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宜都市在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中,狠抓责任体系、规划体系、投入体系、改革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推动了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强化领导,形成农田水利建设责任体系。宜都市坚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常抓常议,建立了由市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领导配合抓的领导机制。及时部署2009年度任务,狠抓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水利建设工地指导水利工作。召开水利建设专题办公会,解决实际问题。市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专门视察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情况,提建议,出主意。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全市上下形成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逐项落实的农田水利建设责任体系。
舍得投入,形成水利建设政府投入体系。坚持“先舍后得”,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以政府的大量财政投入换来农业生产条件的有效改善和安全的水环境。2009年度宜都市财政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79 亿元。一是舍得水利规划方面的投入,为水利项目申报和实施打基础。2009年用于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达1150万元。二是舍得水利工程方面的投入。将水利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每年水利建设资金占市级财政收入的10%以上,满足重点水利工程需要。三是舍得市政建设防洪工程投入。投入7000多万,将清江出口段建设成防洪与休闲为一体的堤防公园。投入1100多万元,完成了红湖、杨家湖山洪沟、韩国世信排洪沟等整治工程。投入400多万元,对粮船口、联盟闸、山河、茶店等4座泵站彻底改造。投入300多万元对茶店崩岸等100多处水毁工程进行整治和修复。四是舍得对热衷水利建设的乡镇和有功群众集体奖励。设立100万元农田水利建设奖励资金,对乡镇项目补助,对村级工程奖励。五是舍得对水利业务部门奖励,今年奖励市水利局工作经费 34.48万元,鼓励水利系统干部职工。在加大政府投入同时,宜都市还结合实际需要,整合各项水利扶持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低丘岗地改造、低产林改造、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捆绑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完善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此外,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其中饮水安全工程利用市供水公司企业资金10761万元,使8.3万暂未列入国家人口饮水安全规划的群众也能提前实施饮水工程。
超前谋划,形成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体系。按照“城乡统筹,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力求实效”方针,科学制定年度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既着重于明确目标干当前,又谋划发展想长远,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序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体系。市人大对年度水利建设规划与实施实行全程监督。市纪委对水利建设开展后评价制度。2009年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和专家委员会审议批准的水利规划有:《宜都市2010—2020年农村水利综合规划》、《宜都市山洪沟灾害防治规划》、《清江出口段防洪护岸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宜都市九道河流域综合治理方案》、《宜都市渔洋河流域综合治理方案》、《宜都市长江堤防管理体制研究》、《中小型水库除险整治规划》、《宜都市清江流域水土保持项目规划》。规划体系使宜都市水利项目建设始终处于规划、审议、实施、评价“一条龙”的良好状态,确保了重点项目能够及时进入国家规划。2009年我市争取国家投资8700多万元。其中今年已经完工的国家项目有15个。
狠抓改革,形成水利建设改革体系。一是改革创新工程管护方式,建立小型水利资产长效管理机制。在建立农村饮水工程大修基金基础上,本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点片突破、循序推进”原则,破解了山区供水工程管护难、维护难、运行难的问题,使农村饮水安全设施真正成为效益工程、长效工程。二是不断完善和巩固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小型水利设施“受益户共有制”管理模式在全市推广,7万农民领到了《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权属证书》,有力调动了农民建设和管理小水利的积极性,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三是在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建管机制同时,探索实行“二次监理”监管新机制,聘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项目区内受益群众代表,担任“二次监理”质量监督员,对施工和监理单位再监督,实现了水利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上台阶。2009年实施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全部达到质量标准,一次通过验收。四是改革基层水利服务方式。10个乡镇水利服务中心实行“以钱养事”改革。农村水利公益服务人员拓宽服务领域,业务水平不断提升。政府每年对农村水利公益性服务人员实行年度考核,对农村水利公益性服务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