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首页 > 经验交流 > 市县交流 > 正文
山东滨州: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新品牌 全力推进民生水利建设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0/4/7    

近年来,滨州市委、市政府以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新品牌为目标定位,全力推进人水和谐、科学发展的现代民生水利建设。规划思路的前瞻性,各方投入的积极性,牵头突破的成效性,引起上级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央12家新闻媒体联合采访了民生水利建设,为滨州的追赶超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统筹城乡,谋划民生水利建设一盘棋

滨州市位于鲁北诸河下游,地势低洼,洪涝、风暴潮灾害频繁发生。同时,十年九旱,春旱、夏涝、晚秋又旱,大多数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淡水资源严重匮乏,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水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于水为先,规划先行。滨州把做足"水"文章摆在突出位置,以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水为魂、统筹城乡、谋化"三农",提出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的目标定位。努力5至10年,绘就蓝天碧水、绿树掩映,林水相依、人居相宜的新滨州。在战略部署中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将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基础、生态、文化和社会建设有机结合,大力提升民生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近而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优化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滨州市"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发展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并分年度制定实施意见。按照加快民生水利建设的要求,分别制定了《滨州市十年水利建设规划》、《滨州市水利方田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通过规划建设,明确目标和重点措施,分段实施,实行水、路、田、林、村全面整治,沟、渠、桥、涵、闸综合配套,涵养水源,改善生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统筹治水,实现“四生”水利保障大融合

市委、市政府按照规划要求,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保障、促增收、建和谐,统筹治水,推进了生产、生活、生命、生态水利保障建设的有机融合。

一是蓄水开源,丰蓄枯用,实现促进生产与改善生活的有机融合。为解决黄河水可用不可靠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水的瓶颈制约,从滨州实际出发,科学筹划,积极运作,大力兴建平原水库。先后建设完成思源湖、韩店、秦台、西海等1000万方以上的大型平原水库24座,以及白杨河拦河闸等河道建闸蓄水工程87处。全市一次性总蓄水能力达到7.7亿方,列山东省平原蓄水能力第二位,为全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保障。2009年1至11月份,全市引黄河水9.5亿立方米,占全省引黄总量的16%。春季大旱期间应急调水1.86亿立方米,为抗旱双保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解除了260万亩受旱麦田旱情。在水源保障的基础上,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路子,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全市共解决了280.4万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在省政府组织的村村通自来水考核中,总分居全省第一,被表彰为"全省村村通自来水工作先进市"。 "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推广。

二是综合治水,除害兴利,实现保障生产与保护生命的有机融合。为消除洪涝灾害和防止风暴潮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构建完善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全力推进重点河道治理和堤防建设,加大雨洪水资源化利用力度。先后治理了小清河、徒骇河、德惠新河、白杨河等10余条骨干排水河道。全市建成堤防长度968公里,防洪能力已达10230立方米/秒,排涝能力达3674立方米/秒,基本达到了日降雨150毫米不成灾。2009年全力迎战300年一遇的"5.10"特大暴雨,安全下泄上游来洪2.3亿方。为抵御无棣、沾化沿海海潮的危害,利用两年时间通过滩涂置换、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建成防潮大堤202公里,护砌50公里,成功的度过了2006年和2009年两次历史上罕见的风暴潮,保障了沿海一带的生产、生命安全。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聚宝盆,盐化工生产和水产养殖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

三是涵养水源,优化环境,实现发展生产与建设生态的有机融合。建设生态,改善环境,功在当今,利在后世。近年来,以大规模的冬春林水会战为突破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搞水利工程建设,水网、林网、路网、方田网"四位一体",水路田林村改造协同推进,涵养水源,建设生态,促进调整。全市初步形成了"一圈三环、八河九渠、六区十路"综合整治的大空间布局。自2007年秋冬以来,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220项,改善灌溉面积159万亩,新建高标准方田33.92万亩,新建农田林网  62万亩,绿色通道1982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面貌。在城市以"四环五海"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水利建设。从2003年到2005年,完成了总长度46公里的"四环"河和总蓄水量7000多万方的"五海"建设,城区总水面面积已达到15平方公里,蓄水量达到1.5亿方。滨州中海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市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达9处;成功创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水利部海委"生态建设基地"落户滨州。林水会战的全面打响和"四环五海"工程的建成,改善了城乡水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走出了一条农村水利与城市水利相结合的成功之路。呈现出一派"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的美好景象。

