

精细核算水量,精准实施调度。加大小浪底水库泄流,并联合调度万家寨,首次启用东平湖,黄河防总依托完善的工程体系和现代化的调度手段,实现了三大目标,而且无论是下游封冻河段开河预报,还是取水订单实际引量,所有的误差均在5%以内。

复杂的河流,高难的调度,如此的精准,堪称奇迹!

在流域特大旱灾考验面前,黄河水利人再次用顽强拼搏、聪明睿智和果敢担当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赢得了上下的广泛赞誉。

据统计,整个旱期,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创建成运用以来同期最大值。河南引黄灌区引黄水量达8.36亿立方米,创30年来同期最高。

无论是在新乡的原阳,还是在郑州的中牟,随处可见引黄灌区黄河水缓缓流淌,有的在灌田,有的在补源。

在炎炎夏日,那一渠渠水,不仅滋润着秧苗和干透的土壤,而且为烈日下70多年罕见的酷热天气平添了幽幽凉意,也使我们燥热的心田顿感阵阵凉爽和徐徐惬意。

超常规投入,为抗旱提供财力支持

“河南大旱之年,夺取夏粮大丰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超常规投入。无论是老工程的新生,还是新工程的面世,都是靠超常规投入作财力支撑。”省水利厅常务副厅长李孟顺如是说。

据了解,抗击河南此次特大干旱,共投入抗旱资金27.19亿元,其中建设应急抗旱灌溉工程投入12.5亿元。

一次抗旱投入数额如此之多,在河南抗旱史上前所未有。

这无疑得益于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力的明显增强。

拥有9800多万人口的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第一劳动力输出大省。近些年,河南经济发展迅速,继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之后,2007年突破1.5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五;2008年,又突破1.8万亿元。李孟顺常务副厅长说:“有了真金白银,才能动真的,来实的。”

超常规投入,更得益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水利投入力度增加,对河南扶持力度的加大。

我们还是以数字来说明: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到今年6月底,60年河南全省水利总投入为339亿元,而其中1998—2008年11年全省水利总投入达到24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11亿元。特别是去年第四季度中央拉动内需新增投入1000亿元中,水利占200亿元,其中给河南水利20.08多亿元(含南水北调9.1亿元),占水利总投入的1/10多。

这次抗击特大干旱,国家一次调拨给河南特大抗旱补助经费6800万元巨额的投入,在抗旱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益,换来了上百亿斤的粮食。

每一场大旱,都是一次大考。每一次大考,都会有喜悦和缺憾,都会带来新的收获和新的提升。这场大旱也不例外。

河南战胜了大旱,获得了丰收的喜悦,但也付出了代价,发现了缺憾,看到了暴露的一些问题: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硬件的,也有管理不善等软件的;有投入不足和农民抗旱积极性不高等表象的,也有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的。针对这些问题,他们已提出对策和建议。

我们期待,这些问题,能够早日解决;这些缺憾,能够尽快弥补。

我们期待,河南的综合防旱抗旱能力能够不断得到全面提升。

相信到那时,特大干旱再度光顾,应对起来定能轻松而从容。

评论:防抗大旱期待从容

河南大旱之年夺得夏粮大丰收,既带给了我们喜悦,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一是防抗大旱必须政府主导,行政首长负责,部门协作;二是防抗大旱需要科学的理念作指导;三是防抗大旱水利工程是中坚;四是防抗大旱水利部门是主力;五是防抗大旱应急措施不可少;六是防抗大旱需要财力作后盾。

同时,河南特大干旱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其他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的防旱抗旱能力依然较弱。因此,我们虽然战胜了特大大旱,但仍要保持清醒认识,大旱之后更要大干水利,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防旱抗旱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应对今后可能发生的大旱。

从全国看,抗御大旱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在我国18亿多亩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仅为8亿多亩,全国仍有54%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基本“靠天收”;现有灌区大多是20世纪50—70年代修建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年久运行,渠系破坏淤积严重;很多灌区渠系不配套,有的灌区根本没有末级渠系。因此,常常是水流到地头,庄稼浇不了,只能望水兴叹。另外,节水灌溉水平较低,全国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1%,多数仍是大水漫灌,水资源严重浪费。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是投入严重不足。尽管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加大水利投入,但因历史欠账太多,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特别是末级渠系等田间配套工程缺乏资金渠道。据测算,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工日每年大约减少75亿个,按每个工日10元计算,相当于每年减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维护投入750亿元。虽然各级政府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实际投入有所增加,但依然难以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形势的变化。

其二是部分农民兴修水利和抗旱积极性不高。兴修农田水利,过去主要靠农民投工投劳,“两工”取消后,主要靠“一事一议”。但从实践看,一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一事一议”组织难度大,往往议而不决;二是农民外出打工,务农劳力少;三是农业比较收益低,农民不愿干。遇上大旱,国家要粮食安全,主动抗旱的力度很大,但农民要效益,权衡抗旱成本与种粮收益,因抗旱成本高,收益所剩无几,认为不划算。因此,在基层抗旱时,常常出现农田干旱,农民不急、干部急,干部干、农民看的怪现象。另外,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生产方式,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的规模化要求,以及抗旱灌溉的统一组织不相适应,这也是影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以及抗旱灌溉整体效益的深层次原因。

其三是重抗轻防,抗旱基础工作薄弱。旱灾与水灾不同,往往来得慢,持续时间长,而且一般不会旱死人。因此,多年来,人们从思想认识上对旱灾防御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投入少,基础工作薄弱,至今没有编制抗旱规划,旱情监测预警体系未建立,抗旱物资储备不足,基层抗旱服务组织不健全,大旱来临,应急能力差。

以上这些,有的是老问题,有的是新情况,但无论是老问题还是新情况,都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民生大计,亟待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

可喜的是,这些问题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并开始探索解决。一是各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近些年,中央财政投入水利资金持续增长,特别是去年第四季度,中央拉动内需增加水利投资1000亿元,其中安排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0亿元,占总投资的1/5。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加快步伐的同时,末级渠系改造也开始进行试点,力求建一处,成一处,充分发挥效益一处。同时,积极推广节水灌溉,使有限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二是下工夫加快解决体制机制等改革滞后问题。创新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模式,采取专群结合,让用水户参与管理,建立良性运行长效机制。特别是积极探索“两工”取消后农民兴修水利的新机制,认真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提出要本着既有利于国家能源资源节约、又让农民直接享有国家惠农政策的原则,深入研究抗旱灌溉用油、用电优先保障和价格包括水价等优惠补贴政策和补贴方式。同时,抓住国家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机遇,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基层水利服务组织,解决农村撤乡并镇后,乡镇水利服务组织削弱或空白缺位问题,切实加强基层水利建管组织和技术服务。总之,力求通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让农民真切感受到兴修水利、抗旱灌溉、保粮丰收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三是从思想上开始重视防旱抗旱基础工作。提出要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和制度。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尽快启动抗旱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抗旱预案,增强其可操作性。加强旱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并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和服务组织等保障体系,切实提高防旱抗旱综合能力。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利兴,农业稳;农业稳,天下安。

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难以避免。但是,通过兴修水利工程和节约保护水资源,我们可以做到“要水有水,想灌能灌,水遂人愿,防抗从容”。

天无雨,地有水;天大旱,地不干,人不愁;有旱情,无旱灾。

这是我们的期待,也是我们的追求。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