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李司长,检查组的各位领导:
新春佳节刚刚过去,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在我省全面掀起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高潮,大打扩大内需项目攻坚战的关键时刻,李司长一行冒着凛冽的寒风来鄂检查指导工作,充分体现了水利部对我省的关心和重视,我们将按照李司长一行的指示精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全力确保2009年度扩大内需中央新增投资项目顺利完成。下面,将全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有关情况做个简要汇报。
一、全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基本情况
(一)大型灌区节水改造
我省32个大型灌区规划骨干渠道总长20623 km,配套改造渠系建筑物38783座,骨干排水沟4102 km,节水改造规划总投资163.89亿元。截止2010年1月,国家对我省32个灌区共下达投资计划24.15亿元,占骨干工程规划投资的22.5%,其中中央资金14.13亿元。截止目前,累计完成投资20.39亿元(占下达投资计划的84.43%),其中中央资金13.14亿元(占下达中央投资92.99%),省级配套资金2.3650亿元,其它以农民投劳为主。共整治渠道1704km,配套改造渠系建筑物8754座,完成土石方3654万m3,混凝土209万m3,钢筋4461吨。在抓好项目建设管理的同时,不断加大灌区改革力度,32个大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全部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两部制水价,灌溉用水计量收费深入推进并取得较好成效。农民用水户协会蓬勃发展,形势喜人。全省32个大型灌区共成立了1446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其中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有1162个,管理支渠以下的渠道5500km,控制灌溉面积872万亩,参与的农户共205万户、695万人,涉及48县(市、区)。
(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
湖北是泵站大省,60年来,共兴建机电灌排站装机总容量331.5万kW,其中,固定电力排灌泵站1.8万多处,2.6万多台,216万多千瓦,装机总容量和大型泵站装机规模在全国各省市中均位居前列。
1、大型排涝泵站
我省纳入《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规划》大型排涝泵站共60处、102座、901台、49.63万千瓦,总投资为29.2654亿元,其中中央下拔投资146033万元,省级配套投资82618万元,县市自筹64003万元,分为三个批次实施。经共同努力、上下配合,第一批19处,主体工程全部完成,近三年相继投入了运行,目前正陆续开展阶段验收;第二批23处已全部开工建设,部分泵站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第三批18处,水下工程已全部完成,机电设备更新改造正在抓紧进行,今年汛期可部分投产受益。
2、大型灌溉排水泵站
2009年3月24日~4月2日,12月13日~15日,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分别组成专家组先后两次对我省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规划进行了现场复核,初步核定我省列入《全国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规划》的泵站有25处,299座,1805台,32.10万千瓦,规划总投资19.71亿元。
目前,我省列入国家规划的25处泵站,省级安全鉴定已全部完成,其中11处水利部灌排中心已复核,余下14处已上报,待复核。第一批8处泵站初步设计已批复,审定投资7.0499亿元,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
二、2009年扩大内需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一)15个灌区项目
2009年国家第四批扩大内需共下达我省15个灌区项目,总投资2.132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3亿元、地方配套0.832亿元。国家计划文件下达后,我省在2周内完成了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并于9月20日组织召开审查会,9月30日前完成了7个灌区项目的审批并发布招标公告,10月15日前完成了其余8个项目的审批和发布招标公告工作。与此同时,要求项目法人提前做好打坝抽水、征地、砍树等工程开工准备工作。由于工作主动,措施得力,各灌区在10月25日起就陆续开工,11月上旬15个灌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目前中央资金已全部到达项目单位。已完成中央投资0.8821亿元(占中央投资的67.9%),地方配套资金0.1929亿元,完成土石方187.03万m3(占计划的82%),完成混凝土6.79万m3。
(二)8处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
国家在2009年扩大内需项目中共安排我省8处泵站更新改造投资1.666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亿元,地方配套0.6667亿元。截止目前,8处泵站已全部开工,招标全部完成,合同已签订。累计完成中央投资8580.85万元(占中央投资85.8%),地方配套资金2094.8万元,土方24.16万方,占计划的80%,混凝土4.5万方, 占计划的76%,泵站机电设备已采购,正在生产中,部分已交货。
