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5月2日 星期四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中国农业节水与国家粮食安全高级论坛暨农民用水户协会高效运行专题研讨会
建设千年古堰 确保粮食安全
2009年10月 北京
  四川省通济堰管理处     倪修武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9/10/23    

四川通济堰是岷江中游著名的灌溉工程,渠首在四川新律县城东南岷江支流南河、西河与岷江的汇合处。通济堰创建于西汉景帝后元元年,即公元前141年,是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灌溉效益、排洪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灌溉成都、眉山两市的新津、彭山、东坡、青神4县(区)52万亩农田,为灌区100多万人口提供生活、生产用水,为数十个中小城镇提供生态环境用水,更为众多工业单位和水产养殖基地提供水源。

自1999年起,通济堰工程整治列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规划静态总投资3.862亿元,并逐年实施对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的改造,完善配套设施。通济堰工程改造以来,促进了灌区农业稳定丰收,带动了灌区工业蓬勃发展,外资商家纷纷入住灌区,中国优质稻米之乡、中国脐橙之乡、中国竹编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泡菜之乡、四川水产基地等一大批优质特色农业在灌区飞速发展。焕发青春的通济堰为千年工程永续利用,造福灌区子孙万代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部、省的支持下通济堰正在向建设现代化灌区迈进。

1. 通济堰水利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通济堰渠首引水枢纽改造工程是为灌区生存和发展提供水源保障的关键建筑,是四川省、成都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是让千年古堰焕发青春活力的关键性工程。 项目概算总投资3750余万元,其中国家发改委下拨国家资金2500万元,地方配套1250万元。

2004年11月26日,改造工程正式开工。为保证在汛期前完成水下工程,根据岷江河多年的水情,工程指挥部拟订细致施工时段计划,确保质量、工期,避免水毁在建工程。水上部分工程涉及安装17道自动闸门,确保其在2005年8月洪水期能自由起闭,要求必须保证电源,否则就有水淹新津或大坝受损的危险。决定在洪期来临前首先锁定闸门,同时配备施工以外的第二套电源,租借大功率柴油机发电,保证闸门在洪水来临时自由起闭,正常运转。工程于2005年10月26日顺利竣工,比设计工期提前11个月保质保量完成了复兴通济古堰千年的历史使命!

雄伟的通济堰渠首引水拦河坝总长417米,有172米长的溢流坝,245米长的泄洪冲沙闸。设有14孔泄洪闸、3孔冲砂闸,安装了17台固定式卷扬机,同时安装具有先进的信息化自动监测控制设备。千年古堰焕发出现代化的青春气息!

据专家测算,引水拦河坝枢纽落成后,可使通济堰引水量从12亿立方米升至16亿立方米,相当于新增用了一座大型水库的库容量!坝前可增加300万立方米的蓄水库容,不仅可有效调节灌区内时段缺水,确保春灌用水,还对灌区内防洪、改善水质、发展水产养殖、满足工业用水等产生综合效益;另一方面,撤除过去的低坝后,泄洪冲沙闸正常运转,能有效解决新津南河段河道排砂、防洪问题,对新津改善城市景观、打造旅游业、保护环境等均起到很好的作用。

2. 通济堰渠首引水改造工程效益显现

2006年,我国发生了建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大、损失最重的罕见特大干旱,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西南南部及华南西部发生了严重春旱。重庆、四川、内蒙古、甘肃、宁夏、湖北、贵州等地发生了严重的夏旱和伏旱。四川省21个市州的139个县(市、区)遭受严重伏旱。面对特大干旱,处于川西平原的通济堰灌区却"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全灌区52万亩农田无旱灾发生,粮食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5%。上万家大小渔场(塘)池满鱼乐,27家大中型企业没有因缺水而限产、停产。2006年5月引水超过历年流量创下5月引水量的历史新高,实践证明灌区时段缺水难题已得到彻底解决。可谓:碧水灌田青秧欢;鱼池水满鱼儿乐;机声轰隆生产忙,避免减产数千万。

2.1 进口流量创纪录

进口流量的大增、干支渠水流平稳,使通济堰灌区结束了长期以来时段缺水的历史,大春栽插、企业生产、渔业都发生很大变化。2006年5月份春灌时,历来都是农业种植、渔业、工业等用水矛盾突出的高峰期。面对百年干旱,通济堰因渠首引水工程改造、蓄水效果好,2006年引水量高出历年,创下历史纪录!管理处水利科提供了一份10余年来渠首进口流量对比统计表,统计显示,2006年5月上中旬旬均创纪录,分别为64.8和62个流量,比2004年分别增加9.02个流量、7.81个流量,比实施续建配套改造前增加18.99和15.48个流量,比特大干旱的1994年5月流量增加一倍以上。截至目前,灌区引水流量都在60个流量以上。

