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首页 > 经验交流 > 省际交流 > 正文
湖北:科技之花在泵站更新改造中绚丽绽放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0/2/26    

注重科技要素、提高科技含量是我省泵站更新改造中的一大亮点。自2006年国家启动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以来,我省泵站行业自主创新、研发新产品十多项,其中获水利部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国家专利十余项;开展基础应用技术研究三项;推广使用成熟的新技术、新产品数十项。通过采用新产品、新技术改造泵站,使改造后的泵站设备完好率由不足70%提高到90%以上,安全运行率从不足80%提高到98%以上,泵站安全运行有了保障;装置效率从40%~50%提高到60%~65%以上,平均能源单耗下降2~3千瓦时左右,节能减排效益显著;改善防洪面积3万亩,新增排涝面积4万亩、改善排涝面积2048万亩,新增流量95立方米每秒,工程受益区的排涝标准均达到10年一遇,泵站效益明显提高。在技术改造和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我省均走在全国前列,为我省实现泵站大省向泵站强省的转变打下坚实基础。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我省已成为全国泵站第一大省,机电排灌拥有量已达331.5万千瓦,占全国的7.24%,其中固定式泵站1.8万余处、2.6万多台、216万千瓦,占全国的8.9%,形成了以大型泵站为骨干、中型泵站为基础、小型泵站为补充较为完善的排灌体系。

近年来,我省先后有85处大型泵站纳入国家更新改造规划,改造总装机81.73万千瓦,规划总投资49.01亿元,改造规模和投资均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中央决定启动泵站更新改造后,厅党组高度重视,就如何抓住泵站更新改造机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由泵站大省向泵站强省的跨越,进行专题研究和全面部署,确立了泵站更新改造新的指导思想:以新时期的治国、治水理念为指导,用现代的技术改造泵站、用先进的设备装备泵站、用科学的方法管理泵站。使改造后的泵站与当代科学技术对接,充分反映我国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成为我省地标式的现代水利工程。

为落实好厅党组的要求,我厅在大型泵站更新改造过程中从技术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推广使用现有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提高装备水平

大规模的泵站更新改造建设为生产厂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众多企业的参与为泵站技术创新与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大批新型产品和实用技术在泵站更新改造工程中得以广泛使用:

一是电机定子绕组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材料,绝缘等级由以往的E级提高到F级,使电机具有良好的防潮、抗老化和耐热性能,电机运行更加安全,使用寿命更长;

二是使用多维加工技术提高水泵制造精度,并采用不锈钢叶片,水泵效率显著提高,汽蚀性能得以改善,使用年限延长,经济效益显著;

三是水导轴承由常规的橡胶轴承更换为现代新材料轴承,耐磨、抗腐蚀等综合性能突出,使用年限更长,维护更方便;

四是推力瓦采用金属弹性塑料瓦,延长了轴瓦使用寿命;

五是采用免抬轴水泵调角器解决水泵叶片调节过程中的“抬机”现象(轴承发热烧坏,扭断调节轴);

六是使用储能式电液气一体化真空破坏阀,解决了老式真空破坏装置使用不便、操作不灵、效果不好等问题;

七是使用新型、高效捞草机,提高了捞草效率,确保泵站高效运行;

八是运用计算机和监控技术建立泵站信息化管理平台,减轻了劳动强度,便于维护管理;

九是采用物理模型试验与计算机仿真计算相结合的办法解决泵站构造中流道与机组匹配难题,用研究成果指导工程设计与建设,既节约了工程投资,又有效的提高了泵站的装置效率;

十是贯彻人水和谐的治水新理念,运用建筑、景观及生态等学科知识指导站区环境建设。

二、以泵站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标志和基础,泵站是水利行业中涉及专业多、技术含量高的水利工程,理应在信息化建设中走在行业前列。在泵站信息化建设方面通过采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及控制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工程设施实时监控监视和远程调度,确保工程科学、安全、经济、有效运行,建成后能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现代泵站运行管理模式。

通过泵站信息化建设,今后全省85处改造后的大型泵站信息化系统通过县、市与省水利专网相连,成为省水利专网的一部分,在省水利厅即可查看泵站的水位、流量、闸门开度、机组运行状态、现场图像等。依据事权划分的原则,省、市、县各级水利防汛部门可对所辖泵站设施进行监视、控制和调度。

三、自主创新、研发新型实用产品

我省泵站系统在更新改造过程中除利用、转化、吸收现有的新技术、新产品外,还通过自主创新,研制出一批新型产品。近年来,全省泵站系统共开发研制新产品十余项,其中由公安县拓宇水利水电自动控制设备厂(属公安县闸口泵站)生产的MT—08型免抬轴叶片角度调节器,很好的解决了长期困扰泵站运行过程中叶片调节时的抬机现象,属国内首创、世界领先的技术产品,荣获水利部2009年度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该产品在中部四省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中广泛应用,效果很好。省樊口泵站管理处研制的金属弹性塑料瓦,相对传统的巴氏合金瓦,安装工序简单,劳动强度低,机组运行平稳、振动小,温升小,使用寿命长,获国家新型发明专利。湖北省田关泵站在清污机关键技术上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发的龙霸清污机取得国家三项专利,与同类产品相比,清污效率高,效果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比较好的解决了水草污物多影响泵站效益发挥的问题。

四、加强技术研究,转化研究成果

我们充分抓住泵站更新改造机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委托有关科研院所开展一些实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一是开展机组与流道的匹配研究、泵站信息化典型设计、泵站改造后评估等课题研究。目前,机组与流道的匹配研究已成功用于泵站更新改造当中,对全省泵站更新改造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泵站信息化典型设计已在全省推广,为泵站更新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引领。泵站改造后评估报告已形成初稿,确定了改造泵站的评估指标及评估体系,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泵站改造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是通过与武汉大学合作,利用国家“948”项目,吸收转化国外先进技术,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移动式液压水泵”,很好的解决了应急抢险排水、城市应急排涝和水利死角的排涝灌溉需要。该产品已销往武汉、广州、天津等地。省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做好移动式液压水泵的推广工作,拟安排省财政专项资金采购该产品用于武汉、荆州、鄂东(黄冈、黄石)抗旱抢险机动队组建。

通过三年多的努力,我省已完成改造任务的泵站基本实现厅党组提出的“工程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信息化、人员结构合理化、站区环境园林化”和“把我省大型排涝泵站建成全国先进、中部一流的现代水利工程”的要求,并涌现出一批典型泵站。规模宏大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仍在建设之中,在抓好常规建设的同时,要继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在泵站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籍此打造湖北泵站强省的地位,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遍布滨湖、丘陵地区大量泵站的建成主要源于三个理由:一是特殊的地形地貌和雨水时空分布不均。我省既有沿江滨湖低洼的易涝地区,又有山区丘陵易旱地区。这些地区一旦受涝、受旱,均需通过泵站提排、提灌,来确保受益区的安全。二是建国后人口过快增长与耕地产能的矛盾。2007年,我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82亩,低于全国1.15亩的平均水平。较低的人均耕地面积必须要有较高产能,才能确保我省的粮食生产安全,这就要求我省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灌排体系作保障。三是工业制造能力提升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建成了一大批电机、水泵生产企业,具备了生产大型电机、水泵的能力。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供应及完善的相关配套设施,为大规模兴建电力排水泵站提供了可能。因此,泵站的成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摘自:湖北农村水利网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