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县位于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南部,南临长江,东滨洪湖,北枕东荆河,三面环水,内垸湖泊塘堰星罗棋布,是千湖之省的百湖之县,素有“水袋子”之称。全县版图面积3460平方公里,总户数41.57万户,其中乡村户24.2万户,总人口142.4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93.15万人,总耕地资源257.3万亩,其中水田166.25万亩。是全国有名的产粮大县,2004年至2008年连续五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9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也是著名的水产大县,2009年、2010年被省政府授予“水产大县”称号。
一、监利县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监利县是农业大县,同时也是水利大县。经过几十年大规模水利建设,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全县已开挖渠道6919条,11284公里;修建大小排灌涵闸1123座,流量7000立方米/秒;利用水利投资建桥5644座;兴建30千瓦以上电力排灌站465座,装机836台,总装机容量110261千瓦。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142万亩,自灌面积28万亩,提灌面积114万亩。近几年,我县在稳定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表现在:
(一)明确工作方向,理清发展思路。
针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的情况,我们着眼全县农业发展,理清农田水利建设思路,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思路进行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把项目建设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建设吸引和聚集其他涉农项目和资金进入,为全县农田建设整体推进奠定基础、构建平台。各乡镇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重点对辖区内的干、支、斗渠进行疏挖整理,对中低产田进行优化改造,对区域内涵闸、泵站进行维修改造。
(二)从实际出发,发挥项目最佳效益。
针对我县水利基础设施老化,急需加以升级改造,而财政困难,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我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投资,并自筹配套资金,深入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全力改善我县农业生产条件。为充分利用项目资金,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既讲求实用性,又彰显示范性,发挥项目最佳效益。比如小农水重点县项目选址上,我们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项目选址在白螺镇,较好的发挥资源整合、项目整合的效果。
(三)加强组织领导,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我县采取加强领导、重点督办,保障项目正常进行。在重大项目启动之初,成立由县政府县长任指挥长、分管县领导任常务指挥长、有关职能部门及相关乡镇(场)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及乡镇分管领导作为日常工作专班常驻工地,切实加强管理,搞好资金落实,认真落实责任制,完善监督和奖惩机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组织调度劳动机械,抢抓时间施工,制定进度计划网络图,督人管事,协调矛盾,保障工程顺利进行,并严格工程监理制,搞好工程质量管理,切实保证农田基本项目建设按期保质落到实处。
(四)坚持群众路线,发挥各方主体参与积极性。
为更好吸引多方力量投入我县农田建设,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实行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在项目启动前,加大项目前期宣传力度,切实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求得群众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地方配套资金筹措、拆迁除障、物质运输等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提高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全县各乡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通过“两工”筹资、“一事一议”和村级渠道林权改革,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重点对辖区内的干、支、斗渠进行疏挖整理,对中低产田进行优化改造,对区域内涵闸、泵站进行维修改造。去冬今春,全县完成渠道疏挖135条,总长823公里,累计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方1048万立方米。同时,我县通过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筹集资金140万元,对县管泵站、涵闸进行了维修和保养。完成大修机组2台套,小修机组9台套,检修机电设备及辅助设施项目108台件,对32座大型涵闸的启闭设备、止水材料、闸容闸貌进行了全面检修保养,共完成检修保养项目120处。此外,各乡镇(场)积极行动,组织开展辖区内的渠道捞草清障工作,全县投入劳力10万人次,完成渠道捞草清障663公里,投入资金1114万元,达到了“河面净、渠道畅、水流通、草离堤”的效果,保证了排灌渠道的畅通。
(五)强化工程管理,确保项目圆满完成。
