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首页 > 经验交流 > 省际交流 > 正文
四川: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扬起一面旗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0/8/11    

前 言

四川,一块得天独厚的宝地:1400余条河流纵横交错,滋润着大地。

四川,一块常受干旱洪涝侵扰的土地:水资源严重的分布不均,全省60%的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前些年,川东北大旱,一个旱山村为了抽水栽秧,几百人动用了8台柴油机,想从山下的水库救急,搞起了7级提灌,人力、物力、财力耗尽,“抽上来的水像根线,浇到田里像和面”,秧苗,还是未栽上……

水利设施滞后,骨干工程性水源不足,四川农业受到严重制约;另一方面,已成水源工程中由于渠系不配套,每年还有20亿立方米水用不出去。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小型塘库渠堰严重失修,“最后一公里”“卡脖子”,水,无法到达农田,“库里水汪汪,田里闹水荒”的怪事一再出现。

在省委、省政府“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水利发展战略指引下,四川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机:去年,国家财政部、水利部在全国启动40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经积极争取,中央下达我省重点县名额20个。

善抓机遇的四川敢于创新,以崭新的机制和大胆的创造使小农水建设在四川的落地变得令人振奋:竞争立项调动起各地大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热情;产权归民破解了建设、管护的难题“瓶颈”;以水兴业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增收实惠。

到今年6月底,全省20个重点县已完成总投资16.03亿元,其中农民群众筹资3641.67万元,投劳折资9165.3万元。共完成了新建渠道2467公里,整治渠道3748公里、山坪塘5229座、石河堰249处,新建蓄水池9268口,整治蓄水池403口,改造提水泵站489座,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8710亩。

工程实现新增节水能力8708.21万立方米,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80.1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2.86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亿多公斤。

破烂不堪的堤埂变成整齐坚固的大坝,渗漏严重的渠道被 “三面光”的新渠代替,干渴的田地被清水滋润。看到这一切,国家水利部相关人士感言:四川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扬起了水利事业的一面旗。

1 一项大胆改革:竞争立项,分钱变成争钱,“要我干”成为“我要干”

2009年7月中旬,四川农村水利网挂出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竞争立项申报指南。

不要看这一小小指南,这是我省水利建设史上一重大变革:申请要求水利建设项目,不再是简单地向上争取,而是通过竞争比选,“变分钱为争钱,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改革:为打通“最后一公里”

“小农水建设重点县资格取得实行竞争立项,是实现‘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战略目标的需要。”省水利厅相关人士如是说。

2008年10月,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了“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战略目标:到2012年,要实现新增灌面1069万亩。这1069万亩新增灌面从何而来?“最大的一个来源,就是现有水利工程的挖潜。”

据了解,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4%,已成工程设计灌面中还有约20%未配套。“很多地方就是由于‘最后1公里’未通而长期用不上水,成为‘卡脖子’工程。”根据省水利厅的规划安排,对8188个已成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就可新增灌溉面积822万亩。

去年,国家财政部、水利部在全国启动40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经积极争取,中央下达我省重点县名额20个,资金控制指标1.6亿元。

“这是一个打通‘最后1公里’,实现‘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目标的契机。我们决定将中央财政扶持资金与我省实际结合起来,将省级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用于水利部分的3亿元与中央财政资金打捆使用,用4.6亿元集中打造25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其中中央重点县20个,省级项目县5个。”省水利厅人士介绍。

25个中央、省级重点县如何产生?省财政厅、省水利厅决定改革投入机制,采取竞争立项的办法,制定了报名资格的6项必备条件和4项优先条件,选择农业增产增效潜力大、示范作用显著、前期工作充分、建设规划完备、资金整合能力强、县级投入力度大、群众积极性高、技术与管理水平优的2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5个省级项目县。此方案报到省政府后,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同意并着手实施。

全省许多县(市、区)踊跃报名,申报县(市、区)达107个。省财政厅、省水利厅根据规定的条件筛选出48个。

竞争:争出积极性和效益

2009年7月29日,简阳市龙泉湖一个小岛上的省水电职工疗休中心,2009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竞争立项专家审查会在这里举行。

