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山东省东明县的农民收到一条喜讯——县农村供水管理中心正式成立,集中管理模式的推出,标志着该县农村饮用水管理再次迈上新台阶。
东明县供水工程由原来的个人承包、村集体管理改为县水务局农村供水管理中心接管后,曾经困扰群众生活的供水不及时、维修难、费用高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算经济账,光节约水费一项,每年可为全县农民节约35万余元。
从“没水喝”到“断断续续有水喝”,再到千家万户喜饮幸福水,东明县的路子,是对农村饮水问题的成功探索,也是向“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迈出的一大步。
两种“饮水难”困扰东明人
提起“饮水难”,东明人有两种体会。第一种体会,就是没水喝的那段岁月。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县,历史上曾称为“东昏”,风沙、盐碱带来了这里恶劣的生存环境。苦咸水、高氟水、盐碱水,伴随着东明人代复一代、年复一年的繁衍生息。据了解,在村村通自来水以前,东明县大约有200多个村庄吃的是苦咸水,约占全县总村庄数的1/4。这里的井水不仅难喝,而且使人容易患肠胃炎和其他病症,甚至影响到村民的寿命。
东明人的第二种体会,就是后来有了自来水,却出现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场景,离水井远点儿的村民就吃不上或者吃不足水。也正因如此,提起自来水,部分东明农民心里甜中还带点涩。
想想刚通上自来水那时,东明人更多的是兴奋。
2005年10月13日,山东省政府下发《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全省农村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意见》。深受饮水难之苦的东明人闻得喜讯,精神为之一振,开始快马加鞭建工程。
东明县水务局把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局党组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村村通自来水计划,县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东明县水务局农田股及时研究新的配套政策,与涉及的乡镇、村庄交流意见,尽快形成实施计划,以便迅速操作。为了打一眼井,他们从宣传发动到管网勘察设计,从选择井址到打井监督,从埋设管网到安装水表水龙头,无处不留下艰辛的足迹。
截至2009年12月,东明县村村通自来水项目累计投入资金7248.96万元,新建供水处56个,解决了436个自然村、41.2万人的吃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近60%,是全市率先完成年度村村通自来水的县。
但由于各供水点自运作以来,都是采取个人承包或个人代管模式,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差,给群众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有些村庄供水工程开始建时供水范围小,几千口人,后来随着范围扩大,管道铺设长度加长,供水末梢出现压力不足、出水慢、不出水等现象。有些水泵由于频率等原因,压力达不到,遇到枯水期,井水水位低,群众连最基本的吃水都难以保证。由于运作方式不科学、不完善,全县56处供水点,供水时间短、供水量不足。此外,供水工程分布在各个乡镇,大家一个月交几元钱,自来水随便用,在大旱季节,离供水点近的用户尚好,但离供水点远的就会用不上水……
一条“中枢”把好事办好
怎样才能把好事办好?
面对这些难题,东明县水务局开始反复研究对策。局领导多次听取专门汇报、进村入户调研、派出人员到农村饮用水管理先进地区学习……很快,他们找到了解决方法,成立了东明县农村供水管理中心,建立一条管理中枢,统一步调,统一管理。
东明县农村供水管理中心成立后,接着推出了一揽子“软硬”兼顾的措施。
软件上,成立维修服务、收费监督、正常检测等几个部门;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了自来水工程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工程维修、养护、用水、节水、水费计收、水源保护等各项规章制度;在供水价格上,始终坚持保本微利的原则,由县水务、物价、财政等部门根据工程投资情况和群众承受能力测算确定,将水价、水量、水质、水费收支情况定期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确保群众吃上“放心水、明白水、便宜水”。
硬件上,供水中心成立服务专业队,配备专门交通、通讯工具,开通服务热线,保证群众求助12小时内上门、24小时内通水;将原来的供水“套餐制”(没有供水限量)改为按照计量收费,杜绝乱放、乱接、跑冒滴漏现象;实现全县供水系统联网,改变原来的一处一网,成为现在的全县供水大网络,确保供水足时、足量。
机制一变水自活,农民切切实实从中尝到了甜头儿。县水务局农田股股长张铁全算过一笔账:全县有1.5万户群众使用农村自来水,如果按照每户每月节省2元钱计算,全县农民年可节约35万多元。
第一个尝到这种甜头儿的村,就是作为管理试点的武胜桥乡花屯村。该村村民高兴地说:“群众在枯水期也能足时、足量地使用自来水,现在心总算踏实下来了。”
看看群众脸上溢满幸福的表情,东明县水务局工作人员的心也踏实下来:“水务统一管理走活了农村饮水一盘棋,实现了‘统一供水时间、统一维修服务、统一收费标准’的三统一,曾经困扰群众生活的供水问题解决了,俺们心里踏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