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江西中部的青原区是2001年成立的县级行政区,国土面积914.6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街道),农业人口17.79万人,耕地面积21.4万亩,有小型以上水库54座,机电泵站63座,中型灌区2座,小型灌区155座,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水利大区。这些水利工程绝大部分是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属“三边工程”,经过长时间的运行,加上投入欠帐、建管失衡等原因,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积病成险,呈现出“一低二多三严重”状况,即: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病险水库多、堤防隐患多,渠道老化失修严重、排灌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河岸崩塌严重。至2001年,该区小型水库病险率62.8%,机电泵站完好率21.67%,灌排渠道设施完好率34.02%。水利一度成了“水害”。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水利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青原区通过实施“三年决战、四项改革、五动筹资”战略,累计投资2亿元,除险加固水库27座,新建维修山塘92座、渡槽9座,更新改造机电泵站18座,开挖抗旱井815眼,农田旱涝保收率66.28%。荣获2007-2008年度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2007年度江西省政府颁发的水利建设“鄱湖杯”奖。
一、加大投入惠农建
建区以来,青原区高度重视农建,自我加压,开拓创新,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水利融资新路子,有效破解了筹资难题。
1、加大财政投入。2005年,青原区提出实施“水利建设三年大决战”战略,期间区财政每年安排了200万元资金,支持水利建设三年大决战,重点实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机电泵站更新改造、灌区维修改造等。从2008年起,该区每年预算安排财政资金和防洪保安资金400余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除险加固配套,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整合涉农资金。青原区坚持以农田灌溉工程建设规划为统领,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入使用,形成农田水利建设合力。2009年,该区整合项目资金4799万元,创下历史新高,新建维修山塘47座,园田化建设1550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00亩,改善灌溉面积2900亩。
二、三统一分活农建
2009年,青原区以实施农田灌溉工程建设规划为新起点,成立了由区长任总指挥的区农田灌溉工程建设指挥部,提出了“统一规划、统一资金、统一管理、分头实施”的三统一分机制,全区“一盘棋”建设农田水利。
1、统一规划。根据江西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2008年青原区投资100万元,全省率先完成了《水资源综合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初级化水利区建设规划》和《农田灌溉工程建设规划》,并以《农田灌溉工程建设规划》统揽水务、发改、农业、农业开发、林业、国土、老建等部门的水利项目规划,力争至2020年,改造灌区157座,新建灌区1座;建设水源工程973座,机电泵站1914千瓦,渠道1392公里,附属建筑物12112座,恢复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1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64万亩,农田旱涝保收率达75%以上。
2、统一资金。青原区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大力整合水务、农业开发、土地整理、以工代赈、农业、老建扶贫等涉农项目资金和民间社会资金,捆绑使用,形成合力,突破投入瓶颈。为确保资金安全,该区一是实行专户管理制。由区财政局、会计核算中心一并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全程评审,跟踪监管,确保资金花在刀刃上;二是实行区级报帐制。对总投资10万元以上的,或反映强烈、隐患较大的项目资金,一律实行财政审批报账制;三是实行政府采购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物资采购或工程委托行为,凡属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范围的,须由市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集中采购,降低工程造价。
3、统一管理。一是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实行水利工程建设质量问责制,设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全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检验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二是强化工程后续管理。实行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同步申报、同步实施、同步验收的“三同时”制度,工程建成后,由项目主管单位按规定及时移交给国有水管单位或乡镇和农民用水户协会,由其负责管护。其中,中型灌区支干渠以上水利设施,由国有水管单位负责管理,人员经费、工程管护经费由财政、水费共同承担解决;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和小型灌区水利设施,由乡镇或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管理,管护经费主要是乡镇财政预算、征收水费和项目资金。
4、分头实施。在区里的统一指挥下,各项目单位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要求,精心组织,齐心协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水务部门负责中型灌区、小型灌区、新建灌区和200亩以下灌区的水源工程、骨干工程、末级渠系工程和部分田间工程建设;农业开发部门负责田间工程和部分小型水源工程配套建设;国土部门负责土地整理项目工程;林业部门负责渠道、田间及生产道路的绿化。
三、民牌水利促农建
近年来,青原区通过农民用水户协会,运用“一事一议”政策和“五动”筹资机制,汇民资、聚民力、促民管,为农建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聚集民资建水利。为摆脱“上面来多少资金,下面办多少事”的困境,青原区大力实行深入宣传发动民资、以奖代补启动民资、放活产权拉动民资、典型引路带动民资、部门帮扶联动民资的“五动”筹资机制,充分挖掘水利建设潜能,形成农田水利建设合力。据统计,2009年该区筹集民资719万元,占总投入的15%以上。