“共有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财政评审中心、省农水局、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和四川大学的13位专家组成评审小组。为保证公正,这些专家都是临时通知并即刻到场的。”省水利厅人士介绍。

48个竞争县(市、区)有31个是由县委或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带队参加,其余均为分管县领导带队,可见各地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视。“每个县有10分钟的陈述时间,然后由专家组打分。”

2009年7月30日,通江县县委书记范申华一早从北京赶赴龙泉湖,下午4点多,他率队准时到场。对范申华和通江县水利局的同志来说,虽然这是第一次“赶考”,但他们却是成竹在胸:2009年春节前后,县上就安排水利部门制订全县农田水利建设综合规划,并于3月初在全省第一个将全县农田水利综合规划上报国家和省上相关部门。对这次申报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县上也是及早准备,精心组织,并在规划项目区的乡镇村社召开群众代表大会,通过“一事一议”对项目“举手表决”。范申华在陈述中承诺:“3年时间,每年县级财政投入600万元作为引导,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投工不少于10个,人均集资不低于10元,带动民间资金500万元,基本完成全县主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配套改造,将有效灌面比重提高1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

南部县委书记何修礼在评审会上陈述了南部县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优势:已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项基金,计划每年配套400万元以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通过“一事一议”发动群众投劳折资8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吸引民间资金2200万元,有效解决建设示范片资金不足问题……

“20个中央财政重点县和5个省级项目县严格按照专家的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产生。我们最后公布的结果,也就是得分高低的排序。”省水利厅人士说。

据这位人士估计,此次小农水重点县竞争立项,其4.6亿元资金将拉动并实现总投入14亿元左右,预计可新增灌面67万亩,改善灌面66万亩,为“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打下基础。

2009年8月上旬,我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竞争立项已有结果,南部县、通江县、平昌县等20个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南江县等5个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从107个县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 一次锐意创新:连心机制,恒产催生恒心,小农水成为“大家业”,有恒产者有恒心。

在小农水建设中,如何把农民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事关这项工作的成败。各重点县继续将竞争立项机制延伸到项目村、项目区,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以崭新机制,唤起了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他们以极大的热忱,把小农水当成了家业办。

“加塞”进来的山坪塘

大英县河边镇上坝子村2社的群众终于盼来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今年3月中旬,他们那口“年过半百”的山坪塘终于要整治了。

说起水,不仅2社,就是上坝子全村,都是一个愁字。“我们属于新花水库灌区,但属于尾水灌区,加之渠道老旧,春灌时放一个月都放不下来。放水栽秧时全体干部社员上渠守水。那个苦,就像大英县地下的盐卤水。”上坝子村村主任蒋世亮如是说。    上坝子村群众终于迎来了新机遇。去年,大英县竞争来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县上确定把这批项目集中安排到河边、蓬莱、卓筒井3个镇的20个村,上坝子村的渠道列入了整治范围。为加大投入力度,除项目资金外,县上还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保、集雨节灌等多种农业资金到项目区,共整合资金4600万元。

考虑到小型农田水利项目与民生和生产息息相关,为提高工程质量,该县决定所有工程统一由专业施工队负责,由县上统一招标。除中央、省上及市县配套的项目资金外,需要受益群众集资投劳部分,全部折合资金,集中使用,渠道项目受益村人均集资30元,山坪塘按受益社人均集资60元,蓄水池按受益户每户集资2000元。

这下子群众可来劲了,纷纷摩拳擦掌,要求自己社的水利设施列入改造项目。很快,上坝子村收齐了全村的集资款。可村上上交的集资款总款多出7000元,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2社的那口山坪塘建于1952年,除了2007年淘过一次,几十年就没动过土。“塘漏,根本蓄不上水”,这次因为资金有限,没有列入整治范围。2社的群众急了,主动集了7000元拜托村干部要上交:“一定要把那口塘整治了”。