为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我县严把工程质量关,主要领导亲自抓,直接管,每一个工程都成立了强有力的协调领导小组,并邀请县纪委和检察院全程监督。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使工程建成后能充公发挥应有效益,我们严格加强了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制定了规范的工程资金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认真制定了项目实施工作方案,落实了组织领导,严格进行了质量监督,切实履行工程建设“五制”,使每个项目的施工质量达到了规划设计标准。在大型灌区建设工程方面,三大灌区(何王庙灌区、监隔北灌区、西门渊灌区)我县共完成投资7400万元,约占实际投资额的95%。在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方面,杨林山泵站更新改造工程至目前,共计完成投资3400万元,约占实际总投资额的60%。半路堤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100万元,约占实际总投资额的60%。;在仙洪试验区福田寺公路沟整治工程方面,目前该项目已全部竣工,共完成项目投资520万元;在四湖总干渠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方面,该项目总投资6496万元。已于去年1月初开工,至目前,沿渠边坡开挖土方已全部完成,已通过省、市上级部门验收。在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福田寺镇高湖垸项目区经请示省、市农发办同意后,于2009年元月提前实施,已全部完工。白螺镇大埠垸、大沧垸项目全面竣工。
尽管水利建设成就突出,但因受种种条件限制,农田水利建设较为滞后,水利工程效益无法充分发挥。
1、乡镇级泵站、涵闸严重老化失修。我县水利基础设施大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的,过去设计标准就偏低,加之泵站、涵闸运行频繁,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老化相当严重,造成了水利工程效益大幅减退。据调查摸底,全县现有泵站中,绝大多数机组没有更新改造,带病运行状况相当普遍,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部分泵站、涵闸已报废,被迫停止运行。同时,乡镇水利站实行改革后,一些属乡镇级管理的水利工程目前已出现无人管理的现状。
2、全县提排装机不足,排涝标准低。目前我县现有装机排涝标准仅达到5-8年一遇,尚不够十年一遇的标准,要保证全县达到十年一遇的排涝标准,还需增加210立方米/秒电排流量。此外,因缺少提灌站,春旱现象十分严重,平均约每四年遇到一次春旱,早稻田无水插秧,中稻田无水耕整,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3、排灌渠道淤塞现象严重。由于近十年来,全县小型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止步不前,没有新修沟渠,加之原有的沟渠也很少疏浚,河流沿岸群众只顾眼前利益,不惜在河中泡黄红座,在河岸种庄稼、毁坡耕种、违章设障、挖沙取土、乱排乱放现象十分突出,致使水土流失严重,河渠淤塞严重,乡镇骨干渠道河床都抬高了1米左右,农田支渠及斗渠几乎平田面,失去了调蓄能力,稍一干旱,有的就断流,稍一降雨,有的就是暴满,已形成无水引不进,有水排不出的局面,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效益大幅度减退。
4、投入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两工”,目前,全县各乡镇普遍存在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缺乏和劳力缺乏的问题。按分级管理原则,县政府没有能力给乡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予以投资,而各乡镇普遍资金困难无法在小农水建设上投入资金,致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滞后。此外,近年来县内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务工,留下的老弱妇幼群体,使得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明显减少。
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对水利提出新要求
近些年来,我县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效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一)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粮食经济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转变。
近些年来,我县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产,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200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24.7万吨,棉花产量2.45万吨,油料产量10.6万吨,牲猪出栏80.1万头,家禽出笼1613.5万只,水产品产量23.3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33.4%、113%、23.3%、42.3%、151.5%、255%。全县农业总产值97.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3.3亿元,林业产值 0.65亿元,牧业产值19.2亿元,渔业产值33.9亿元,农林牧渔产值之比为44.2:0.6:19.6:34.6,对比2000年,种植业比重下降19.1个百分点,渔业比重上升20.7个百分点。
(二)农业布局结构由小而全向板块经济、规模经济转变。
近些年来,我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种植业建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业建片带,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布局向板块经济、规模经济转变。全县已建成优质稻板块150万亩、优质棉板块30万亩、优质油菜板块100万亩。建成畜牧小区79个,其中养猪小区34个、养鸡小区24个、养鸭小区 14个、其他小区7个,规模养猪、养禽比重分别达到66.8%、70%。建成水产板块面积100万亩,形成 “一带三廊四大板块”即沿螺山干渠30公里名特水产养殖带,汴周线15公里水产长廊,朱桐线15公里水产长廊,杨林山灌渠线15公里水产长廊,以桥市、棋盘为重点40万亩河蟹(虾蟹混养)板块,以程集为重点50万口黄鳝网箱养殖板块,以汴河、福田为重点40万亩小龙虾稻田野生寄养板块,以黄歇、毛市、周城垸为重点20万亩精养高产板块。