2.2 灌区尾部告别缺水之憾

处于通济堰灌区尾部的青神县灌区,过去几乎每年在3、4月育秧、5月大田栽插时,因渠首进口流量所限,上游来水路途远、灌区自身支渠线长达90公里,伸向阡陌的斗、农、毛渠建设、淘淤程度不一,使灌区用水户深感缺水之憾。而引水改造工程建成后的2006年“五一”期间,正属尾部灌区用水期,尽管天干,油菜等作物收获期比去年推迟一周左右,但因水量比历年好,栽插进度快得多。5月上旬,思蒙镇历来用水最难的高桥、白滩村,沿途自然水溪干涸,但矮丘中田野一片碧绿,栽插率达75%以上。靠通济堰支渠水提灌栽插的铧头村,已是满目碧绿、满栽满插。同样像往年一样输水、送水,因水量足,栽插进度比去年快得多。全灌区实现满栽满插,分别比2005年提前5天、比1998年提前9天!需要勤掺水过去只在灌区上游才发展的约万亩水稻制种,2006年起在尾水灌区也较大面积地发展起来,全灌区约增加到4万亩。

2.3 渔场渔塘用水足

从1999年到2003年,通济堰多方筹集资金6400余万元,对总干渠和东、西干渠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引、输水能力增强。但因渠首取水工程拦河坝连年水毁、渗漏严重,进口流量始终不能同时满足农灌、鱼场(塘)和工业生产需要,春灌期间不得不对渔业和部分企业限量供水。但2006年后就迥然不同了。彭山灵石镇、凤鸣镇交界、引通济堰东干渠渠水养鱼、约2800平方米鱼池、高度集约化养殖的流水养鱼场,2006年渠水明显增加,终于在春灌期间用水量也不受限制了,周围农民用水也沟满田满!养鱼水量足,能大量增加鱼苗投放,不用再待春灌后才下鱼苗、只喂半年的鱼了,通济堰灌区成千上万的养鱼户春灌期间看到了渔业增收的新希望。

3. 节水改造成果带给大旱之年粮食安全的反思

2006年通济堰灌区首次实现抗御特大干旱的能力,确保了灌区粮食增产,归根结底得益于通济堰水利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成果,在认真总结中带给如下反思:

3.1 搞好水利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抗御旱灾的基本途径

通济堰距今有2150年的历史。由于修建标准低,工程长期带病运行,老化严重,1993年被水利部评定为四川省唯一的一座"Ⅰ"级老损工程。自建国以来,通济堰灌区历经了春旱22次、夏旱13次、伏旱19次,1972年、1977年伏旱28天,灌区出现"全民抗旱,碗盆浸秧"的抗灾景象;1987年夏旱连春旱,灌区实行轮灌,水温高达39℃,大部分灌区无法掺灌,20%秧苗枯竭,粮食减产31%;1993年冬至1994年夏,灌区冬干后春夏连旱,进口基本断流,灌区大部分无水栽秧或栽后无水掺灌,当年灌区受灾35万亩,粮食减产近4成。实践证明,长期带病运行的通济堰水利工程,渗漏严重,工程建设滞后,根本无法抵御自然干旱的袭击。

1999~2005年,通济堰灌区按照"先急后缓"、"枢纽-总干-支渠-田间工程"的顺序,先后完成了渠首取水枢纽工程、总干渠全部和东、西干渠共47.678公里渠道整治及渠系配套建筑物的改造整治,共完成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批复投资11840.12万元。通过连续7年水利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干渠渠道输水损失由30%下降到5%,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286提高到0.35,尤其是2005年底投资3200余万元的引水拦河坝工程建成后,在坝前形成300余万立方米蓄水库容。工程的逐步建设,抵御旱灾能力逐年提高。

2006年,面对百年特大干旱,虽然灌区降雨量仅为历史同期的10~30%,进口引水流量却比历史同期多引进8~10m3/s。在2006年春旱严重的情况下,全灌区提前13天实现了满栽满插,同时满足灌区工业、电力、渔业、生态、环保等综合供水,改变了过去春灌期间有2个月限量或停止综合供水的现状;夏旱、伏旱来临时,通济堰为灌区提供3.32亿立方米抗旱水量,沟水满渠,水流通畅,充分显示出通济堰部份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良好的工程效益,全灌区52万亩农田无旱灾发生,工农业生产稳产增收,粮食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5%,为大旱之年灌区喜获丰收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3.2 搞好水利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通济堰灌区在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前,因输水困难,各种矛盾十分突出和尖锐。如:每年春灌期间的拦沟扎埂、争水抢水、械斗及至群体上访事件层出不穷;灌区停水期间河流基本断流,生态水质达Ⅳ类以上,每年通济堰管理处向各水库买水入渠,保证灌区内群众及工厂生活用水:因干、支、斗渠道河流化,为血吸虫提供了生存环境,灌区是四川省血及虫重灾区等。通过工程改造,提供了充足的水量,改善了输水条件,争水抢水的群体事件已经绝迹;同时,每年可向灌区各河流提供新增生态用水9000万m3,改善日益严重的水质污染,促进灌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对渠道的“三面光”治理,有效阻断了钉螺赖以生长的环境,改善了灌区人畜饮水条件,血吸虫病感染率显著下降,灌区血吸虫疫区在逐步缩小,保证了人畜健康,灌区群众的健康生活得以改善,影响深远的血吸虫病正在逐渐远离通济堰灌区。

