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资料共享 > 农水文化 > 正文
陕西泾惠渠:穿越历史尘埃的恩惠渠
  秦延安 黄卫涛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9/8/7    

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有一条古老的渠,这就是泾惠渠,其前身是与都江堰、灵渠齐名的郑国渠,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泾惠渠灌区(以下简称灌区)是一个自泾河自流引水的大型灌区,这里盛产玉米、小麦、蔬菜,是陕西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泾河因泾渭分明而闻名,而泾惠渠则以历史悠久、水文化发达而享誉中外。

旧貌换新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古老的泾惠渠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一代代泾惠人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努力,灌区工程面貌日新月异。改造枢纽工程、重建拦河大坝是工程建设上的硬仗。泾惠人以愚公移山的气魄和勇气,开山劈岭,加固石堤,扩大隧洞,加高大坝。1967年建成高14米、长87.5米的拦河大坝和高25米的四孔引水闸。1997年再次加高大坝11.2米,并安装六孔钢闸门,形成了高35.07米、顶长118.8米的拦河大坝。新建的拦河大坝雄踞泾河峡谷之中,大坝前形成了一座总库容510万立方米的水库,彻底解决了灌区多年来渠首引水量忽大忽小、利用率低的老大难问题,实现了几代泾惠人“高峡出平湖,坝上添明珠”的梦想。

2003年8月,总库容3405万立方米的泾惠渠西郊水库建成,并开始投入运行,使泾惠渠水流进干旱的土地,改善扩灌24万亩农田,结束了灌区长期以来无库调蓄的历史,使灌区由单一水源变为多种水源,进一步提高了供水保证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泾惠渠不断改建扩建渠系工程,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灌区先后新建了9条支渠,扩建延伸了8条支渠,整修改造了总干、南干、北干渠,衬砌了部分干支渠道,使干支渠长度由原来的252公里延伸到450公里,灌溉面积由原来的50万亩扩大到145.3万亩。特别是1999年以来,灌区先后实施了关中九大灌区改造世行贷款项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以及灌区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造试点三大类项目,累计完成干支渠衬砌128公里,斗分渠衬砌901.9公里,疏浚渠道7.259公里,建成了渠首大坝坝后护坦工程、渠首排沙漏斗工程和8621平方米的基础管护设施等。

这些工程的实施,不仅使泾惠渠旧貌换新颜,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辖区农田的灌溉保证率,提升了灌区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喜看今日的泾惠渠灌区,渠首大坝雄伟壮观,渠系工程布局合理,机井星罗棋布,建筑物别具一格。人们用辛劳的双手,使古老的泾惠渠变成了一个渠井双灌、灌排结合、旱涝保收的大型灌区。

千年之古渠

仲山巍巍兮冲霄汉,泾河滔滔兮润良田。

战国后期,诸侯混战,韩国让郑国修渠“疲秦”,没想到郑国渠不但未能起到“疲秦”的效果,反而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使其由此走向强盛,横扫六国。郑国渠也因此名闻天下,成为中国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两千多年后的1928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饿殍遍野。我国近代水利的先驱——李仪祉先生为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造福桑梓,不遗余力,筹集资金。在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的鼎力支持下,他勘察设计并主持兴建引泾工程。1932年引泾一期工程建成通水。李先生欣喜之余,题写了渠名“泾惠渠”。泾惠渠是我国最早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之一,开了中国现代水利的先河。1934年引泾二期工程竣工,可灌溉礼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等约50万亩农田。大旱不再望云霓,泾水胜过及时雨。

穿越历史的云烟,审视郑国渠到泾惠渠这幅壮丽的水利画卷,我们可以说,“引泾灌溉是中国水利史的一个缩影”。由于旧中国社会制度的制约、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水利事业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前,泾惠渠实灌面积不到50万亩,粮食亩产仅130公斤。

继往开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团结、奋进的泾惠人在把握时代脉搏、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征程中,不断解放思想抓机遇,深化改革求发展,科学管理增效益,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灵活、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灌区管理新体制,走出了一条具有泾惠特色的新路子。

1953—1980年,灌区实行以计划用水为核心的灌溉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对降雨量、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转化规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三水”并用、联合调度的方法,建立起以渠养井、以井补渠、丰储枯用、统一调配、周期平衡的水量调配机制。灌区实行把民主管理、专业管理、群众管理结合起来的局、站、段、斗四级管理形式,其中局站属专业管理,段斗为群众管理。

改革开放,使古老的泾惠渠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灌区实行以目标任务为核心的目标管理制度,聘用灌区群众为段斗干部,并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发给一定的报酬。

1997年,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为古老的泾惠渠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在配水制度上,灌区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把指令性、指导性和水权申报结合起来的配水制度,解决了灌区“两头不用,中间超引”的问题,扭转了灌区群众“只浇救命水,不浇增产水”的不利局面。在管理体制上,1998年按照“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采取拍卖承包斗渠管理权、使用权、经营权的形式,对灌区斗渠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新体制,灌区被水利部列为全国20个综合改革试点。在水费廉政建设上,从2000年开始,在灌区全面推行微机开票“四到户,一公开”制度,有效遏制了水费计收中的“三乱”现象,使群众用上了明白水、放心水。2002年,灌区在总结斗渠改制的基础上,又稳步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使灌区用水户形成人人关心、人人爱护水利工程的良好局面。在灌区自动化管理上,从1986年就开始了“灌区渠系配水集中控制与调度系统”的研究,不断加快灌区信息化建设步伐,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同时,让职工参与段级管理,延伸专业服务功能。灌区还进一步实行水管体制改革,推行管养分离。

新中国成立以来,泾惠渠水浇绿了黄土地,冲走了昔日的贫瘠,带来了如今的繁荣。灌区灌溉面积扩大了1.1倍,渠首引水能力提高了1.8倍,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了1.3倍,粮食产量增长了3.3倍。陕西省泾惠渠灌区管理局也曾多次受到国务院、水利部、陕西省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经过2000多年的沧桑巨变,如今泾惠渠灌区不仅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而且保存着历代引泾渠首遗址和大量的碑刻文献。她象征着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和悠久的历史。郑国渠——泾惠渠,历经2000多年,她依然静静地流淌,为那里的人民带来了美丽与富饶。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