生产保证、生活保障、生命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机融合,使滨州的民生水利浑然一体。建设并形成了以思源湖、韩店等大型平原水库为重点的蓄水体系,以小开河、簸箕李等大型引黄灌区为主的灌溉体系,以小清河、徒骇河等大中型骨干河网为基础的防洪除涝体系,以无棣县、沾化县等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特色的城乡供水体系,以"四环五海"为亮点的城市生态水利体系。从而实现了由防洪减灾水利为主向统筹治水、建设资源水利的转变,由农村水利为主向城乡协调、建设生态水利的转变,由工程水利为主向建管并重、建设效能水利的转变。

三、多元投入,建立“一主五补”新机制

近年来,滨州市不断改革水利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形成了"一主五补"的投入新机制。一主,即政府主导。2009年全市林水会战累计投入资金9.28亿元,其中水利会战投入6亿元;林业会战投入2.2亿元;中低产田改造投入1.08亿元,是历年投入力度最大最多的一年。中央、省专项资金和市以下各级政府配套投入水利项目5.1亿元,占总投资的60%以上。在政府资金使用上,一是实行以奖代补,"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 2008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冬春林水会战长效机制的意见》,市财政连续五年每年预算安排3200万元用于以奖代补,并随财力增长逐步增加。二是有效整合水利、农业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集中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形成合力推进。五补充,一是鼓励农民投入。通过"一事一议",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让群众广泛参与和自觉参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二是扩大社会融资。近年中国水务总公司先后投资近亿元建设了邹平韩店供水工程和沾化恒业、惠民恒洁供水工程。三是大力招商引资。近年,通过B·T等方式,深圳华强集团、北京水控公司投资1、7亿元完成了西海水库及供水工程建设。四是引导市场运作。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公开竞价,宜租则租,宜卖则卖,宜包则包。五是争取信贷投入。通过水利设施抵押、组建水务投资公司搭建融资平台等方式广泛吸引银行资金。

四、多措并举,构建“四个到位”新格局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市、县、乡三级均成立了强有力地林水会战指挥部,抽调相关部门骨干人员组成办公室作为临时常设机构,组织领导全市林水会战的开展。市委、市政府年年召开全市林水会战动员会、多次现场观摩会,主要领导带队参加,分管领导深入一线督导检查,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把大搞水利建设作为检验各级干部工作绩效的具体措施,建立领导包抓、部门参与、干部示范、责任追究的组织保障体系,纳入政府考核范畴,坚定不移,强力推动。

二是宣传发动到位。层层召开动员会,社会各界齐参与,各种媒体同宣传,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高潮叠起的大会战声势和氛围。市级主流媒体开辟林水会战专栏,会战集中时期,电视天天有报道、报纸天天有稿件。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2家媒体组成 "民生水利看滨州"中央新闻媒体记者团,对我市的做法进行深入采访和报道。《大众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长篇通讯。

三是督查考核到位。创新和完善了观摩、评比和奖补三大机制。市每年两次林水会战大观摩,现场打分,督导评比,情况通报,动态排名,在各县区之间形成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竞争态势。按照高质量、严标准、出精品、上档次的要求,半年检查评比,会战年度末考核验收,表彰先进,兑现奖金和补助资金。

四是管理管护到位。制定出台了全市水利骨干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各类标准,实行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同步考核,确保工程良性运行、持续发挥效益。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集视频、语音、指挥调度为一体的现代化防汛指挥系统、灌区测水量水遥测系统,使水利管理逐步向数字化迈进。

民生水利建设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起到了重大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2009年,全市农林牧渔全面丰收,粮食实现连续七年增产。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达到 6300元,增长5 %,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生水利的率先快速发展,为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自:水利部网站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