看见群众的诚意,县水务局调整了规划,将2社的山坪塘纳入了项目。“感谢政府,这事为群众办得太好了,我们子子孙孙都不会忘记,”蒋世亮说出了群众的心意。

“当成家业留子孙”

今年6月24日上午,太阳在雾状的云里时隐时现,天气十分闷热。通江县大兴乡贾家梁村的一块旱地里,社员张永卓在翻挖着土地。

“这块地翻来种蔬菜,另外4亩种水稻。”张永卓说。在63岁的张永卓记忆里,今年是第一次顺利地实现了水稻满栽满插,“能够全部栽上秧,全靠才搞的小农水”。放眼望去,整治一新的山坪塘星星点点,新建的石渠纵横交错,一口口蓄水池池水满沿。

贾家梁村坐落在海拔800多米的山梁上,是通江县有名的旱山村。以前村里虽有一些山坪塘等小水利设施,因破烂不堪蓄不上水和渠道不通,年年大春栽插困难。张永卓说,有一年天干,栽秧时节田里还是干焦焦的。乡上村里调来了七八台柴油机,从几百米的山下水库往上提,搞了个七级提灌。“几十个干部,几百号群众忙得不开交,抽上来的水像根线,水流到田里像和面,最后还是没栽上秧,只好改种红苕。”

贾家梁村改变面貌的机会终于来了。去年8月,通江县在全省举行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竞争立项中胜出,取得了中央和省上每年1000多万元的财政支持。贾家梁村也通过竞争取得了项目实施资格。

“这次项目实施与往常不一样,是‘先改后建’、‘先建后补’”村支部书记贾茂生说。原来,为调动群众兴水积极性,使小农水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的作用充分发挥,县上采取了把项目区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全部改制落实到农户,“‘先改后建’就是改制,这口塘这口堰哪几户受益,就落实到哪几户人,由他们负责建设管护,除了主渠道归村上管外,小渠道都分段划给了农户,然后明晰产权并颁证。‘先建后补’就是工程建好验收合格后才发放上级的补助资金。”贾茂生介绍。

在小农水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县上乡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形成了“项目民报、方案民定、工程民建、建设民管、资金民审”新机制,一切由老百姓作主,县水务部门则负责规划、协调和技术质量把关。通江对小农水建设项目一律实行先建后补、县级报账。

贾家梁村的小农水项目从去年11月实施,到今年3月底结束,共整治山坪塘11口,新建和整治渠道13.5公里,新建和改建微水池50口,维修提灌站1座。在389万元的工程总投资中,并不富裕的贾家梁村群众集资和投劳折资达150万元。

这次建设中,张永卓家共集资300元,投劳105个。张永卓认为非常值得。“我都60多岁了,苦惯了。现在修小农水,还要发产权证书,就当成家业留给子孙吧”。

在新机制的调动下,通江29个小农水项目村群众自筹1270万元,加上中央、省上的项目资金和县配套资金,共投入3620万元,新建节水灌溉工程1421亩、微水池357口、渠道68.65公里,维修整治山坪塘157口、微水池68口、渠道28公里。

3 一种积极实践:整体打造,水利兴百业旺,小农水成了“致富水”,修水为兴业。

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建设,整体推进。是四川推进小农水建设的一大亮点。不仅如此,各地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过程中,与发展特色产业结合起来,与群众增收致富结合起来,使小农水成了“致富水”。

旱山村成了蔬菜村

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在广州打工多年的周迎春回家种蔬菜了。

6月24日下午,当我们见到他时,他正在地头摘海椒。他告诉我们,海椒价格较好,2元多1公斤,就卖给村里刚落户不久的蔬菜种植大户欧阳生,由他销往巴中、达州等地的超市。

周迎春还说,他不准备再外出打工了,就在家里种蔬菜,“一亩海椒一季就能卖好几千元,比在外打工强。”“那以前为啥不在家种菜呢?”“以前水都没有,年年天旱,种啥菜哟!”欧阳生回答。