(三)农业增长方式由主要要依靠规模扩张向集约经营转变。
近些年来,通过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种养效益。比如种植业,我县重点推广了优质品种、水稻直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2009年,全县粮食单产501.5公斤、棉花单产84.6公斤、油料单产100.3公斤,分别比2000年增长10.4%、57.5%、9.6%。畜牧、水产养殖效益也有明显提高。
(四)农业经营方式由工农分割向产业化、一体化转变。
近些年来,我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切实加大农业产业化工作力度,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较快发展。2009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260个,其中各级认定的重点龙头企业39家,包括国家级1家、省级10家、市级13家、县级15家;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6家。形成了以福娃、华田、恒泰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以银丰、玉沙为龙头的棉花加工、以家意为龙头的油脂加工、以东森为龙头的林木加工、以大枫为龙头的芦苇造纸、以温氏、天牧为龙头的畜禽养殖、以离湖、荆江为龙头的禽蛋加工、以越盛、天和为龙头的水产加工等8条产业链条。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0家,总产值62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0家,比上年增加3家。福娃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33亿元, 70%来自精深加工。
(五)农业发展目标由主要追求产量向产量质量并重、特别注重质量转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为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在抓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抓产量增长,更加注重抓产品质量安全。我们在种养业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我县是全省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示范县,今年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达到40万亩;畜牧业重点推广“150”养猪、“452”养鸡、“325”养鸭等标准化养殖模式;水产业重点推广健康标准化养殖模式。同时,农产品“三品”生产也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县拥有有机食品3个、绿色食品39个、无公害产品50个,拥有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业生产是“露天工厂”,受自然灾害影响大,水利是主要抗灾措施,因此农业对水利的依赖性很强。随着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对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既要解决大排大灌,又要解决田间工程。由于过去主要侧重解决大排大灌问题,因而现在大排大灌问题相对解决得好一点,影响农业生产潜力进一步挖掘的主要矛盾是田间工程。近些年的高产农田建设,包括国土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标准粮田建设等,都对农作物单产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效果明显。我县目前还有近200万亩农田需要开展高产农田建设。
2、既要满足农田用水,又要满足渔业用水。过去我们搞水利建设,主要考虑的是农作物的旱涝,所有水利设施都是为了解决农田排灌问题。现在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我县水产养殖面积扩大到100万亩,成为一大支柱产业。水产养殖用水量大于农田,如何解决好水产养殖用水,这就为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3、既要满足量的供应,又要满足水质要求。过去我们在水利建设上主要考虑水的量的调度,对水资源的保护关注不够。现在随着人们重视产品质量安全,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对灌溉用水的水质就有明确要求。特别是水产养殖用水,由于水源水质差而引起水产品死亡的现象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水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建议
为了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结合我县实际,主要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要着眼长远,着眼全局,既要考虑排涝需要,又要考虑抗旱需要;既要考虑种植业需要,又要考虑养殖业需要;既要考虑水量的调度,以又要考虑水质的保护。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还要着眼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从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目标出发,进行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同时既要长远规划,又要有分年度实施规划,做到指导性、操作性、实效性的有机统一。