2、汇集民力修水利。为节省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青原区对能上劳力的项目,决不请施工队伍。一是“一事一议”。 通过农民用水户协会,运用“一事一议”政策,推广“民建、民管、民受益”模式,组织实施村级水利建设、渠道清淤和土方整治。截止目前,该区已注册登记26家农民用水户协会,受益农田占全区总农田的52.6%。二是“推磨转圈”。按照逐年推进、轮番受益的原则,每年组织多场次千人以上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仅2009年该区组织农民投工投劳20万个。目前,该区农民自愿兴修水利的现象,已成大气候,大大节约了项目资金。
四、制度监管保农建
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强基础、管长远的民生工程,为保证工程质量,青原区一是制定《重点农田灌溉工程建设管理规定》,要求总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重点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必须实行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项目法人不得将建设工程肢解发包,不得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不得任意压缩建设工期;勘察设计单位不得转包或者违法分包所承揽的工程;施工单位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不得偷工减料;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者安装,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对违犯规定者,最高处罚“三年内不得进入水利工程建设市场”。
二是推行农田水利建设签证负责制。充分发挥项目法人、当地政府、农民群众、监理单位的监督作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对一般性工程,要求至少有一方在现场跟班作业;对隐蔽性工程,要求监督各方全部到位,24小时“全天候”监督,并在进度表上签字负责,作为工程验收的凭证。若出现质量问题,施工单位无条件返工,直到合格为止,确保工程安全。
青原区农田水利建设长足发展的同时,水利工程布局不平衡,配套不合理,灌排不顺畅,过水能力弱化等问题依然严重存在,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到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局。
1、投入与需求相差大。以青原区为例,全面完成农田水利建设需测算资金5亿以上,2009年该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虽创下历史新高,也仅4799万元,若按此建设速度计算至少需要10年以上,加上工程自然老化和人为破坏等因素,所需的建设时间恐怕得延续更长的时间。若现代农业提速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将又是难以为继,无力保障。
2、建设与管理失平衡。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涉及水利、发改、财政、国土、农业、农业开发、扶贫等众多部门,这些部门大多是一建了之,既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也没有落实管护经费,把工程管理责任推给乡镇水管站或农民用水户协会,巨额的工程管护费用,加剧了本无财源的乡镇水管站或农民用水户协负担,也使水利工程得不到有效管护。
3、农民筹资投劳难度大。目前农村的青壮劳力绝大部分外出进城从事第二三产业,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在扩大,农业经济收入比重逐年下降,据农业部门统计,2008年农业经济收入约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22%,农田水利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自然更小,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大不如以前,严重滑坡。以青原区为例,2005年农民投资比为52%,投劳50万个;到2009年农民投资比仅15%,投劳20万个。
4、水费征收管理困难大。一方面,目前乡镇政府是“吃饭财政”,大多把水费视为培植乡级财源之一,不愿交出水费征收管理权;另一方面,农民群众习惯于用“大锅水”,认为交纳水费是与国家的惠农政策相违背。界于两者之间的村级组织,为能完成乡镇下达的征收任务,大多用村级收益抵上交水费,长期将往,村级组织不堪负重。
我国人多、田少的国情,决定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田水利建设事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大局,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长治久安。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和“卡脖子”工程,实现“涝能排、旱能灌”的目标,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笔者认为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投入增长机制。资金投入是农田水利建设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在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上是成倍快速增长,但与繁重的农田水利建设任务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对此,一是建议国家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范围,同时严令县及县以上政府提高配套比例,大幅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二是建议坚持依法治水,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社会、农民等责任主体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实现社会化办水利,如设立教育附加税一样,设立农田水利建设税;三是建议国家按照补贴农业的办法,安排专项资金,补贴农田水利建设,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2、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目前,列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范围的县(市区)都编制了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并统揽了所有的水利项目规划,变“多龙管水”为“一龙治水”,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务之急,县及县以上政府应建立健全涉农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项目、资金、招投标、施工、验收等管理,防止规划流于形式,发挥规划效益。
3、完善建管并重机制。工程管理的关键,是在于有人管事、有钱办事。目前,工程管理主体有国有水管单位、乡镇水管站和农民用水户协会等。为此,最紧要的是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建议各级政府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中切出部分资金,建立工程管护专项资金,形成工程建设和管理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