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中国农业节水与国家粮食安全高级论坛
水稻节水灌溉与粮食安全——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在节水增产防污中的作用
2009年10月 北京
  武汉大学     茆智 孙宁宁 董斌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9/10/25    

1 我国水稻灌溉中高产节水与防污的重要性

我国水稻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37.1%[1],水稻产量之高低,是否能够持续地稳产、高产,对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少量稻田分布在北方(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北),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绝对面积大,达4百万公顷。北方稻区水量供需矛盾日益严重;全国85%稻田分布在南方,在该区域,水稻的灌溉用水量点总灌溉用水量的90%以上,由于降水在年际、特别是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南方多数省(自治区)经常有数十万公顷的稻田水源不足。因此,无论北方和南方,推行水稻节水灌溉,对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全社会高度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氛围里,保持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要求更加迫切。因此,水稻生产不仅要量多也要质优;人们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得健康。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农田水土环境恶化问题十分严重。全国耕地为世界的9%,却用掉世界30%的化肥(主要是氮肥、其次为磷肥),施用强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3倍[2,3],在我国的各种粮食作物中,稻田施用化肥数量最多。过量的施化肥,约2/3未被水稻吸收利用,大多通过地表径流、渗漏和挥发等丧失掉。农药也超量使用,而且有相当部分的高毒性农药。每年有大量畜禽粪便未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而排入水体[2,3]。这些农业面源污染特别是氮、磷对水体的污染量已接近和超过工业与城市点源污染量的总和。这种农业水环境不仅污染江、湖、河、海、水库、地下水,而且影响粮食和食品质量安全,危害健康。因此,在节水灌溉特别是水稻节水灌溉中还必须防污、减污。

2 水稻节水灌溉模式

所谓水稻灌溉模式,系通过灌溉与排水,使水稻田间在不同阶段形成的水分状态。溉模式不同,灌溉制度(灌水次数、时间、定额与灌溉定额)亦不同,对水稻灌产量以及水土环境亦有显著影响。在我国《灌溉试验规范》中,对于稻田田间水份状况提出了以下标准:深水——水深大于60mm;浅水——水深为10~60mm;湿润——水稻根层土壤含水率为饱和含水率的80%至田面10mm水深;晒田——根层土壤含水率低于饱和含水率的80%[5]。

根据我国多年的试验研究与实践,基本可归纳为以下4类水稻节水灌溉模式[6][7]。

2.1 “浅、湿、晒”模式

该模式是我国应用地域最广、时间较久的节水灌溉模式,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面积推广的“薄、浅、湿、晒”灌溉[8],浙江推广的“薄露”灌溉[9],北方推广的“浅湿”灌溉等。这种模式在插秧返青时采用浅水,分蘖前期田面湿润,后期从浅水到落干再晒田,而后复灌浅水,拔节孕穗期浅水,乳期期湿润,黄熟期落干并晒田。其各阶段水分控制标准大体如图1(a)。

2.2 “间歇淹水”模式

我国北方以及南方的湖北、安徽等省成功地采用了这种模式[6,7]。其水分控制方式为:返青期保持浅水层,分蘖后期晒田,黄熟落干,其余时间采取浅水层、干露(无水层)相间的灌溉方式。一般每5~8d灌水一次,每次灌水30~70mm,使田面形成20~40mm水层,自然落干,大致是有水层3~5d,无水层2~4d,反复交替,灌前土壤含水率不低于田间持水率的85%~90%。 “间歇淹水”模式水分控制过程的示意如图1(b)。

2.3 “半旱栽培”模式

对这类灌溉模式,在山东济宁称为控制灌溉,在湖南永州称为控水灌溉,在广西玉林称为水插旱管,等等,已在这些地方推广[10]。这一模式与前述两类模式有较大差别,除在返青期,或是返青与分蘖前期建立水层外,其余时间则不建立水层(图1(c))。

2.4 蓄雨型节水灌溉模式

为了充分地利用降雨,在不影响水稻高产的前提下多蓄雨水,以提高降雨利用率。各地推广上述浅湿晒、间歇淹水和半旱栽培等类节水模式的农田中,可同时采用蓄雨型模式,其要点是:平时可按上述各种节水灌溉模式进行灌溉;若遇降雨,不仅是当成一次灌水,而且对于雨水形成的水层,可以超出灌溉水层上限的标准,达到雨后极限(图1(a)、(b)、(c)中的虚线)。这种少灌多蓄的灌溉模式,降水利用率提高10%~20%,再节水约10%~15%,而且减轻排水负担。由于只是在雨后多蓄,并非长期淹水,仍保持湿润、露田、晒田的条件,这种极短期的蓄水对水稻生育和产量并无明显影响。

