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灌溉面积占世界灌溉面积的70%。长久以来,灌溉在实现亚洲粮食自足、维持农民生计、促进农村地区发展、减少贫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为亚洲的一项“大事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亚洲灌溉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人口增长、居民饮食结构变化、农民经营多样化、粮食危机、能源危机、水土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全球气候变化,对亚洲灌溉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到2050年,亚洲人口将达到50亿,生产足够的粮食,解决新增15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对亚洲灌溉提出了严峻挑战。有效发挥亚洲现有灌溉系统作用,投资建设新灌溉设施,提高农田生产力,满足未来粮食需要,对亚洲来说至关重要。
那么亚洲灌溉发展的脉络如何?变化背后的驱动力有哪些?灌溉发展的新趋势是什么?亚洲未来粮食和灌溉用水需求怎样?更好地发挥灌溉作用,满足未来之需,需要采取哪些战略?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围绕上述问题,分别为您解读,希望能对我国灌溉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亚洲国家的气候、经济、政治和发展阶段存在很大不同。气候涵盖了干旱、半干旱和季风气候。一些经济体以农业为主,而其他一些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亚洲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还有经济正在转型的国家。同时,亚洲国家的贫富、儿童死亡率和营养程度有很大不同。就灌溉而言,亚洲可分为四个单元:南亚、东南亚、东亚和中亚。从绝对数字看,南亚灌溉土地面积和取水量最大,其次是东亚、东南亚和中亚。从百分比看,中亚是亚洲灌溉最集中的地区。
亚洲的灌溉发展促进了农村发展,减少了贫困,但却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
长久以来,灌溉一直是亚洲的“大事业”
亚洲灌溉面积占世界灌溉面积的70%,这使得灌溉成为这一大陆的“大事业”。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的灌溉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集中灌溉工程,面积达1700万公顷。印度的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以及中亚国家同样支撑着一些世界上最大的灌溉工程。这些灌区成为粮仓,养育着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尽管扩大灌区面积已没有很大空间,但亚洲几乎所有国家报道说,土地具有灌溉潜力的地区和目前土地配套了灌溉基础设施的地区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印度指出,实际灌溉面积为5700万公顷,但是灌溉潜力为1.13亿公顷。在中国,这一差距要小一些,6400万公顷土地适合灌溉,5800万公顷土地上灌溉设施已经在运行。相比之下,在东南亚,这一差距很大,潜在灌溉面积为4400万公顷,而目前灌区面积为1700万公顷。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灌溉土地扩展迅猛
亚洲三分之一的农田由人工灌溉,是世界上灌溉最集中的大陆。从1961年到2003年,亚洲灌溉土地面积增加了一倍多,年增长率为2.6%。2003年,南亚灌溉面积最大,为8240万公顷;第二位是东亚,为5960万公顷;东南亚为1670万公顷;中亚为1010万公顷。从20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灌溉面积增速逐渐减慢,但是最近在印度和中国,灌溉面积再次开始增加。而在中亚,从苏联时代晚期开始,忽视地面灌溉工程,导致了灌溉设施损坏,对新的灌溉设施的投资也一直是杯水车薪。
灌溉发展促进了农村发展,减少了贫困
开展“绿色革命”以后,大多数亚洲经济体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实现了粮食自足。这一时期发展的大型灌溉工程,常常与土地改革和移民工程联系在一起,在提高生产力、提高作物产量以及减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东亚和东南亚,农业生产力是原来的3倍,农村贫困程度迅速下降。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表明,在消除贫困方面,农业增长比其他GDP增长更加有效,农业高增长率常常与灌溉明显相关。2007年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灌区的贫困程度是非灌溉地区的一半。
亚洲灌溉发展,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