2、增加对中小型骨干泵站更新改造的投入。鉴于我县中小型泵站年久失修,设备老化,极大制约了我县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实际状况,应加快加大对我县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的投入力度。我县已拟定了对全县1990年前建设的中小型骨干泵站进行全面更新改造的计划,计划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将问题十分突出的中小型骨干泵站改造61处,277台套机组,36555千瓦,预算资金1.2亿元;第二步更新改造中小型泵站95处,计划21735千瓦,预算资金约8500万元。因我县财力困难,难以实现泵站更新改造的计划目标,彻底解决排灌隐患,为此,请求将上述中小型泵站纳入国家泵站更新改造计划之列。
3、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步伐。由于我县灌区体系建设时间久远,损坏淤塞严重,效益无法得到发挥,因此迫切要求尽早完成灌区改造。目前,我县四大灌区中何王庙、西门渊、隔北三大灌区已先后被国家立项纳入了大型灌区逐年改造计划之列,但上级是按分年度投入的,且每年的投资额度有限,导致完成整个灌区工程建设任务的时间过长,灌区建设步伐缓慢,不能适应当前的农业发展需要,因此,请求缩短灌区建设投资年限,加大年度的投入额度。
4、加快渠道疏挖整治步伐。我县农田渠网的现状基本是淤积平田,降雨100多毫米就出现涝灾,连续日出8-10天就干旱,甚至有时出现同一流域上旱下涝的现象。除骨干渠道外,在末级渠系方面,我县农业灌溉末级渠系主要是斗、农二级渠系,目前灌区末级渠系不配套,计量设施缺乏,从而大大降低了灌溉效益,对渠道进行疏挖整治已势在必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加大骨干渠道的疏挖整治力度。据统计,全县共有支渠769条,长3397公里,斗农渠2231条,长7178公里,能正常使用的支渠709条,长2447公里,斗农渠1770条,长5629公里。需改造、疏挖支渠60条,长950公里,斗农渠461条,长1549公里。估算需投资7497万元,请求上级加大对渠道整治的投入力度。
5、大力推进以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核心内容的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体制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有关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深化水管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大力推进以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核心内容的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体制改革,明晰水管单位与灌区用水户的责、权、利关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利于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6、抓好“一事一议”,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不断深入,“两工”政策的逐步取消,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着投资和投劳的双重矛盾,现已成为困扰水利建设的一大难题。因此,现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民主参与积极性。 “一事一议” 作为一个良好组织形式,使农村水利建设从动员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然而,因多方原因,“一事一议”在我县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有习惯思维阻碍的原因,有求稳怕乱不敢的原因,也有实力不足放弃的原因,因此,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民主意识,不断适应群众的民主意识、开放意识和参与意识,少用强制、指令和摊派的办法,多用协商、示范、服务的办法。要注意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入手,让农民从看得见的实惠中开始行动,自觉自愿地投身新农村建设。
7、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投入体系。增加投入,是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是落实好国家粮食安全计划的关键。要进一步探索国家办水利与社会办水利相结合的路子,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探索建立“政府补助、参股经营、以钱养事、以奖代补、财政贴息、担保融资”等机制和方式,扩大投入资金来源,不断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乡村农户投入为主体、其它投入为补充”的新型水利建设投入体制。在积极争取国家对我县水利建设的支持的同时,要加大社会办水利的引资力度,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组织动员农民群众,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对自己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投资。
8、服务水产养殖业,抓好水的循环调度。每年在长江高水位时,引灌2-3次长江水,从程集、上车等地引灌长江水,从螺山、杨林山排出污水,将境内大小河流水“洗肠换血”,使水流动起来,水质逐步达到三级或三级以上标准,造福渔民。
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情况
