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0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干旱缺水趋势下灌溉农业怎样高效用水
  李英能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2/12/26    

干旱是我国农业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从1949年到1998年,全国平均每年受旱灾面积为3.24亿亩,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17%。到1998年底,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为8.01亿亩,虽然生产了占全国67%的粮食、60%的经济作物和80%的蔬菜,但却耗费了大量的灌溉用水。据估算,2000年我国农业年用水量高达40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9%。在水资源短缺的条件下,灌溉农业能否实现高效率用水,直接影响到农业的持续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充分利用灌区内的降水资源。灌溉水资源一般包括降水、地表水(库水或河水)和地下水。以前,灌区一般注重通过修建灌溉工程尽量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对本地降水的充分利用重视不够。实际上,对一个灌区来说,直接利用降水供给作物用水,是投资省见效快的最好途径。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19万亿立方米,但目前直接为作物利用的效率很低。为了充分利用降水,灌区应在雨季前多用井灌,以便腾空地下水库容,有利于雨季补充地下水;同时,应在田间采取耕作保墒措施,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另外还可以采取优化作物种植结构等农业措施,尽可能做到作物生长与雨热同步,提高降水利用率。

二是调整灌区的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来适应灌区的水源状况,可以发挥灌溉用水的最大效益。因此,对灌区水资源进行高效利用,首先要优化灌区内作物种植结构。在容易受旱的北方灌区,春旱缺水,但却是小麦需水的关键时期,所以北方应在满足粮食生产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压缩小麦的种植面积,增加杂粮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水稻为需水量最大的粮食作物,目前,在各引河灌区内占有相当的种植比例。因此,在灌溉水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这些地方应下大力气压缩水稻的种植面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基本要求下,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并提高其品质,增加饲料作物、经济作物、林果、蔬菜和名优特产作物的种植比例,错开用水高峰,增加产值,是灌溉农业高效用水的发展方向。在我国西部,目前一些流域的上游地区盲目开垦,大规模发展灌溉面积,造成下游断流并大面积荒漠化,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这类地区要在留足生态用水的前提下,以水定灌溉面积,超出水源承载能力的灌溉面积,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三是采用非充分灌溉制度。按照满足作物需水要求和程度,我们可将灌溉分为充分灌溉和非充分灌溉两种。充分灌溉是指水源供水充足,能够全部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此时的最优灌溉制度应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及气象、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及土壤墒情等,对农作物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溉,使其生长条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并且不产生地面径流和深层渗漏,这样既确保获得最高产量,又具有较高的水分生产率。而非充分灌溉的优化灌溉制度是在水源不足或水量有限的条件下,把有限的水量在作物间或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确保各种作物水分敏感期的用水,减少对作物水分非敏感期的供水,此时所寻求的不是单产最高,而是全灌区总产量最高或产值最大。

当前,由于灌溉水源日趋紧张,因此在大多数北方灌区,应该推广应用非充分灌溉制度。对于小麦、玉米连作区,可以减少小麦苗期的灌水量,一般每亩可减少50立方米。玉米灌水次数少,不宜采用非充分灌溉。棉花可在苗期或絮期减少灌水量,一般每亩可减少50立方米。水稻可以在分蘖期减少灌溉水量或不灌。采用非充分灌溉后,一般单产会有所降低。因此,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应该经过充分论证比较后,通过采取非充分灌溉,在适当降低单产水平下扩大灌溉面积,使灌区总产得到提高。

四是因地制宜地选用节水灌溉技术。目前,适用于我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田间节水地面灌溉等。当前,我国传统的以沟灌、畦灌为主的地面灌溉面积占到总灌溉面积的97%,从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来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会以地面灌溉为主,因此田间节水地面灌溉技术应重点推广应用。田间节水地面灌溉技术主要有大畦改小畦、长沟改小短沟、平整土地、坐水种等,是投入少、见效快、农民易掌握的节水技术,应大规模推广应用。对于其他节水灌溉技术,各地应严格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选择。

五是节水灌溉与农业综合技术相结合。过去发展农业高效用水,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而没能很好地将农业增产措施予以配套,因此经常出现虽然节水但增产增效并不明显的现象。与工程节水技术配套的农业技术主要有水肥同步供给技术、利用耕作措施调控农田水分技术、覆盖保墒技术、选育耐旱高产品种等。各地应根据不同灌区类型的特点,在大力推广节水工程技术的同时,选用适宜的农业综合技术措施,提高水分生产率,提高节水增产效益。

六是改革灌区的用水管理。实现灌溉农业高效用水,需要有一整套用水管理政策、法规、制度来做保证。因此需要对现行的灌区用水管理进行改革。首先是明晰产权,实行企业化管理,强调用水户参与。对于大、中型灌区,可将工程管理单位改造为国家控股公司,用企业化方式管理和经营水利资产,确保其保值和增值。对于小型灌区,可通过股份合作制、拍卖、承包和租赁等不同方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达到搞活经营和管好灌区的目的。大、中型灌区要积极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经验,在支渠以下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支渠以下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其次要结合灌区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系,促进节水。当前,灌区的农田灌溉水价不到实际成本的三分之一。水价太低使农民不爱惜水,不舍得购买节水灌溉设备;使灌溉管理单位收取的水费入不敷出,反而鼓励农民多用水;导致水利工程难以维修更新,工程老化失修,效益日趋下降。为此,应尽快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分阶段、分管理范围提高水价,达到按成本计价;全面实行计量收费,对超标准用水,加倍收取水资源占用费,将灌溉用水纳入市场经济管理和法制管理轨道;要加快研究和制定可操作的水权交换机制,通过市场交换,实现水资源的最优分配。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