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粮食安全问题历来是关乎国家全局发展的大问题。自古以来,粮食足则天下安。“粮袋子”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因此,无论从任何角度看,河南粮食生产连续6年大丰收,连续4年超千亿斤,连续10年雄踞全国之首,都意义重大。对河南而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局面,也是我国农耕文明史上的奇迹。
粮食安全的根基在农田水利。这一连串看似简单的数字,如果与河南洪旱灾害频发的现实,尤其是去冬今春遭遇的特大干旱联系在一起,就凸显出水利设施作为抗击洪旱灾害坚强堡垒,所体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分量和意义。
夯实基础:不断增强粮食生产的综合保障能力
河南地跨四大流域,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是全国受气候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特别是旱、涝、风、雹等气候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尤为严重。人们常把“风调雨顺”作为粮食丰收的前提条件,但河南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年的粮食生产一直是在同多发、并发、重发的自然灾害斗争中进行的。
2007年,在小麦生产的关键期,河南全省出现大范围、持续性的高温酷热和大风天气;7月中上旬,淮河流域遭遇了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7月底,豫西地区发生严重山洪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90.6万公顷,绝收面积16.5万公顷。但面对种种不利因素,当年的粮食生产依然实现了稳步增产。2009年,特大干旱灾害面前,河南粮食总产达1078亿斤,比上年增产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从‘看天望收’到‘连年丰产’,河南粮食生产的这种变化,完全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全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粮食生产的综合保障能力大大增强。”在对河南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这一现象进行总结思考时,省水利厅厅长王仕尧如是说。
王厅长的判断有扎实的数字基础作注脚。据他介绍,截至目前,河南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已达7484万亩,其中旱涝保收田5836万亩;拥有机电井124万眼,约占全国的1/4,井灌面积5179万亩,占全国的1/5;全省万亩以上的灌区251处,有效灌溉面积2607万亩;建成并初步发挥效益的引黄灌区27处,年平均引水量约21亿立方米,年灌溉补源能力为1100万亩;大量小型塘堰和不计其数的田间工程则几乎密集覆盖了所有农田灌溉面积。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全省甚至没有一座大中型水库,河道堤防残破不全,水旱灾害频仍,有效灌溉面积仅有647万亩,旱涝保收田只有12.4万亩。面对这种水利基础设施极其薄弱的状况,饱受水患灾害之苦的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尚无保证,粮食生产只能是望天收。
粮食安全是执政之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坚持大江大河统筹治理的同时,河南一直坚持发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发展灌溉农业。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省委、省政府在坚持开展“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的同时,持续增加水利投入,不断加快水利改革的步伐,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近几年有了突破性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南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与解放初期相比增长了12倍;节水灌溉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短短十余年间,已累计发展2049.69万亩;全省91%以上的低洼易涝农田和87%以上的盐碱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已经初步形成除涝与灌溉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工程体系。“农田水利设施的持续完善,为我省抗御水旱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永苏告诉记者:“这也是河南省能打破过去粮食生产总是在增产两三年后就要减产这一历史怪圈,实现持续稳产、增产的根本所在。”
创新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建的积极性
当前,农村经济形势、生产方式、投资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给传统农建工作带来了不少冲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尽快扭转农建工作面临的被动局面,成为各级水利部门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建工作的主要难点是资金投入。”省水利厅常务副厅长李孟顺告诉记者,在当前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农建工作要想走出新路,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尽快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据了解,近些年,为切实转变单一依靠国家投资办水利的传统观念,河南省水利厅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放开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各地也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多种不同形式的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办法和优惠政策。