2009年度我县国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重点建设项目位于我县白螺镇大沧垸,涉及王李、毛桥、贺刘、瞿李、五里庙、引港等6个自然村,农业人口11300人。项目区东依沙洪公路,西至赤杨河,南临长江干堤,北抵飞跃河,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相连。工程项目总投资166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8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2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5万元,农民投工投劳652万元。为了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标准建设,我们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积极整合了我县农业综合开发三年国家投资3570万元,同时,还带动了县农业局1000亩吨粮田基地项目与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程同步实施。项目于2009年10月初开工,2010年4月完工,完善了项目区硬化斗、农,泵站、涵闸、沟渠等田间排灌体系,共计完成硬化斗渠18条长19720米、农渠48条长53821米(含财政局代建代办部分);疏挖斗沟27条长28425米、农沟93条长66470米;重建和改造泵站22座;埋设涵管112处等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总投资1667万元,形成了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强大合力。
项目严格按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监理制及政府质量监督等管理制度进行工程实施和工程资金管理。
1、项目法人责任制。2009年9月,监利县人民政府以监政函[2009]40号文件,成立了白螺大沧垸小型农田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指挥部,分管县长为指挥长,财政局、水利局、白螺镇等相关部门领导为副指挥长,明确了县水利局为业主单位。
2、招标投标制。项目严格按照国家《招标投标法》和省、市招投标方面的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了招标投标工作,由县纪委审定招标方式,进入荆州市众诚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招投标中心进行招投标,本项目共分7个标段,分别由监利海河水利水电有限公司、湖北祥禹水利水电有限公司和湖北汉江水利水电责任有限公司中标,整个过程在县纪委监督下实施,做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选择施工企业。
3、建设监理制。项目委托荆楚水利水电工程监理中心进行监理,其资质为甲级监理单位,监理人员资质符合规定并持证上岗,严格执行监理制度,每天派2名现场监理人员长驻工地进行现场监督,做到监理规划及实施细则完善,监理日志完整。
4、合同管理制。项目严格按有关法律规定,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示范文本,与相关单位分别签订了设计、监理和施工合同。在项目实施阶段,严格按合同要求控制本项目的设计工作进度、监理工作进度和施工工作进度,并按合同约定及时支付合同价款。
5、质量监督。项目法人在荆州市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申报办理了质量监督手续,工程各参建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施工前,设计单位及时提供了工程施工图并进行技术交底。施工中,施工单位认真开展单元工程质量自检工作,监理单位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查等方法对分部分项工程及隐蔽工程进行质量检测及质量评定工作。另外,加强领导监督、邀请社会舆论、地方群众监督。工程的实施做到先设计、再招标、后施工,杜绝“三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做到“施工员、安全员、材料员、质检员、预算员”等五员到位,通过项目法人、工程监理、施工企业相互监督配合,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在资金上做到专款专用。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切实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实行阳光操作。我们将项目区整个实施的规模,技术要求,工程数量,以及项目的实施管理制度,项目的招投标的执行情况,分别贴榜公布,让项目区群众做到心中有底有数,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二是防范资金风险。我们对工程项目实行风险制度,即施工单位完成50%后,拨付工程款的30%,完成80%拨付工程款50%,工程完成100%,拨付工程款的90%,待单位工程验收合格后拨付工程款的95%,余下5%作为风险金,待项目验收后支付。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的办法进行管理,资金拨付由施工单位依据工程进度提前申请,经工程监理单位审定通过后报水利负责项目工程的负责人审批,由财政集中支付。三是控制施工质量。我们在单项工程开工前,首先审查施工单位的开工准备情况,现场认证后方可开工,对原材料和半成品,我们对购卖前拟定的厂家进行审查,产品符合技术要求后,方可同意购进,进场材料见证送检试验合格后,方同意用于施工。
存在的问题。一是建设资金标准低。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家每亩投资1350元,而小型农田水利每亩投资仅446元,因此,不利于小农水项目的高标准建设,必须提高投资额度。二是由于我县属平原水网湖区,中小型渠道众多,而这些渠道在国家大型灌区工程项目中并没有被纳入其中,因此,要充分考虑对中小型渠道进行疏挖整治,以利末级渠系进水畅通,效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三是投入不足。我县大部份沟渠都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现已普遍严重淤塞,失去排灌功能,亟待予以全面彻底地整治。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我县小农水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四是要广泛地硬化田间道路。因为,目前农村田间生产均采用机械化,对道路的要求较高,田间道路的建设标准与其不相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耕种效率,应在施工设计中增加田间道路硬化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