为规范建设管理,确保灌区、泵站项目进度及质量,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落实“双项”责任。灌区节水改造、泵站更新改造作为全省水利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厅党组极为重视,多次具体研究,全面安排部署。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将灌区、泵站项目建设全面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推行项目法人和协调领导小组相结合的两项责任制。协调领导小组以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财政、发改、水利、公安、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项目协调领导小组不断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经常深入工地检查工作,了解建设管理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负责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创造良好的工程建设环境。项目法人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负责,对项目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资金管理负总责,同时,经常向项目协调领导小组汇报工程建设情况。
2、严格“四制”管理。对扩大内需的灌区、泵站项目,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全面推行了“政府监管、社会监理、群众监督”三级质量监控,基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施工程序化、检验标准化、资料系统化”。 为规范招投标市场行为,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我省制定了《湖北省水利水电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办法》,印发了《湖北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重新编制完善湖北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投标人资格审查管理规定》、《建筑与安装工程招标评标办法》、《设备采购招标评标办法》。2008年底,鉴于大型灌区、灌排泵站新增项目的特殊情况,省水利厅及时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暂时简化水利工程招投工作程序的请示》,在省政府批复同意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暂时简化水利工程招投标手续的通知》,通过简化招投标手续,节约了时间,为项目尽早开工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工程建设中,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施工单位信用档案管理和中标单位压证上岗。加强和落实“业主负责、施工保证、监理控制、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层层落实质量责任。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严格按照质量管理制度对施工质量实施监督,始终坚持质量一票否决制度。同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质量监督机构、项目法人、参建各方严格按有关规程、规范进行工程建设,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保系,确保工程质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资金稽察、工程稽察、审计检查、纪检监察四位一体的省市县三级监督体系,确保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3、建立监督检查体系。近年来,通过加大对建设程序、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监督检查体系,有效保证了整体工作的规范和良性运行。
省水利厅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增水利投资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强化参建各方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制。近期,省水利厅组织有关专家结合大型灌区2005~2007年度项目验收,又对2009年第四批扩大内需15个灌区项目的建设进度和质量进行了督办。
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工程检查监督力度,在新的财政体制下充分发挥市级的监督、检查、指导作用。同时,做好建设管理信息的沟通工作,及时上报更新改造工程建设进度。
大部分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都属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工程项目法人和各参建单位质量行为的检查,督促项目法人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要求各参建单位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规范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行为。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工程现场,严格核查工程建设过程的施工原始资料和质量检测评定资料,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整改。
4、严格资金管理。在实施方案审查过程中,省水利厅对工程量清单和取费标准进行详细审查和核对,形成了详细的概算附件对照表,以防止发生虚报和漏项现象,从源头把关。另外,为提高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成果的公正性,要求灌区项目法人将财务决算审计和审核申请上报省水利厅,由省水利厅有关部门安排决算审计和审核工作,各灌区项目法人须按决算审计意见及审核意见进行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