新密市大力倡导农民修建集雨节灌工程。在每口水窖补助2000元的激励措施下,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迅速高涨。目前,已兴建集雨水窖1.6万多个,发展节水灌溉3.2万亩。淅川县则对修建重点项目以外水利工程的农民进行“以奖代补”,奖励金额为其直接费用的10%~20%。2005年以来,该县财政每年用60万元的水利工程奖补资金,带动民间水利投资600万元,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引导农民群众逐步增加农建投入的同时,河南还积极采取措施,致力于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实施“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战略,盘活原有水利资产。2005年,驻马店河道管理所通过拍卖、承包等形式,有期限出让堤防和滩地经营管理权,上蔡县农民张杨六等人中标后,先后投资400多万元进行堤防绿化。目前,河道堤防绿化率已达到95%,100多万棵林木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据了解,近些年,河南共拍卖、租赁、承包、建立股份合作制小型水利工程133万处,占小型水利工程总数的66.5%,其中聘用人员管理6.11万处。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赵文奎表示,这种转换经营机制的做法,不仅落实了管护责任,也使水利资产得到了有效盘活,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宛西制药是河南最大的中药企业集团。在生产发展、市场扩大、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该集团还积极编制了以三年为一个阶段的生态发展规划,目前第一个阶段已付诸实施。三年来,该企业集团累计投资3000万元,先后在西峡县的荒山坡地上建成山茱萸基地36个,发展生态经济林26万亩。当地群众高兴地说:“政府搭台去引线,群众不出工和钱,水田林路都治好。”
西峡县积极进行资源置换,以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农建的行为不是个案。近几年,在省水利厅的积极倡导下,河南各地纷纷出台文件,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水利,明确规定社会力量可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四荒”资源开发,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商业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据统计,近几年,每年全省民间投资都占到了农建总投资的1/3强。
惠及民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效益日益显著
农田水利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资料显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后,项目受益区农业总产值增幅达46.1%,人均纯收入增加43.8%。大中型灌区是河南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素以高产、稳产著称。尤其在大型灌区,多年来,粮食单产一直是非灌区的1.56倍,总产约占全省的37.5%,地位举足轻重。
据统计,1998年至2006年,河南在28个大型灌区实施的128个年度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总投资11.01亿元。工程投入运营后,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17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989万亩,新增粮食增产能力8.54亿公斤。
农田水利设施带给群众的实惠在河南今年的抗旱行动中得到了很好体现。平顶山市鲁山县昭平台灌区土地基础原本很好,但由于灌渠老化失修严重,加之田间工程不配套,多个地块只能望天收。今年,由于灌区抗旱应急灌溉工程的加紧实施,全县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19万亩,年均粮食增产效益达470万元。当地群众无不欢欣鼓舞:“应急灌溉工程最少使我们村每亩多收300斤,这不是救我们的麦田,而是救我们全村人的命呀!”
不断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仅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还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改变了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南阳鸭河口灌区通过节水改造项目的带动,灌区粮经种植比例由过去的6∶4调整为5.5∶4.5,新增经济作物33万亩,亩均年净增收入800元,共计增收2.64亿元,灌区农民纯收入达到了3500元,比非灌区高200元左右。
在河南许昌,节水灌溉项目区内亩均效益2800元,人均纯收入2930元,分别比项目区外的亩均效益1813元、人均纯收入2404元提高64%和22%。经济效益激发了当地农民发展节水灌溉农业的积极性。目前,许昌市节水灌溉面积190多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5%。
如今,在河南,一年三熟、四熟的高效农业和种植模式得到了较好推广,粮经比例得到合理配置,不少地方复种指数由原来180%提高到220%,粮经比例达到5∶3。节水灌溉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也使土地产出效益大幅度增长。据统计,通过节水技术改造,河南每年节水10多亿立方米,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20多亿公斤,增加经济作物产值30多亿元,节省运行费1.21亿元。
农田水利建设不仅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在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建设中的综合作用也十分显著。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8万平方公里,农村生态环境逐步呈现出岸清水绿、鸟语花香的秀美景象;建成农村水电站600处,总装机34.2万千瓦,有效改善了山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3万处,解决了2349万人的吃水问题,显著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水利命脉保粮食安全,有力支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河南农田水利事业60年来的巨大成就,书写了中原儿女气壮山河的雄奇华章。我们相信,随着国家粮食核心区战略工程的启动,河南水利设施对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必将进一步增强,汩汩甘泉将源源不断流入农村沃野,浇灌出一幅幅更加富足秀美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