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首页 > 经验交流 > 市县交流 > 正文
湖北长阳县:“小农水”实施大整合 “大山区”创造新模式
  中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副书记     卢斌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0/10/9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2009年以来,湖北长阳紧紧抓住“全国第一批小农水建设重点县之一”和“全省首批17个县市中唯一的山区县”的历史性机遇,坚持把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业增收的重要举措,大力整合资金项目,探索实行“统筹在县、业主在乡、补助到村、管护到户”的建管模式,收到明显成效,被国家财政部检查组称赞为“三个没想到”,即规划设计这么细,没想到;信息公示公开这么到位,没想到;各部门项目资金整合得这么好,没想到!目前,总投资达1667万元的一期工程已经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二期工程正在按照“设计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目标紧锣密鼓的谋划。

一、实施“全流程管控”,统筹建管源头

坚持把“小农水”工程作为一项强基础、惠民众、管长远的民生工程来抓,立足现在,着眼长远,逐步形成了“依托规划、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共建”的良性发展机制。

一是建前规范做到“五个一”。规划是龙头。按照 “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的要求,在建前谋划上做到“五个一”,即:一次会审会议、一份政府纪要、一份综合规划、一支工作专班、一套小农水建设管理机制。科学制定下发《农村小型水利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和项目建设管理流程图,规范有序地推进项目建设,促进建设管理流程化、科学化、长效化。

二是建中严格把好“五道关”。建好是关键。为确保工程起好步、开好局,重点把握“五道关口”。一是严把方案优化关。项目批复后,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按照上级规定的优化变更幅度,及时对施工方案及图纸进行再优化。二是严把招投标关。按照政府专题纪要,由县行政服务中心规范组织招投标工作。三是严把施工进场关。严格审查施工单位“五大员”及相关资质,按相关规定下达“进场令”和“开工令”。四是严把资金审批关。县委、政府确定了“八审八签”制度,即:施工单位按照施工进度提出资金支付申请,由二次监理签字认可、村委会盖章、专业监理签证、乡镇项目负责人审查,小型农田水利办公室、水利水电局、财政局审核,县政府审批。五是严把现场监理关。在专业监理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二次监理员”制度,真正实现了“谁受益、谁做主、谁监管”。

三是建后强化管护“三落实”。三分建七分管,管好是根本。通过将工程建后管理纳入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强化管护“三落实”。一是按照“谁受益、谁监管”的原则,落实管护主体,成立用水户协会,让农民参与工程建设,提前进入运行管理角色。二是采取“资产托管”的方式,落实资产产权。三是以“签订责任书”形式,建管同步,落实管护责任。目前,工程所在的8个行政村都成立了用水户协会,全部签订了资产产权和管护责任书。

二、实施“全要素整合”,统筹建管核心

以县级农田水利综合规划为依托,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模式,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发挥乘数效应。

一是整合项目资金,做到“四统筹”。采取“政府主导统筹,项目区域统筹,部门责任统筹,建设内容统筹”的“四统筹”模式,借鉴村级公路硬化工程的成功经验,实施“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拉动社会综合投入,减少行政成本,有效分离“裁判员”与“运动员”的角色定位,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县委、县政府建立了“小农水”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由发改、财政、水利、国土、水保、农业等部门参加的项目资金整合“碰头会”,不断加大项目资金统筹力度。在一期工程中,已经累计整合项目资金3330万元。其中,水土保持项目2330万元,国土整治、新农村建设等项目1000万元。计划二期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整合资金4210万元,三期可整合资金2053万元,三年可实现“整合农田水利建设项目13个,整合资金近1亿元”的目标。

二是整合人员队伍,做到“三联动”。成立县建设管理办公室,作为项目建设的一级法人,项目所在乡镇人民政府为项目建设的二级法人。同时组建强力工作专班,到村召开村组干部、受益户代表会,“算对比帐、讲发展经”,宣讲小农水政策,引导农民变“要我修”为“我要修”。通过县、乡镇、村“三联动”,使项目工程建设知晓率和参与率都达到了100﹪。

