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新闻
淮安51万农民告别不安全饮水
2009年8月4日,江苏省淮安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传出消息,截至7月底淮安全市已有51.89万农村人口告别不安全饮水。
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淮安市计划于2008年至2010年用3年时间解决农村122.87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去年已完成26.15万人,今年提前实施的项目完成25.74万人,共铺设供水管道6447.1公里,新建、扩建、改造水厂155座,工程总投资近2.42亿元。
为保证农村饮水工程的水质达标,淮安市加强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关闭65户化工企业、搬迁14户化工企业,并建立了全方位监测网络。经监测评价,当地已实施的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指标均符合现行规定标准。
陕西商南农村饮水水质监测中心顺利通过验收
近日,陕西省水利厅供水处及特邀专家一致认定,商南县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设备配置、各项规章制度、化验人员专业素质等符合要求,同意验收通过并投入运营。
近些年来,商南累计投入资金898万元,完成铺设供水管网162公里,修建水源工程51处,蓄水池49个,完成了魏家台乡阳坡村、水沟乡太白村、城关镇三角池等49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和富水镇、青山乡等4处集镇集中供水工程,已解决了15760人的饮水困难。为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商南对县自来水公司原有化验室进行更新改造,新配备了浊度仪、分光光度计、培养箱等仪器,安排化验人员负责水质监测工作,并购置水质监测车,建成了符合省级要求的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
张晓健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普遍得到发展,农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水平已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但农村饮水设施建设仍相对落后。根据“十五”期间的统计,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将“保障供水安全,提高供水水质”作为一个战略目标。新世纪初我国政府庄严承诺在2015年前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要让人民喝上放心的水。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将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9.53万处、分散式供水工程38.42万处,解决农村1.6亿人饮水安全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为主题,会议决定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5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国务院在应对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确定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中,需要加快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就包含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现阶段在提高农村饮水水质方面所面临的困难有哪些?农村饮水水质保障的技术难点是什么?农村饮水安全的科技需求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本期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张晓健为您解答。
现代水利周刊:提高农村饮水水质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张晓健:我国农村饮水在提高供水水质方面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地区水源匮乏,水质差。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地质条件差异大,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部分地下水含氟、砷、铁、锰等矿物成分高,有些地区河道、山溪的水质不断污染恶化。近年来,我国农村水质型缺水和水源型缺水并存,饮水不安全导致的比较严重的水性地方病发病率明显提高,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甚至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
二是净水设备落后,管理难度大。我国农村仍以传统、落后的分散式供水为主,采用集中式供水的农村大多数供水设施较为简陋。有水处理设施的集中式供水工程仅占集中供水工程总数的8%左右,多数集中式供水工程只有水源和管网,没有处理设施和只有简单沉淀过滤处理的占很大比例。分散式供水工程多数为户建、户管、户用,普遍缺少水处理设施和水质检测措施。由于农村供水工程具有面广量大、小型分散等特点,致使技术管理难度大、水平低。
三是受限于经济发展。一般情况下,一些欠发达县(市)农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没有过多的经济能力应对安全饮用水问题,资金供需矛盾较突出。而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农村,则在饮用水安全建设方面投入较多,有的还安装了反渗透饮水系统。
四是缺乏技术规范。由于农村水源水质差,供水工程规模相对较小,直接套用大中型水厂的处理技术,导致存在工程设计不合理,建设标准低等诸多问题,使得很多饮水工程解决了饮水困难,但无法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五是缺乏人才。农村供水工程缺乏专业的给排水技术人员,农民本身的饮水卫生意识和知识相对欠缺,部分供水工程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业务素质较低,不能适应日常的维护管理,更无法适应先进设备生产的要求。
六是与安全饮水要求差距大。最近一次全国爱卫会、卫生部开展的全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超过四成的农村饮用水未达卫生标准,与安全饮水要求差距大。
现代水利周刊:农村饮水水质保障的技术难点是什么?
张晓健:目前,农村饮水水质保障存在许多技术难点,包括:水源水质保护与水源水量保障问题,微生物学安全保障问题,特定水源水质问题(高氟、高砷、高矿化度、高硝酸盐),适用农村饮水的净水厂规范化设计、设施与设备,受污染地表水源问题(高有机污染、高氨氮等),季节性污染问题,以及管网建设与输配问题等。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和保证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必须针对不同地区农村饮用水源的现状,研究和开发与之相适应的便捷实用的饮用水水质保障技术。
由于农村供水设施规模较小,包括:县镇(每天上万吨级)、镇(每天千吨级)、乡(每天百~千吨级)和村(每天几十~百吨级),加上农村的经济条件和管理能力有限,一般不能直接套用大型城市水厂的工艺与经验,对农村饮水水质保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水利周刊:农村饮水安全的科技需求有哪些?
张晓健:在农村饮水水质安全工作中,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适用技术研究。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中,不仅需要政府及社会各阶层的扶持,更需要适用于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在水处理领域的技术支持,如受污染水、高氟水、高砷水和高含盐水处理技术及设备等。针对我国农村目前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的特点,要重点加强适用于农村特点的简便、高效、低廉的适用性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促进农村饮水安全适用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农村饮用水处理量小,分布不均匀,集中式水厂大多采用沉淀、过滤、消毒等处理工艺。对于水源水质受到污染的村镇供水,常规工艺处理后的出水往往不能达到饮用水新标准要求,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技术及工艺。对处于特定水源水质地区,还需结合当地各方面的条件选用简便、有效且用得起的处理工艺及设备。
二是设计规范。目前,村镇供水工程涉及设计领域的规范有《农村给水设计规范》《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等。鉴于我国农村供水的复杂性,工程管理涉及水利、水务、建设等不同部门,工程建设涉及水源、水量、水质和工程建设等各个部分。有关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要求,应该及时修订。有关部门应根据目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总结经验,相互协调,重点对《农村给水设计规范》中设计规模、输配水、水厂总体设计等章节的内容及时修订和完善,使之满足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和建设的需要。
三是运行管理条例。部分农村供水工程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使工程的长期效益得不到保障。应尽快制定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条例,从工程运营、管理主体、监测及绩效等方面建立明确的管理规程,建立良性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四是人员培训。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非常缺乏懂技术、懂业务的专业人才,各地村镇供水部门应广泛开展技术管理、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等多层次的农村饮水安全技术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熟悉农村饮水安全相关技术,能熟练使用和正确维护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系统的精良队伍。
五是行业监督与管理。为了保证饮水工程的持续有效运用,保证饮水安全,必须加强部门监督、服务等管理功能。各地应建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因地制宜地创新管水制度,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可持续利用,让农民真正能用得上并用得起安全饮用水。
概念
“我国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对饮水安全的基本要求,将农村饮水分为安全和基本安全两个档次,由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项指标进行评价,四项指标中只要有一项指标低于安全或基本安全最低值,就不能定为安全或基本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