此外,近来广东等省还试验研究与初步推广了水稻沟垅灌溉模式,并取得丰产、高效节水的效果,值得在进一步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3 水稻节水灌溉的节水增产作用

由于节水灌溉模式田面淹水时水层较浅,不淹水的累积时间较长,无水层时土壤含水率下限较低,致使稻田渗漏量大辐度减少,棵间蒸发量有所降低,蒸腾量也略有减少,从而耗水量以及相应的灌溉定额均能显著下降。根据15个省、自治区的试验与实践成果,与传统的长期淹灌模式相比,浅湿灌、间歇淹水与半旱栽培模式的灌溉用水量可分别降低8%~19%、13%~25%与30%~50%[6]。

能满足水稻对水分要求但田间偏旱的土壤水分条件,土壤通透性(含氧量)高,养分流失少、吸收多,好氧细菌增加,田间及土壤温度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株特别是其根系的生长发育,从而有利于高产。各种节水灌溉模式一般可增产稻谷3%~8%,灌溉水的生产率(单位灌溉水量的产量)一般可提高20%~80%)[6]。

作为示例,将两处试验站近年节水灌溉模式节水、增产试验成果列于表1[11]、表2[12]。

4 水稻节水灌溉的防污减污作用

4.1 减轻稻田排出水流中的氮磷污染

由于稻田过量施用化肥等原因,随稻田渗漏水和地表排水流走的氮、磷量大,污染水体。节水灌溉的渗漏量和地表排水量减少,加之土壤通透性较强,氧化状态时间相对较长,抑制了由渗漏与地表排出水中氮、磷浓度的提高,致使水中带走的氮、磷总量减少。

根据广西、江苏、浙江、湖北等省试验点的试验观测,采用各种节水灌溉模式,可以减少随渗漏与地表排水排走的总氮负荷及总磷负荷,减少的幅度大多数为20%~40%。作为示例,以下列出广西及浙江两处试点近年的试验成果(表3[4]、表4[9])。

4.2 减少温室甲烷CH4气体排放量及氨、氮挥发量

土壤中CH4细菌在厌氧条件下产生,而各种节水灌溉使土壤经常接触空气、曝晒阳光,有利于氧化而破坏甲烷菌产生和生存条件,能有效地抑制甲烷的生成和排放。河海大学试验研究的初步结果,采用中后期无水层灌溉,可减少甲烷排放量达39%~85%[13];中国土壤研究所等单位研究结果,采用间歇灌溉,可减少甲烷排放42%~45%[14]。总之,使土壤经常直接接触空气、曝晒阳光的偏旱灌溉模式,能较大幅度地减少甲烷排放量。

施入稻田的氮肥,会因氨挥发而损失30%以上,不仅影响肥效,也污染大气。采用偏旱的节水灌溉模式与改革施肥制度相结合,可以降低挥发量。据笔者等在湖北荆门、广西桂林的试验,在氮肥施用总量不变的条件下,与间歇灌溉相结合,将施基肥(占70%左右的总氮肥量)和1次追肥(占30%左右氮肥量)的施肥制度改为基肥(占30%左右氮肥量)和2~3次追肥(占70%左右氮肥量),能减少20%左右的氮肥挥发量[15]。

4.3 减轻病虫害危害和农药污染

节水灌溉对稻田小气候的影响——提高株间昼夜温差和降低株间空气湿度,有利于减轻水稻病虫害。根据广西玉林农业气象站调查结果[16,17],在半旱栽培条件下,稻纹枯病,稻飞虱和稻卷叶虫的发生率可减少40%~70%,从而防治病虫害的农药用量可显著减少,稻田的水土环境污染程度亦可显著减轻。2006年我国南方发生较大面积稻田稻飞虱危害,笔者等在受灾较严重的湖北荆门调查,当地认为,采用偏旱的间歇灌溉稻田,虫害较轻,农药使用量仅为其它稻田的一半左右,每公顷使用农药的费用比其他稻田少300元。

5 结论

(1)我国已探索并推广了许多种水稻节水灌溉模式,这些模式基本上可归纳为浅湿晒、间歇淹水、半旱栽培与蓄雨型等几类。针对不同的土壤、肥力、地下水位等条件,选用适宜的节水灌溉模式,均可以取得高产、大幅度节水以及防污的效果,要充分发挥水稻节水灌溉节水、增产与减污的三重作用这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2)与传统的长期淹水灌溉模式相比,采用不同的节水灌溉模式,田间节水率可达8%~50%,一般为20%~30%;增产率达2%~10%,一般为3%~8%。采用水稻节水灌溉模式具有显著的节水潜力与一定的增产作用。

(3)采用节水灌溉模式,可减轻稻田水土环境污染,特别是可减少20~40%的氮磷流失和40%以上的甲烷挥发,还可减轻稻田病虫害,这有利于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