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调查研究 > 正文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当郎忽洞苏木推进喷灌圈建设调查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文联     贺峥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9/10/26    

当郎忽洞苏木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西北部,面积510平方公里,辖8个嘎查村委会,常住人口1.2万人,耕地面积5.9万亩。  西与察右中旗乌素图镇接壤。公路交通便利,乌科路、韩土路纵贯南北。属全旗地下水资源富集地区。2008年全苏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800多元。设施农业重点村杨贵村、三补和等村人均收入5000多元。

(一)

近年来,当郎忽洞苏木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一中心,立足当地优势条件,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有效途径,运用现代工业思维谋划农牧业经济,以培育特色产业为核心,以扩张喷灌圈规模建设为重点,以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转变。2007年到2008年已建成大型指针式喷灌52套。2009年落实大型指针式喷灌24套(其中已安装成19套,其它喷灌圈正在建设中,预计将新增灌溉面积1.2万多亩)。现全苏木大型喷灌圈达到76套,水地面积将扩大到4万多亩。目前,全苏木已建成大型指针式喷灌圈71套。

在强力推进大型喷灌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中,苏木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干部思想解放,强力推进设施农业。几年来,当郎忽洞苏木坚持推进以设施农业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建设,从解决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入手,采取“请教别人,自己创新、共同商讨”的方式深化认识。抓思想观念更新,把干部群众思想调活;抓发展思路创新、把优势产业调大;抓结构模式创新,把典型村辐射力调强;抓科技良种运用、把品种调优;抓市场开拓建设,把产品竞争力调高。全苏木形成了思想观念大解放、设施农业大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抓村户典型培育,增强带动辐射能力。当郎忽洞苏木围绕“红萝卜、马铃薯”两大产业,培育重点村庄和能人大户。培育建设了杨贵村。这个村2007年一次性建成8套喷灌圈,争取国家支持350多万元,群众自筹150多万元。全村5500亩耕地喷灌灌溉面积达4800多亩。杨贵村成为苏木设施农业示范村,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典型。2009年能人大户、群众联户建设喷灌圈的积极性很高。全苏木大户建设喷灌圈20套,农牧民联户建设喷灌圈4套。现在全苏木“农户+农户”形式的农民联户大型喷灌圈达38套。

三抓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产业优势。积极探索适应设施农业发展的新机制。今年入春到现在,苏木主要领导,苏木副科干部深入嘎查村就“六统一分”(统一品种、统一耕作、统一种植、统一浇水、统一施肥、统一管理、分户经营)的实施与农牧民召开座谈会,商讨运作办法,确定操作措施,落实具体做法。邀请市、旗科技人员就农产品市场前景、种植技术开展了科技培训。全苏木累计培训农牧民1300多人次。通过培训座谈,全面推动了优势品种规模化种植。全苏木采取副科以上领导包1—2个喷灌圈抓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在杨贵村、三补和村搞试点。包“圈”领导进村入户动员,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协调春耕生产物资资金。这两村14个喷灌圈,统一种植甜菜的2个圈,种植红萝卜的6个圈,种植马铃薯的1个圈,5个圈马铃薯和红萝卜各半种植。

现在全苏木主导产业以马铃薯、红萝卜为主。全苏木总播面积5.9万亩,其中喷灌圈种植马铃薯3万亩、红萝卜7500亩。规模种植的形成,不仅全面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节省了浇地费用。喷灌圈内种植马铃薯和红萝卜,形成规模对半种植模式后,每亩可节省浇地费用5—10元。

四抓农机作业队伍,大力提高种植水平。把农机作业队组建作为提升规模化种植水平的切入点,以机械化水平提高升植水平。2009年补力图村委会组建2个农机作业队,已购进“1204型”拖拉机、翻转犁、中耕机、悬耕机各1台。春耕春播中已投入使用且运行良好。

