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决策部署,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财政部、水利部自200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县市区,实行重点扶持政策,通过集中资金投入,全面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在财政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共争取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19个,项目总投资3.22亿元,其中利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53亿元,省级财政配套1800万元,县级县以下财政配套1.1585亿元,群众筹资808万元,投劳折资2730万元。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2.7万亩,更新机井880座,建设咸淡混浇井组270个,整治渠道309公里,新建、改造渠系建筑物1017座。共完成土石方610万立方米,砌石3.9万立方米,管村526万米。项目建成后预计改善灌溉面积70.6万亩,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0.75万亩。年增加节水能力7056万立方米,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亿公斤。为做好此项工作,我省突出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粮食生产安全,将粮食生产核心区作为项目区域建设重点。为保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支持全省粮食生产,财政厅、水利厅明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要从80个粮食生产核心区县中的财政直管县选取。通过对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农田水利规划、农田水利建设投入、配套资金落实、以往支农资金审计结果等指标进行的综合评议。在综合考虑了各市县申报和评审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行唐等19个县为我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和现代农业项目县。
二、突出井灌区特点,将低压管道灌溉技术作为推广重点。针对我省井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80%以上,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的现实,我省将大力发展以管道输水灌溉工程为主的节水灌溉设施、计量设施、机井维修及管护设施做为项目建设的重点,通过发展管道灌溉,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提高作物保浇程度,实现作物的高产稳产。在黑龙港地区发展咸淡混浇管道一体化节水工程,充分利用微咸水丰富的优势,增加灌溉水源,减少深层地下淡水资源的开采,保护水生态环境。
三、突出“软件”工程建设重点,将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重点。工程建设是基础,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保证节水灌溉工程长期良性运行并发挥效益的关键。为此,我省要求各重点县在积极做好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合各地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在农民自主参与灌溉管理组织,灌溉预报,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取水许可与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经济激励制度,水文化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力争通过几年建设探索出适合河北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突出农民参与特点,将项目公示和农民参与工程监理作为重点。为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规模,我省将采取积极措施,调动农民参与项目积极性。一是探索符合井灌区特点的监理制度,针对井灌区建设项目点多、面广以及建设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财政厅、水利厅要求各重点县须组建农民义务监督员。由当地政府在项目区群众中推选责任心强、思想觉悟高的村干部、老党员作为农民义务监督员。通过组建农民义务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监督,逐步形成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及受益群众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监督体系。二是做好项目公示制。各重点县和现代农业项目县都要在项目区所在村醒目位置建立牢固的公示点,对本村工程投资、筹资、投劳、工程主要材料用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五是突出现代农业特点,积极探索灌溉预报和远程监测。为优化配置有限水资源,逐步实现作物的“适时适量”灌溉,今年我们在肥乡县进行了灌溉预报示范项目的试点建设,目前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毕。同时,为实现农业灌溉的微观定额管理、宏观总量控制和阶梯水价奠定基础,强化水资源管理手段。我们选择了丰南区、安平县开展农田灌溉监测系统项目建设,利用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对农作物灌溉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控制和管理,目前项目正在抓紧做好前期工作。
今后一段时间,我省将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现代农业项目县建设做为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工作,通过宣传、调研、会议、检查等手段,督促各地加快项目建设进展,完善项目管理,确保工程早日发挥效益。力争通过几年建设,基本完成我省重点县县域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改造,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灌得来、灌得好”,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