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在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的典型发言
全力推动“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 实现山区农村水利又好又快发展
  湖北市宜都市人民政府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0/5/13    

宜都市地处长江和清江交汇地带,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辖4乡5镇1个办事处2个管委会,总人口39.2万,其中农业人口29.1万,耕地面积32万亩,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全省38个山区县市之一。

2005年以来,我市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进行了“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初步探索了一条具有山区丘陵特色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之路,受到了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等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中央电视台、中国水利报、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了宣传报道。我市先后荣获了“全国水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市”等称号,同时也是“全国水利改革试点县市”、“全国节水灌溉试点县市”和“全省水利建设试点县市”。我市推进改革的主要做法是:

一、现实动因:“五笔帐”催生改革

建国以来,宜都市共建成了各类水利工程1.04万处,中小型水库46座,堰塘10221口,主干渠道496公里,末级渠道2500公里。经过50多年的运行,水库病险环生、渠道失管失修、堰塘千疮百孔的情况比比皆是,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为11.3万亩,农田灌溉率为60%。按照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村水利这一“命脉工程”岌岌可危。如何在短时间内解决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的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通过算好“五笔帐”,一致认为,土地承包后,田种好了;山林承包后,树管好了。如果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责权利落实到户,势必将带动农村水利事业的大发展。

一是灌溉帐。全市现有10221口存量堰塘,按每口堰塘平均蓄满2000方水计算,总蓄水量可达2000多万方,相当于新增200座10万方的小型水库。每口堰塘按有效灌溉40亩农田计算,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将达到40万亩。

二是投入帐。2005年上半年,市水利部门选择120口堰塘进行试点,市财政对每口堰塘整治补助1500元。不到半年时间,受益农户对每口堰塘的投入达到了4000元左右,产生了1:3的投入“乘数效应”。照此计算,全市1万口堰塘财政只需补助1500万元,便可直接带动农民5000多万元的综合投入,凸显了农民的主体作用。

三是管理帐。由于农民直接承担了1万多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管理责任,既节省了管理成本,又提高了管理效益。

四是安全帐。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分散在全市的山山水水,经营权落实到了千家万户,可以极大地缓解山区水利设施安全管理责任集中的压力。

五是生态帐。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管护令人痛心,历经了土地家庭承包的“大闲置”阶段、乡镇企业发展的“大污染”阶段、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大侵占”阶段。通过两年多的改革,由于经营权属的落实,农村堰塘成了名副其实的“当家堰”,池池满堰形成了农村的青山绿水。

二、试点探索:“五项措施”推进改革

2005年8月,我市正式启动了“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其基本涵义是:根据水利工程不可细分的特点,按农田多年灌溉的受益面积为依据,将整口堰塘的经营权承包给受益的农户共同所有。截止目前,全市123个村中,已有114个村实施了改革,共改革小型水利设施1.07万处,占全市小型水利设施总数的81.4%,涉及农户7.5万户,受益农田灌溉面积10.5万亩。

(一)“三级书记”抓水改,坚持高位推动

我们将“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作为市乡两级的重点工作,建立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水利部门专班落实的工作机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村村分解任务,严格考核奖惩。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宜都市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宜都市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等5个规范性文件。

(二)“两级试点”抓示范,坚持样板引路

一是抓好村级试点。2005年4月,我们在姚家店乡黄莲头村开展改革试点,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仅三个月时间,就将全村120口堰塘改革完毕,74口堰塘得到彻底了整治。二是抓好乡级试点。10个乡镇处各选择1个村作为乡级试点,做到边试点边推开,边总结边完善。三是抓好骨干培训。通过以会代训,每个乡镇武装4~5名“水改专干”,每个村武装2-3名专兼职“水改员”,每个组武装1~2名“水改责任人”。

(三)“五定模式”抓推进,坚持阳光操作

“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五定”:一是以水带田定四界。村组专班通过核实堰塘多年的运行情况,勘定水系边界,确保划定的堰塘有效灌溉田亩四至界线无争议。二是村务公开定农户。按照历史习惯和农田灌溉情况,以村务公开的形式,对受益的农户和农田情况进行公示,并召开受益户户主会议,推荐产生管理人,负责堰塘的建设和管理。三是合同管理定权责。村委会与受益农户签订《水利工程使用权变更合同》,确保经营权到农户;受益农户之间签定《水利工程管理合同》,确保管理权到农户。全市规定经营权的期限和农村土地承包期限同步。四是民主议事定发展。出台扶持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农户参照“一事一议”的办法,商定投资投劳额度,促进了“议事水利”的发展。五是互助合作促定发展。通过改革把农户组织起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三项统筹”抓保障,坚持建管并重

一是统筹规划。全市编制完成了《宜都市“十一五”水利建设规划》,将农村小型水利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实行堰、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发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综合效益。二是资金统筹。在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的同时,市财政每年拿出近200万元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农民建水、用水、管水。三是项目统筹。按照“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水利、财政、扶贫、移民等涉农部门的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共同推动农村水利建设的持续发展。

(五)“一本证书”抓确权,坚持依法行政

今年9月份,为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改革成果,我们借鉴农村土地承包和集体林权改革确权发证的做法,对实施“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由市政府统一核发《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权属证书》,把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三、可喜变化:“五大效果”促进发展

1、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通过实施“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使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与农田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农田能有充足的水源保证和适时灌溉。去年,我市遭受了多年罕见的严重干旱。实施了“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的的地方,抗旱水源充足,灌溉秩序井然有序,农作物基本没有受到损失。

2、促进了水利工程管理的体制创新。通过改革,扭转了过去小型水利工程“使用个个有份、管理人人无责”的状况,水利工程使用权划归到户后,农民视水利工程为自己的“责任田”,过去那种“淹滩漫路、纵水入沟”的现象不复存在。“下雨进屋闲,逢雨出门忙”,成为农民管水用水的真实写照。

3、促进了农村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农民热情高涨,纷纷筹资筹劳,开展农村小型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民主谋水利、民营办水利、民众干水利的格局。两年来,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投资8000多万元,其中农民自筹资金占投入总额的近一半,建设各类水利工程2200 处,整治堰塘1250口,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0.2万亩。

4、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后,广大农户对家门口的小型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整治,彻底改变了河道、塘库水域脏、乱、差的现象,直接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的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空气更好了。

5、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唤醒了农民的民主意识,激发了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让农民感受到了主人翁地位的回归。改革推进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还权于民、让农民当家作主的过程,是融洽邻里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