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灌区概述
人民胜利渠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中下游建立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区,位于河南省北部黄河北岸,设计灌溉面积9.92万hm2,骨干渠道总长1 859.93 km,有各类建筑物约5 100座。灌区自1952年4月开灌以来,经过近60年的建设与管理,已逐步形成“井渠结合”的灌溉网络和干、支、斗齐全的排水体系,在农田灌溉、抗旱补源、沉沙改土、灌溉科研、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1999年人民胜利渠灌区正式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截至目前已批准工程建设总投资14 838.94万元,共完成了引水渠裁弯取直2.214 km,总干渠衬砌22.97 km,干渠、分干渠全断面衬砌36.749 km,支渠全断面衬砌8.6 km,堤防险工改造9.45 km,各类建筑物改造78座,跌水改造3处,管理设施改造6处。
二、节水技术改造工程实施的成效
1.农业增产增效显著,综合效益好
通过节水续建配套,灌区恢复灌溉面积1.1万hm2,改善灌溉面积2.03万hm2,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 169万kg,粮食作物平均单产增加291 kg,农民年人均增收116元。
项目的建设,还带来显著的综合效益。渠道防渗衬砌后,项目区亩均用水量降低64.71m3,节水3 164万m3,节约水量分配给城市生活、工业及生态环境改善,按灌区现行水价年可增加316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减少黄河渠首工程水费30万元左右。
2.渠道输水能力提高,推动了灌区种植结构的调整
通过对渠道进行防渗衬砌和对险工、卡脖子工程进行改造,渠道的输水能力大幅度提高,灌区年新增输水能力30 m3/s,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89提高到0.44。
灌溉条件的改善使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保证,灌区扩大了优质水稻、强劲小麦及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项目区粮经比由过去的82∶18提高到70∶30,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3.减少了渠道泥沙淤积,改善了土壤结构
渠道衬砌后,糙率由0.022变为0.016,输水输沙能力大大提高,更多的泥沙被送至低级渠道及田间,减轻了骨干渠道的淤积状况。另外大量细沙被水流带入田间,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肥力。
4.用水秩序好转
渠道衬砌后,面貌焕然一新,不再存在随意掘口、拦坝浇地现象,用水管理秩序得到改善,由无序用水变成有序用水,克服了管理上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斗门改造后,由于采用具有锁定功能的装置,水权控制在水管人员手中,改变了以往有人用水、无人交费的管理脱节现象。
5.减渍效果明显
总干渠改造前,因严重渗漏造成两岸266.67 hm2耕地及村庄的长期受浸,改造后使浸水地区耕地由以往每年只种一季水稻变成为一麦一稻,每年防渗增产效益为120万元,同时也使往日两岸大片农田和村庄周围水汪汪一片的景象成为历史,大大改善了沿渠生态环境。
6.其他效益
灌区通过节水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改变了渠道工程状况,消除了渠道不安全隐患,目前改造渠道安全运行无事故,抢险费、安全排查费一年节省约在20万元以上;灌溉周期平均缩短8天,每年可节省人工5万个,按20元/人工计算,可节省人工费100万元。
另外,节水续建配套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当地建材、水利施工企业的发展,给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了企业和当地群众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工程建设的主要举措
1.坚持科学发展,认真选好项目
灌区需改造的项目很多,而每年国家投资又十分有限,为了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好,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在项目选择上主要坚持以下原则:①将惠及民生的水利工程作为首要目标,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工程作为建设的优先对象;②正确处理工程建设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不仅仅为搞工程而搞工程,紧密结合灌区运行管理单位实际,追求运行管理单位水费增收和农民增效最大化,力争当年投资当年见效;③地方政府必须大力支持,灌区群众要热烈拥护,以确保工程建设有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
2.加强组织领导,搞好项目协调
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大都在荒郊野外,线长面广,每个项目都会涉及多个乡村,都会牵涉到各种各样的人,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因此协调工作的好坏是项目能否圆满完成的保证。施工协调主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工程开工前,着重开好市、县、乡三个层次会议,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二是工程开工后,建立专门的施工协调组织机构,协调人员由项目所在地各级政府、运行管理单位有关负责人和建管局相关成员等组成,协调组织以服务群众为宗旨,解决工程建设进度受阻为目的。
3.按照现代建设管理机制,做好项目建设管理工作
为搞好项目管理,建管局认真执行项目建设“四项制度”,在项目法人组建运行方面,依托原管理单位,但不依赖、受制于原管理单位,努力创新建设管理新机制;在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方面,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公开招标,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选择施工承包人;在项目监理方面委托资质高、信誉好、技术力量强的监理单位,保证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在合同管理方面,采用国家示范文本以体现合同的公正性,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进行价款结算以体现合同的有效性。
在质量管理方面,一是努力形成 “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行政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二是要高度重视前期工作质量,充分论证,精心设计,做到工作深度与审批进度相统一;三是引进新材料、新工艺,确保工程质量;四是结合工程建设进行科学研究,以降低投资,保证质量。
在资金管理方面,认真执行《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利项目暂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和标准使用资金,严格按照财务、会计程序办事,严格执行财务审核制度,使国债资金得到有效合理使用。
在建章立制方面,通过建立、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和监督各项活动,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四、灌区发展规划和设想
灌区发展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可持续发展水利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民生水利,提高灌区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保障灌区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1.争取上级加大对灌区的投资力度
人民胜利渠灌区是豫北地区、河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根据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到2020年,全省新增粮食150亿kg,而人民胜利渠灌区目前有效灌溉面积仅5.67万hm2,不及设计灌溉面积的60%,因此需争取上级加大对灌区的投资力度,完善工程配套措施,继续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开辟新的水源,提高灌区供水保证率
黄河小浪底水库运行后,经过连续多年的调水调沙,黄河主河槽下切严重,使相同来水流量下,相应水位下降在1.5 m以上;调水调沙前,黄河来水仅有100 m3/s时,灌区仍可引水30 m3/s左右,目前黄河来水即使有600 m3/s,灌区引水都很困难。
为改善人民胜利渠灌区的引水条件,保证现有灌溉面积及达到设计效益后灌区工农业用水需求,加强水源工程建设迫在眉睫。目前已有两种方案待选:一是修建辅助引水渠,二是修建大型提水泵站。上述方案选定后,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以增加灌区利用黄河水资源的能力。
3.加快灌区管理自动化建设,实现灌区管理方式的转变
灌区管理自动化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要做:一是对灌区所管辖的控制点全面实现计算机监控,在优化调度模型的统一指挥下,实现灌区来用水的实时控制和动态模拟仿真;二是注重与通信功能和计算机网络平台的集成,真正实现灌区水管理和行政办公管理的数字化;三是完善灌区用水计量设施,实现用水的精准计量及数字化管理,实现灌溉水资源配置从粗犷向精细的转变。
五、灌区末级渠系配套改造
近年国家主要对灌区骨干渠道进行改造,因资金有限对末级渠系工程投资较少,使灌区建设初期工程配套比较齐全的末级渠系工程正逐渐衰退。为充分发挥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的效益,规划到2020年,完成斗农渠衬砌3 440 km,改建配套建筑物81 459座,开挖斗农排850 km,末级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7提高到0.9,年可节水8 841.6万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