尽管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这些成效是在付出环境代价后取得的。绿色革命的负面影响包括:因单一种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化肥导致水体和土壤污染,昆虫对杀虫剂有了耐药性。设计不当的灌溉工程引起一些地区盐碱化和水涝,其他一些地区地下水衰减。上游灌溉常常影响下游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影响渔业。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生机指数显示,淡水物种减少与灌溉面积扩大呈正相关。为避免未来灌溉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灌溉管理者必须找到技术修复方案(即通过改变设计)和政治解决方案(如通过采取新的环境政策)。
人口、饮食和经营多样化推动亚洲灌溉变化
灌溉部门变化的驱动力,常常来自更为广泛的政治、经济和整个发展思路。特别是人口变化是一个重要变化驱动力。亚洲人口持续增长,但是增长速度比以前有所下降。同时,越来越多的亚洲人口选择到城市居住。据预测,到2025年,东亚52%的人口,东南亚53%的人口,南亚和中亚45%的人口将成为城市居民。这为农民提供了机会。一些农民离开农业从事收入更高的工作,其他人成为兼职农民。许多农民正在从进入国内和国际市场中受益。
能够进入市场,意味着一些农民现在可以种植适当的作物,而变化不是大宗粮食。随着农村生计日益多样和变化,灌溉工程不得不适应这些变化,变得更加灵活。
一般而言,与较为贫困的农村社区相比,富裕的城市居民需要更加丰富、富于变化的饮食。在亚洲,人均消费水平正在上升,据预测,到2030年才能平稳下来。随着人们更加富裕,他们正在选择食用较少粮食,消费更多水果、蔬菜、奶和肉。种植多种作物,满足这一需要,意味着农民需要灌溉系统具有更大的可靠性和灵活性。相比于素食,生产粮食用以满足以肉为基础的饮食结构,需要更多的水。在过去20年中,中国的肉类消费增长了一倍多,到2030年还将增长一倍。
粮食和能源价格以及政策成为亚洲灌溉变化的重要因素
粮食与能源价格及政策也是推动亚洲灌溉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从历史上看,对灌溉增加投资,降低了粮食价格,而粮食价格低又影响了新的灌溉投入。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07年,全球粮食价格一直较低。因此,用于灌溉的公共投资减少了。
但是,整个灌溉面积持续增加,主要原因是农民个人采取了行动。许多农民投资管井和水泵抽取浅层和深层地下水,这一现象被视作“分散式”灌溉。在2007年和2008年间,粮食价格突然上涨,引起了普遍恐慌。分析家将价格高涨归咎于粮食库存减少及其导致的禁止粮食出口,不断攀升的能源价格,生物能源生产增加,对小麦、奶、肉和食用油的需求增加,美元贬值,期货市场投机,加上对农业研究、技术和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灌溉投入不足。尽管粮食价格已经显著下降,但美国农业部发表的长期预测指出,粮食和食用油价格在2009年和2010年出现大幅度下跌后将再次回升。粮食价格将保持在历史最高水平。缺水将加剧粮食价格变动。
这些预测,加之人口压力日益增大,粮食危机期间从其他国家进口粮食的遭遇,正在促使许多亚洲国家致力于粮食自足。国家政策也对粮食价格和灌溉投资产生很大影响。例如,印度致力于实现粮食自足,由此采取的行动导致2003年和2004年粮食出现很大盈余。如果这些盈余释放进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就会大幅度下跌。
粮食价格与能源价格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涨的能源价格提高了化肥以及灌溉水泵和产品输往市场的燃料成本,因此将挤占农民的利润。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高涨的化石燃料价格,通过对生物燃料的需求增加而开始产生其他影响。主要玉米种植国美国,已将大量玉米用于生物燃料生产,加剧了粮食危机。粮食政策,特别是国家粮食定价和补贴政策,影响农民在选择种植何种作物时的决策。这是因为他们影响激励结构,这反过来又影响供水政策。例如,在缺水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旁遮普邦,农民仍然选择种植耗水量大的水稻和小麦,就是因为政府的粮食采购政策,可以使他们能卖个好价钱。
水土资源缺乏和环境压力,也在影响着亚洲灌溉发展
随着社会需水日益增加,供水正变得更加缺乏。据《农业用水管理综合评估》(2007年),世界上1/5的人口,即超过12亿人,居住在“天然缺水”的地区。在这些地区,没有足够的水来满足每个人的日常需求。同时,16亿人生活在“经济缺水”流域,在这些流域,人力和财力制约,设计拙劣的灌溉设施以及低效的管理,影响着生产用水的水质和水量。例如,过度取水正在对黄河流域、咸海支流、恒河和印度河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在中国和印度,农民抽取地下水正使一些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
土地同样非常珍贵。目前,在亚洲,人均用于种植粮食的土地仅为0.16公顷,仅为世界人均0.26公顷的60%。城市不断扩展、工业化日益加速意味着,扩大耕地面积仅有很小空间。即使亚洲目前的灌溉面积保持不变,人口增长率按照目前下降的趋势持续下去,整个居民的数量将继续增加。这意味着未来人均耕地面积将减少。
对环境的关注开始影响公众思维,限制可能对环境带来破坏作用的项目的资金投入,采取保护性行动尚未广泛普及。但是,与过去相比,国际贷款者更不愿意支持破坏环境的大型灌溉工程。尽管一些大型灌溉工程就其发展潜力来说是合理的,利用国际资金来实施,国家政府将依然日益关注未来的环境影响。环境保护主义者、决策者和公众需要认识到,要让现有灌溉对环境产生较少危害,将付出成本,需要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