五抓专业协会建设,推进组织化的进程。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保障。2005年苏木组建红萝卜协会1个。2007年组建用水协会1个。把“土专家”、“田秀才”吸收到协会。现在两个协会会员人数已发展到270多人,初步形成了制度健全、规范运作、机制灵活、作用明显的专业性合作组织,为农牧民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今年红萝卜协会引进红萝卜良种3000多筒,引进大户承包种植红萝卜2000多亩。用水协会在引导群众调结构、搞春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抓合作社的组建,助推设施农业建设。实施“六统一分”,壮大主导产业,农牧民是生产经营的主体。发展规模生产,只有激活农牧民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发展。苏木结合实际,在条件较好的补力图村委会引导群众组建农牧民合作社,以“圈”为单位推荐“圈长”为法人代表,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5个。以“圈”联合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2个。合作社的组建方便了群众参与、有利于争取贷款、促进了产业发展。今年通过合作社与旗农行协商争取贷款220多万元。农行以“惠农卡”的方式发放贷款,“惠农卡”使用期三年,利息0.54‰。这种合作组织形式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组织、资金、技术、管理保障。

七抓土地合理流转,增加群众地工收益。以大型喷灌圈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发展,不仅为农牧区土地合理流转带来了契机,而且为农牧民就近就地转移务工创造了条件,增加了收入。近年来,当郎忽洞苏木采取“以水定井,以井定地,以地定户”的办法,大力引进企业、能人、大户发展设施农业。把土地流转融入设施农业,以地增收,以工创收。现全苏木土地流转面积达1.9万亩,农牧民土地流转户每亩土地收益80-120元。通过设施农业的发展,农牧民从自己承包经营的土地中走出来,到企业公司、能人大户经营的喷灌圈里打工务农创收。全苏木就地就近转移农牧民劳动力2000多人,人均年收入1600多元。

(二)

当郎忽洞苏木发展设施农业的实践告诉我们,现代设施农业具有生产集约化程度高、技术密集度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高的特点,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几年的发展,使设施农业的作用和效果日趋明显。

能够创造适宜植物生长的条件。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植物生长发育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使光、热、水、肥、土等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具有高效、优质、安全、周期生产的特点,实现了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设施农业可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在当郎忽洞苏木杨贵村喷灌圈种植的红萝卜,每亩最高产量6000—8000斤,比一般水田种植多产25%左右。红萝卜块大、形齐、质优、价高,销售看好,市场竞争力强。

能够减少农业生产过程的物耗。发展设施农业可显著提高耕地利用率,节约水资源,提高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的综合利用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循环化和生态化,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

能够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设施农业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化生产,建设面积越大,平均亩投入越少,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可以促进农牧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农业企业集中,符合土地合理有序流转的政策,也会促使更多的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能够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手段,能有效地提高农业效益。正常市场行情下,一个500亩大的指针式型喷灌圈种植优质红萝卜每个“圈”可纯收入60-70万元;种植优质马铃薯每个“圈”可纯收入30—50万元。

当郎忽洞苏木设施农业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已成为设施农业发展彰显的两大效果。

今后推进设施农业发展,需要更加突出地建设好“两支队伍”(建设好设施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好农产品销售队伍),增强“三种意识”(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科技意识;建立健全市场服务,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市场意识;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品牌意识),落实“八项措施”(落实“强化舆论宣传、科学规划布局、金融政策扶持、保障项目资金、健全激励机制、促进土地流转、提高装备水平、加快招商引资”八项措施)。

当郎忽洞苏木大型喷灌设施农业示范区的快速发展,凸显出了“681”三大比例(即全苏木节水灌溉面积占苏木总耕地面积的67%,大型指针式喷灌圈数分别占全旗的82%和全市的16%),展示出设施农业发展的强劲态势,走在了全旗全市的前列。

展望当郎忽洞苏木设施农业发展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大规模的喷灌圈建设将给这里的农牧民群众带来丰收和希望,带来美好殷实的生活。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