灌区工程经过节水改造,形成了良好的水环境,社会和环境效益稳步提高。通济堰灌区已成为成都、眉山两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和谐、人民安居不可缺少的重要工程。

3.3 搞好水利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水利发展的战略目标

通济堰灌区成功抗大旱,得益于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但灌区还有相当一部分支渠工程设施陈旧、破烂,部分设施配置不合理、不完善,险工、险段多,渠系配套不到位,工程病险依然严重。《通济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规划灌面57.09万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总投资3.83亿元。按照水利部办公厅办农水〔2005〕53号文件要求,通济堰管理处编制上报并通过审查的"十一五"规划报告,规划静态投资1.75亿元,其中骨干工程投资1.69亿元。主要完成西干渠尾段19.867公里和东干渠34.268公里、14条万亩以上支渠164.67公里的渠道防渗和渠系建筑物整治。因此,通济堰水利工程建设任重道远,要充分发挥通济堰灌溉、排洪效益,增强通济堰水利工程抗御洪、旱自然灾害能力,使古堰永续利用,还得长期不懈地坚持水利工程建设,并在"建管并重"的原则指导下,落实各项水利建设管理措施,实现水利发展战略目标,把通济堰灌区建设成为科学、和谐、文明、平安的现代化灌区。

4. 关于通济堰灌区持续和谐发展举措的思考

4.1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双向支撑体系

通济堰水利工程系灌排兼容的水利工程,由于长期对水利管理单位定性不准,功能定位不清,目标责任边界不明确。水管单位承担的公益性职能被忽视,被简单定性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公益性支出财政没有承担,使通济堰工程建设滞后。根据国家和省、市安排部署,要深化通济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对通济堰工程管理进行科学定性、定员、定岗,积极争取财政合理承担基本管理经费和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争取政府出台更多支持水利发展的政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不断地完善政府支撑体系。同时,通济堰管理处积极争取各级一如既往地支持工程建设,克服困难,以饱满的热情投身通济堰的建设与管理,千方百计确保通济堰对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利支撑。

4.2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改造步伐,健全灌区给水网络

"十一五"期间,通济堰管理处积极配合做好新农村建设中水利方面的支持,对灌区渠系配套改造进行挖潜,开展末级渠系、田间节水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眉青支渠,增加灌面5.09万亩,使灌区恢复并增加灌面至57.08万亩,形成水流畅通,控制洪水、抵御旱灾的科学给水网络灌区。

4.3 促进灌区自动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节水灌溉效率

把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节水灌溉领域,深入研究及实施用数字化手段解决灌区信息获取、用水管理计量与监控、优化决策、动态调度等关键支撑技术问题,通过用信息化改造传统的节水灌溉模式,全面提升节水工程的效率和效能。

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标准结构体系框架下集成信息测控平台、信息管理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组成灌区水资源信息系统,并最终实现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

到目前,已成功建设和运行的通济堰闸群自动控制系统,是渠首水利枢纽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担负着水资源管理、防洪调度等任务。系统采用先进的现场总线技术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技术实现水情、闸门运行情况自动采集和分布式闸门控制系统,系统集成联动视频监控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形成完备的水调中心。该系统在同一套装置中集成了参数监测、供水计量、闸门本地/远程自动控制、闸门开启状况与上下游河道视频监控,以及多种参数信息的图形化显示和管理功能,实现了测、监、管、控的一体化。系统运行平台如图2所示,系统总体结构如3所示。

4.4 建立水利体系发展战略目标,永续利用水利工程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高度重视水利发展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增强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保持水利、水电、水产协调发展,农村水利和城市水利良性互动,建设、管理、改革齐头并进,续建和新建有机结合,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统筹兼顾,增强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合理确定水利建设规模,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保续建、保投产,保重点、保难点、保热点,增强发挥效益的能力;构建稳妥可靠的防洪减灾抗震体系,确保防洪抗震安全;构建节水高效的供水保证体系,保证供水安全;构建生态良好的水环境保护体系,确保水环境安全;构建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水的综合需求。依法行政,强化管理,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和机制,提高水利良性、可持续发展水平。推进科技创新,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水利现代化水平。把通济堰灌区建设成为富庶灌区,法治灌区,文明灌区,平安灌区,生态灌区和优质服务的灌区,让古老的通济堰水利工程永续利用,世世代代造福于灌区。

5. 小结

水是工农业生产的命脉,原临时拦河坝千疮百孔,每年春灌高峰期,整个灌区出现时段缺水现象,引水量仅达正常时期的10%。通济堰水利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成功建设和运行有效缓解了供水矛盾。通济堰水利人在很好地保护千年古堰的基础上,抓住机遇,让古堰换新姿。面对未来,通济堰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重道远,将继续完成未完干渠整治,并认证规划实施灾后重建工程,在灌区建设节水示范区,“十一五”末使整个灌区成为灌排兼容的现代化灌区,造福灌区人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