三是整合土地资源,做到“三级定”。在涉及土地、水利、交通设施整合上,大力实行“村级议定,乡镇审定,县级确定”的工作模式。通过“一事一议”,既确定了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数量,又宣传了小农水政策。同时,对涉及到占地的农户进行广泛动员,凝心聚力,达到群众自愿“青苗不要损失费,占地不要补偿”的效果。

三、实施“全过程创新”,统筹建管绩效

针对我县是典型的大山区、大库区、大农村,工程地点相对“远、偏、难”的实际,以创新提效为突破口,着力建立“少花钱、多办事、出高效”的工作机制。

一是创新项目招标方式,推行“两抽签一评标”工作法。大力实行 “两抽签一评标”工作法,主动防范串标、围标或恶意竞标等行为,在控制工程投资、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等方面的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招标文件发出以后,统筹进行“两次抽签”。第一次抽签确定竞标资格单位。全县共划分5个标段,并规定每个标段最低不少于3家、最高不多于7家的要求,抽取15—35家投标单位入围,解决投标单位过多的问题。第二次抽签确定标段投标单位。在15—35家中,抽取7家确定为每个标段的投标单位,确保每个标段有合适的7家单位投标。第三是规范评标。两次抽签结束后,再按照相关程序对7家投标单位进行“阳光”评标,确保竞争公平有序。

二是创新质量监管方式,推行“二次监理”制度。为充分保障小农水重点县工程直接受益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坚持在小农水工程项目的直接受益范围内,选择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和离退休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为工程监察员,协助工程质量监督单位对工程实施“二次监理”。在全县小农水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动员会上,为8个项目村的“二次监理”颁发了聘书。同时在小农水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资金划拨程序必须先由“二次监理”签字,从制度上保障了二次监理的权利和地位,解决了“监理不受益、受益不监理”,监理与受益“两张皮”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水利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为工程质量筑起了“双保险”。

三是创新工程管理长效机制,推行“资产托管”模式。长期以来,水利工程“重建轻管”、“失修失管”的难题一直未能有效破解,特别是受益户较多、经济效益较差的灌溉排水工程的管护责任难以落实。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县采取“资产托管”的办法,以小农水工程用水协会为主体,在小农水工程建成分类确权后,由县小农水建设管理办公室(一级法人)和乡镇人民政府(二级法人)颁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证》,用水协会享有工程设施使用权、土地使用权、运行管理权,有效建立了工程管理长效机制。目前,全县项目区所在的8个村均成立了“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协会”。

四、实施“全方位创建”,统筹建管根本

以“小农水”工程建设为着力点,统筹新农村建设,力争建好一处工程,受益一片地区,治理一方水土,营造一道风景,致富一方百姓。

一是创建高效节水灌溉区。一期工程建成后,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0.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86万亩,排涝面积0.43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0.4万公斤,新增经济作物产值164万元。项目区人平增收108.58元,受益区农户人平纯收入可增加59.72元。整个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将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

二是创建特色专业村。小农水撬动农村产业的大发展,催生了一批特色专业村。我县龙舟坪镇两河口村通过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后,过去亩平收入仅1000元的低产田一跃成为收入过10000元的高产田,成为蔬菜专业村和我县菜篮子工程的排头兵。龙舟坪镇郑家榜村已经由过去无主导产业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木本油料专业村。

三是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试点。在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统筹对水、土、田、林、路等进行综合治理,渠成网、沟涵通、水满塘,形成了较好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探索了新路。目前,我县项目区沿头溪流域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试点。

四是创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小农水建设不但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避免了农忙用水季节争水纠纷,而且通过民主管理、民主议事、工程自主管护,使农民群众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尤其是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使广大农民得到了政策实惠,极大的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我县龙舟坪镇两河口村过去长期没有固定灌排工程,常年因灌溉排涝问题纠纷不断,在 2009年实施小农水项目建设后,不但迅即化解了群众矛盾,而且群众齐赞村干部为民办了一件大实事,架起了村干部和农民之间理解的桥梁。

摘自:湖北农村水利网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