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当前网站将于今年底关闭,点击跳转至新版网站,http://gpzx.mwr.cn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无锡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实践与思考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0/10/27    

之一:什么是农村水利现代化?

农村水利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无锡地处苏南经济社会发达地区,有条件在农村水利现代化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事实也是如此。多年来,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一代代水利工作者,为了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和探索。本文试图以回顾和展望的形式,对我市农村水利现代化的过去和未来作一番浅显的追溯和描述。

说到农村水利现代化,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农村水利现代化,以及它的核心和目标是什么。

“现代”是个相对的历史概念,是和“传统”比较而言。农村水利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的观点、理念指导农村水利,用现代的材料、设备装备农村水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改造农村水利,用现代的方法经营管理农村水利,使农业、农村具有更强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农村水利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化,目标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保障。

之二:农村水利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

现代化是一个国际性的概念。目前,国际、国内对现代化这个问题都还没有一个具体统一的标准,基本是各说各的。农村水利现代化也不例外。解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东、中、西各地区都在为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而奋斗。但由于受天时、地利的影响,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只能在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方面做文章。这些地区现阶段的目标任务是实现水利化而不是盲目追求现代化。因此,探讨和制定农村水利现代化的标准,主要是针对东部地区,并且这么多年来,还没有一个得到大家公认的标准尺度,还是一个正在研究探讨的课题。

我市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依据的标准是省水利厅1999年与有关大专院校合作,在原农田水利八条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苏南经济实力和农田水利工程现状,研究制定的“苏南现代化农村水利建设八条标准”,包括8条主标准、28条子标准。8条主标准是:1、设计标准(灌溉保证率95%,日雨200mm,雨后一天排出);2、灌排工程(闸、站、桥、涵等配套率100%,3m以上扬程泵站装置效率高于54%,3m以下高于50%);3、田间工程(土地平整、格田成方、田埂达标);4、管理服务(平原圩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大于0.8,有健全、高效的各类专业服务队伍);5、节水灌溉(管道灌溉、渠道衬砌、喷滴灌的面积占80%以上);6、机械施工(土地平整、塘库施工、河道清淤等施工机械化率100%);7、水利环境(灌溉水高于等于IV类,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5%以上);8、乡镇供水(自来水普及率100%)。

我市近10年来围绕实现这8条标准,做了大量工作。但客观地讲无论哪一条标准,都没有能完全达标。这一点我想大家都有目共睹。因此,我市农村水利现代化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奋斗的路还很长。

之三:对农村水利现代化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此话主要强调理论对行动的重要作用。建设和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首先是思想上要有所认识,如果连基本的认识都没有,则难以见诸行动,付诸实践。作为水利部门的认识,主要体现在领导的讲话、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等方面。最近,我们认真查阅了我局历年的工作总结,寻找有关水利现代化的字句,从中探寻我市水利部门对农村水利现代化认识和重视程度的轨迹。

1991年农机水利局工作总结中写道:水利方面围绕“防洪保安全,改造低产田,建设吨粮田,开发新资源”的指导思想。全文没有一处提到水利现代化。

1996年水利局工作总结。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水利现代化,但在文章中有一处写到,即“全市普遍推广现代化农田水利示范方适用技术,建成一批标准农田”。

2001年水利局工作总结。开头第一段就2次提到水利现代化。“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促进全市水利现代化再上新水平”。全文共有9处写到水利现代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讲2002年工作思路是,提出要“以推进水利现代化总揽全局”,并且把“积极推进水利现代化”作为全年7项重点工作之一,单独列出一段进行了阐述。总结结尾的一句话是号召全系统干部职工“为水利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2009年3月市政府办公室转发了我局制定的《关于无锡市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全省争领先,全国创一流,打造全国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作为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这在我市尚属第一次。这一目标的确定,将对今后全市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我市水利部门对农村水利现代化的认识,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和提高的特点。认识的不断提升,为我市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工作前提。

之四:灌溉渠道材料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农业离不开灌溉,灌溉离不开渠道。根据灌区大小,渠道可分为若干级,如干、支、斗、农、毛渠。大型灌区还可增加总干渠,干渠下面还有支干渠。小型灌区一般只有支、斗、农渠三级或斗、农渠两级。农渠向上都是永久性的建筑,因此也叫固定渠道。农渠以下还有毛渠、输水沟、灌水沟等组成的田间渠系。田间渠系是临时性的,随农作物茬口的需要临时修筑,大都是土质的,因此又叫临时渠道。这里我们主要对固定渠道材料现代化的演变过程进行一些回顾与分析。

土渠是千百年来农田灌溉渠道的主要型式,是人们因地制宜人工开挖形成的灌溉水道。土渠有三大缺点,一是渗漏严重。二是坍塌严重,需要经常维修加固。三是占地面积多。

我市从60年代后期开始防渗渠道建设探索。1965年无锡县堰桥公社刘巷大队干部群众,根据古代用“灰土筑沙”建成的地下建筑物,具有坚固耐久和挡水防渗的经验,大胆实践,首创用“三七灰土”(30%石灰,70%生黄泥)夯筑了137米长的马蹄形灰土地下渠道。经过几年试用,符合灌溉输水要求,而后迅速推广。灰土地下渠道的防渗作用大大优于土渠。但灰土地下渠道经过10多年运行使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坍塌比较严重。因此,从1981年起,我市各地又逐步改用预制混凝土圆管建设地下渠道、预制混凝土平板(U型板)衬砌明渠。也有少数地方用砖块衬砌渠道。灰土地下渠道逐渐被淘汰。目前,我市当年修筑的灰土地下渠道,仍在用的仅有10%左右。使用混凝土作为灌溉渠道材料大大提高了渠道的防渗效果。尤其地下暗管渠道,还具有节约土地的突出优点。