5、突出科技要素,致力技术革新。一是推广使用现有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提高装备水平。大规模的泵站更新改造建设为生产厂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众多企业的参与为泵站技术创新与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金属弹性塑料瓦、水泵多维加工等一大批新型产品和实用技术在泵站更新改造工程中得以广泛使用。二是自主创新、研发新型实用产品。我省泵站系统在更新改造过程中除利用、转化、吸收现有的新技术、新产品外,还通过自主创新,研制出一批新型产品。近年来,全省泵站系统共开发研制新产品十余项,其中由公安县拓宇水利水电自动控制设备厂(属公安县闸口泵站)生产的MT—08型免抬轴叶片角度调节器,很好的解决了长期困扰泵站运行过程中叶片调节时的抬机现象,属国内首创、世界领先的技术产品,荣获水利部2009年度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该产品在中部四省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中广泛应用,效果很好。省樊口泵站管理处研制的金属弹性塑料瓦,相对传统的巴氏合金瓦,安装工序简单,劳动强度低,机组运行平稳、振动小,温升小,使用寿命长,获国家新型发明专利。湖北省田关泵站在清污机关键技术上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发的龙霸清污机取得国家三项专利,与同类产品相比,清污效率高,效果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比较好的解决了水草污物多影响泵站效益发挥的问题。三是加强技术研究,转化研究成果。我们充分抓住泵站更新改造机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委托有关科研院所开展一些实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目前,机组与流道的匹配研究已成功用于泵站更新改造当中,对全省泵站更新改造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泵站信息化典型设计已在全省推广,为泵站更新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引领。泵站改造后评估报告已形成初稿,确定了改造泵站的评估指标及评估体系,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泵站改造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武汉大学合作,利用国家“948”项目,吸收转化国外先进技术,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移动式液压水泵”,很好的解决了应急抢险排水、城市应急排涝和水利死角的排涝灌溉需要。省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做好移动式液压水泵的推广工作。
三、大型灌区稽查整改落实情况
2009年8月26日至9月16日,水利部稽察办派出稽察组对我省漳河灌区、东风渠灌区、天门市引汉灌区和观音寺灌区进行了稽察,并于12月24日分别对4个灌区项目下达了稽察整改意见。按照水利部稽察办要求,我厅认真组织整改,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一是高度重视。厅领导3次召开专题会,研究灌区稽察整改等工作,会上王厅长提出明确要求。相关业务处室认真研究稽察指出的问题,加强指导,跟踪督办突出问题的整改工作。被稽查灌区建设单位态度端正,措施得力,逐一整改落实稽察指出的问题。二是及时整改。水利部稽察办派出稽察组交换意见后,我厅及时组织整改,厅稽察办、相关业务处室在稽察后1周内即到问题突出的灌区现场督办。被稽查灌区建设单位组建整改专班,抓紧工作,在水利部稽察办下达稽察整改意见后1周即向省厅提交了整改落实情况报告。三是整改到位。我厅对稽察组指出的17个问题都已逐一整改落实到位,并上报水利部稽察办。如为解决配套资金落实到位率不高的问题,省财政在原来落实2008年度灌区配套资金8220万元的基础,11月再安排落实配套资金3665万元。同时,我们针对稽察指出的问题,举一反三,结合灌区验收、治理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工作,进一步查找整改问题,进一步规范灌区建设管理。
四、配套资金安排情况
2009年国家扩大内需中共下达我省15个灌区项目,总投资2.132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3亿元、地方配套0.832亿元;8处泵站更新改造项目,总投资1.666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亿元,地方配套0.6667亿元。两项合计,我省应配套资金1.4987亿元。按照我省基本项目资金配套原则,省级部分大型灌区配套20%,泵站配套30%,省级应配套资金0.92641亿元。至目前,配套资金还未落实。主要原因是省配套资金预算(5亿元)在中央计划下达之前已做安排。故上述配套资金只能列入今年预算。经与财政部门协商,两项省级配套投资已列入今年预算,不久即可下达各地。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为保证扩大内需中央新增投资效益的发挥,进一步加强大型灌区、泵站更新改造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下步工作一是加大督办力度。进一步发挥厅党组分片督办组的工作力度,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和当前对灌区项目验收督办,确保力度不减,措施得力,工作到位。二是强化责任。对照3月底全部完成的总体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时间、任务、责任分解表,倒排工期,责任到人。三是加强质量控制。在加快建设进度的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制定和完善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考核办法,确保施工详图科学、合理,施工方法先进、可行,施工机械设备满足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的需要。四是尽快足额落实配套资金。我们将与省财政部门进行协商,争取尽快落实2009年度项目省级配套资金。并督促市、县水行政管理部门,多汇报,勤上门,尽早落实自筹资金。
六、建议和要求
(一)加大建设投入力度
大型灌区改造,1998年以来,国家对我省32个灌区下达203个年度投资计划共24.15亿元,占骨干工程规划投资的22.5%。且年度项目资金下达计划额度很不稳定。若按此投资水平,全省32个大型灌区至少还需50年才能完成节水改造任务,如果考虑物价水平和配套资金实际到位不足的实际情况,时间还会更长。同时,我省8处大型灌溉排水泵站审定概算投资7.0499亿元,国家按60%的分摊比例,应下投资4.23亿元,目前只下达1亿元,仅占23.6%,对工程进度造成了不利影响。由于资金严重短缺,有的项目处于半停工状态,考虑到湖北防汛特点,有的项目只能进行局部改造,工程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建议水利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二)加大检查指导力度
建议水利部、国家灌排中心的领导加大检查指导力度,从技术层面上、政策层面上,给予湖北更大的支持,以提升湖北灌区、泵站等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