双城村是平昌县有名的旱山村,稍微一旱就颗粒无收。缺水,成为这里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许多群众只好外出打工。为改变这里的贫困面貌,村里想办法联系平昌县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户欧阳生,请他到该村来发展带动,由于蔬菜对水的需求大,经几次考察后,由于条件不具备,欧阳生只好婉拒。

去年下半年,平昌县在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竞争立项中脱颖而出,争取到项目实施资格。接着,该县又在全县进行竞争立项,确定小农水建设“花落谁家”。听到这一消息,村支部书记冉风云在进行一番精心准备后,带着全村群众主动凑起的14万元集资储蓄卡,到县上参加竞争。几轮角逐,双城村终于争取到了项目。

双城村的小农水建设实行先改制后整治,将明晰产权作为项目比选和实施的前置条件。全村按受益户组建了6个用水协会,由用水协会决定工程建设、质量监督、资金管理及建设后的管护。

在国家补助资金的引导下,全村群众集资投劳50万元,经一个冬春的建设,到今年3月底,双城村共整治8口塘堰、1座小水库,新建渠道4.7公里,维修渠道5.3公里,新建蓄水池8口,全村蓄水能力达到40多万立方米。双城村大干水利,使欧阳生看到了群众发展产业的决心,他决定到双城村来发展。欧阳生在该村流转土地300亩,投入500万元,在双城村建起了蔬菜大棚和种苗基地。同时,欧阳生还对村里群众发放蔬菜良种苗,进行技术指导,收购群众生产的蔬菜。

种植大户的带动作用立竿见影。今年,双城村群众成片种植蔬菜180亩,许多在外打工的群众纷纷回家务农。“到明年,我们村将全部种菜,成为新的蔬菜生产基地,”周风云说。

另一个小农水项目村双鹿乡玉鹿村经小农水建设后,改善了生产条件,吸引了两家养殖业主,带动发展土鸡、生猪养殖大户23户。

据平昌县水务部门人士介绍,自去年小农水项目实施以来,全县共完成各类小农水工程1737处,新增供水能力437万立方米,新增和恢复灌面2.17万亩,改善灌面5.55万亩。县上制定了全县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和小农水实施规划,着力构建“库为命脉水源,塘为骨干水源,池田为补充水源”的水利体系,彻底打通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将坚持项目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与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使群众尽快从小农水建设中受益。

繁荣村因水更繁荣

南部县大王镇繁荣村,一口口山坪塘整治一新。

放眼望去,塘的下面就是一块块刚建成的葡萄园,园里葡萄支架林立。“村里搞结构调整,去年下半年建起了400亩葡萄园,同时还种植了450亩枇杷和300亩杂柑。”村干部毛文建介绍说。

以前,村里的好几口塘和屯水田都破烂不堪,根本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正当村里干部群众为水发愁时,他们等来好消息,南部县在竞争中争得了全省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资格,得到中央和省上的资金支持。县上根据集中投入、重点支持的原则,该县将这批建设项目确定在大王、定水、三官3个镇的20个村实施,繁荣村通过竞争,在全县58个村中脱颖而出,争得了机会,争得了建设项目。

繁荣村是一个呈葫芦型的小盆地,中间低、四周高。为配合该村产业发展,水务局技术人员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在该村安排了3口山坪塘、29口蓄水池和8.5公里农渠建设,全村1000亩土地可以保证灌溉。考虑到汛期易涝的现象,还规划建设了2公里多的排灌沟。

据村里干部介绍,这批工程从去年11月份动工,今年4月份完工。“从今年开始,我村的水利条件变化那是翻天覆地。3年后村里的果树投了产,全村人均年纯收入可以增加2300元以上。”

据了解,该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实施以来,项目区已投入资金1430多万元,整治山坪塘21口,新建蓄水池62口,新建渠道23公里。同时,该县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为契机,结合“蚕桑、速生林、中药材、水果”四大长效支柱产业规划布局,整合支农涉水项目资金向产业乡镇、产业村社倾斜。今年以来,在四大长效产业方面投入农水资金2.89亿元,维修整治病险水库8座,修复水毁工程260处,新增提水设备110台,整理土地4.97万亩。

摘自:四川农村水利网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