灌溉渠道使用材料从纯泥土到“三七灰土”再到混凝土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在农村水利建设中,使用现代材料的演变过程。当然,用混凝土作灌溉渠道的材料,并不是最现代化的。近年来,有的地方已经探索利用既防渗、又具有生态功能的新型材料作灌溉渠道材料。因此,用现代材料装备农村水利将贯穿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全过程。

之五:现代化的设备为农村水利插上金翅膀

农村水利离不开各种设备,其中尤以排灌设备最为重要。民国以前,农田排灌工具主要依靠人力、畜力、风力,人力车、牛车、风车较为多见。唐朝咸享元年(公元670年)发明了水车,到明朝推广使用,人力水车分手摇和脚踏两种,脚踏水车又分4人、5人、6人、7人车。

机械排灌始于清朝末年。1906年大水,无锡芙蓉圩首次租借上海铸造局的抽水机器排水。1908年,无锡县西乡首先使用煤油机拖带水车灌溉,效率大增。机械排灌从煤油机起步,逐步发展为由柴油机、汽油机作为机械排灌动力。

电力排灌在无锡地区最早使用的年代是1927年,无锡县开源乡利用武进戚墅堰电厂的电力,建立的电力戽水站,灌溉农田 600亩。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将电力优先用于农业,电力排灌迅速发展,机械排灌逐步由电力排灌替代。至70年代末,我市基本实现了排灌电气化。

以上情况比较客观地记录和反映了无锡农田排灌设备,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轨迹。当然,农村水利设备现代化,还可以从其他诸多方面加以追溯和描述。如河道的开挖和整治。人类从几千年前起,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80年代,开挖河道靠的是一把大锹、一支扁担、两只箩筐,也有的地方靠一辆手推车。每年冬春农闲季节,农村男女壮劳力纷纷到开沟挖河第一线,俗语为“上河工”,千军万马“上河工”,现场颇为壮观。现如今,这种靠人海战术搞农村水利的场面难得一见了。雄壮的劳动号子声被隆隆的机械声所替代。扁担、箩筐、手推车都退居“二线”,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庞大的挖土机。

再看河道清淤,过去,清淤方式是人工罱河泥,靠的是一条水泥船,一把罱泥叉,现在是机械化施工,泥浆泵、挖泥船普遍使用。

诸如此类一批批现代化的机械、电气设备装备了农村水利,代替了古老的镐、锹、锄头等十八般农具,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建设步伐,我市农村水利插上了越飞越快的金翅膀。

之六:科技创新是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加速器

科学技术加不断创新,为我市农村水利现代化提供了永不停息的加速器。解放以来,我市广大水利工作者,坚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探索,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一个又一个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市、县的奖励和表彰。

——令人瞩目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965年无锡县堰桥公社刘巷大队干部群众首创灰土地下渠道,县水利部门及时总结推广,至1969年很快在无锡县和苏南广大农村推广应用。1978年灰土地下渠道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6年,无锡县干部群众掀起农田地下灌、排、降综合治理的暗灌、暗排、暗降“三暗”工程研究试验,经过长达2年的不懈努力,试验获得成功。“三暗”工程是国内首创的一项先进的农田水利设施。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成果裴然的省级水利科技成果奖。翻开我局历年大事记,1981年至2005年全市水利系统获省级水利科技成果奖52项,其中农村水利就有21项之多,占40%以上。

此外,各地每年都有一批农村水利科技成果获得无锡市级和各市(县)、区级的奖励和表彰。

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被应用和推广到我市农村水利建设的方方面面,使我市农村水利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

之八:要因地制宜 不要脱离实际

回顾我市农村水利现代化走过的道路,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值得记取的教训。实践中,我们应当扬长避短,使我市农村水利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推进。因地制宜,不要脱离实际,就是我们要牢记的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是要因当地的经济发展条件而宜。建设现代化,经济是基础。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作保障,现代化将是一句空话。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可率先建设和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大到一个市(县)、区,小到一个镇、行政村,谁的经济条件好,谁就可以先行一步。要防止不顾当地经济条件是否许可,盲目追求所谓的现代化。我市虽然整体经济发展较好,但具体到某个镇、某个村,经济状况又参差不齐,有的村村级年可支配收入达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而有的村却只有10几万元,相差几十、上百倍。同样是一个村,建设水利现代化的实力却大相庭径。因此农村水利现代化不能搞“齐步走”。

二是要因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宜。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水资源状况、区域地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状况等情况。这些环境都与建设现代化密切相关。比如平原与圩区、山区,由于地形地貌存在差异,建设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内容与要求同样存在差异。要防止不顾当地自然地理条件是否许可,盲目追求所谓的现代化。比如,我市圩区主要需解决防洪排涝问题,山丘区则主要需解决防治水土流失和抗旱保灌溉问题。因此,对不同地区的农村水利现代化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个模式。

三是要因当地的农业生产现状而宜。农业生产过去主要包括粮食生产、蔬菜生产、瓜果生产等,近年来花卉、苗木生产也包括在内,且其数量和比重增幅较快。随着形势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外部条件也在不断改进和改善,除粮食生产和果树生产仍是露天大田生产外,蔬菜、水果已大面积推行以大棚为主要形式的设施农业。农业生产形式和条件的改变,对水利现代化的要求也随之改变。比如蔬菜,露天生产与大棚生产,灌溉设施就不尽相同。大棚生产更易推行现代化。还有粮食生产与花卉苗木生产,对灌溉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花卉苗木的灌溉要求更高,更精细。因此,要防止和避免不顾当地农业生产现状不同,盲目追求所谓的现代化。这些年,我市各地推广的喷滴灌技术,以园区居多,设施农业居多,充分体现各地因地制宜,推行农村水利现代化的特色和经验。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