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5月6日 星期一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鄂尔多斯:打破联产承包走进现代农业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12月20)
  张娜 尚志新 张巧平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1/1/24    

近日,记者从鄂尔多斯市获悉,他们对土地联产承包做了大手术,即:打破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下的耕作方式,改变原有土地格局,把原本一家一户分散耕作的土地化零为整,以100亩种植面积为单位,进行集中使用,让土地实现规模化后,实施机械化耕作、机械化浇灌、机械化收割等。这一做法,结束了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土地上耕种、收割的历史,把这些活都交给“机械”干了,使农民由“种地人”转变成只是土地的管理者,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这项改革,使土地生产成本降低10%,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以上。

鄂尔多斯市分管农业工作的副市长白玉岭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在30万亩土地上进行了试点,明年开始将全面推广,力争用几年的时间使全市农业实现现代化。

突破家庭联产承包形式 大胆尝试现代农业生产

在发展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工作中,鄂市决策者根据当地实际审时度势,提出把土地规模化、灌溉节水化、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组织化、经营产业化作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目标。他们首先在有条件的地方,打破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下的耕作方式,改变原有土地格局,把原本一家一户分散耕作的土地化零为整,以100亩种植面积为单位,进行集中使用,让土地实现规模化后,实施机械化耕作、机械化浇灌、机械化收割等,把土地进行整合并连成一体进行规模化经营。在采取节水灌溉的基础上,对现代农业基地从耕种到收割全部采用机械化方式进行生产,并形成了新的合作组织形式,农民的土地收益则以土地多少和等级为基础进行年终结算,农民不参加劳动也可以因其承包的土地多少和土地质量的好坏获得收益。这个做法,解放出了大量的劳动力,政府为此还把他们引到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实现了农牧民收入大幅增加。

为推动此项改革,从2006年起,鄂尔多斯市将4.03亿元巨资投向“农牧业优化开发区”,以水权转换、土地整合为契机,集中打造30万亩高标准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示范区。其中,达拉特旗3万亩、杭锦旗10万亩、准葛尔旗6万亩、鄂托克旗3.6万亩、鄂托克前旗1万亩、乌审旗2.8万亩、伊金霍洛旗3万亩。

30万亩规模经营任务下达后,鄂尔多斯市各地立即投入到田间障碍清除、平整土地的工作中。

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北部的杭锦旗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2万人,承担着30万亩现代高标准农牧业基地建设项目中10万亩的改造任务。记者在杭锦旗西北部的呼和木独镇调查时,该镇镇长敖腾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讲述了他们2万亩土地整理的前前后后。

2006年冬天,杭锦旗委、旗政府领导来镇上调研时,提出要发展沿河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当时,呼和木独镇党委、政府领导听说后,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并积极争取到2万亩的土地改造项目。

今年一开春,镇里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主抓土地整理工作,按照旗委旗政府的要求,2万亩的土地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整理出来。3月底开工,4月底完成,时间紧,任务重。

呼和木独镇所整理的2万亩土地涉及到两个村,14个社,461户1706人。他们通过清除田间障碍,平整土包,填充洼地等,把2万亩土地整理完成后,在规模经营区采取联户经营的模式,以5000亩为单位,组成新的经济合作组织,组织农业生产,年终与农户按协议分成。

据呼和木独镇大寨村的村民老贾介绍,他所参加的这个组织是若干种田能手联合组成的,属于联户经营,共有26户人家,都是平时在村里关系比较好的,他们通过协商选出7个代表负责管理他们的全部土地。老贾因为种田经验丰富,威望高,成为这个组织里的主要带头人。在农忙时,协调和组织农业生产,为26户农户搞好服务,其他代表各有分工,有的负责对外联系农机服务队,有的负责买种子化肥,有的负责管理财务。

老贾还举例说,比如该给庄稼打药的时候,商量好一亩地需要多少钱,统一好价钱,派代表收钱,联系农机服务队来操作,自己不用亲自下地打药;农户根据土地的等级和亩数的多少筹够钱就行了,其他什么都不用操心。

用镇长敖腾的话说,“现在我们就是把账算好,搞好管理,服务农户”。

他介绍,过去,这个镇有1706个劳动力,现在围绕农业耕作的劳动力只剩1400人,解放出劳动力394人。原来只有17000亩的土地,通过清除障碍,平整土包,填平洼地等整理后增加到现在的2万亩,土地平整后,使得实际耕种的土地增加了20%。另外,他们还采取企业反租倒包等形式,整合土地管理规模。同时组建大型农机服务组织,承包各经济合作组的机械化生产。5000亩的土地过去需要近100户农民经营,现在只需要26户,人均可支配的土地由原来的每户50亩,增加到现在的193亩,留在土地上的人,可支配的土地放大了5倍。有70户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走出去的70户,无须承担耕种土地的任何开支,只是根据自己土地质量的优劣,即土地等级,和承包人签订租赁合同就可稳拿租金,最高的每年可拿到每亩300元,最低的70元。

土地规模化后,便于大型机械化作业。这些机械设备由农机服务队提供,呼和木独的2万亩土地总共成立了4个农机服务队,每一个服务队是由有3户或5户联合起来成立的,每个服务队全程作业面积在5000亩以上,实现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服务。

这项改革,主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就是机械化。所以,组建机械服务队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购买大量农机具的资金是个难题。据介绍,他们每个服务队要投资100万元。其中,市政府补贴一半,另一半由服务队承包人自筹。

据了解,像这样大中型的农机服务队在鄂尔多斯全市有100个,全部进行市场化运作、股份制运营。其中项目区共组建了75个农机服务队。

农民由原来的耕作者 变成了土地管理者

鄂尔多斯人打破了现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下的耕作方式,改变原有土地格局,把原本一家一户分散耕作的土地,通过化零为整,集中使用,实施土地规模化经营、节水化灌溉、机械化耕作、良种化种植、模式化栽培等现代科学技术,不仅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结束了鄂尔多斯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农民的角色在这项改革中,也发生的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土地耕作者,变成了现在的土地的管理者。这一变化,不仅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且使农业步入了现代化,还使农民的收入得到很大的提高。

杭锦旗10万亩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涉及13个嘎查村、46个社、2121户农牧户、农牧业人口6700人。

过去,农忙的时候,地里到处都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的身影,现在这样的景象在鄂尔多斯现代农业示范区已经很难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部部现代化机械在田里有条不紊地浇水、施肥、打药等。农民站在地头,有时只需按个电钮,看着机械就行了,不用亲自下地耕作。

鄂尔多斯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不足350毫米,加上蒸发量大、风沙侵蚀、水土流失,部分地区频繁发生洪涝灾害、雹灾、虫灾鼠害,“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灾害连年”是鄂尔多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现在通过在规模经营区内大力推广和应用大中型喷灌设施,并配合黄河南岸灌区渠系节水工程和必要的管灌,农民“靠天吃饭”的历史从此结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已完成11万亩渠道衬砌节水,喷灌设备采用美国维蒙特大型喷灌机,共购入喷灌机112台,现喷灌已安装完备,建成喷灌节水面积7.8万亩,11.2万亩管灌节水工程全部完工。

目前,杭锦旗的10万亩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杭锦旗农牧局资料显示,通过土地平整,利用率提高了30%,新增耕地3万亩,人均增加耕地4.5亩;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大型机械作业、统一灌溉等措施降低生产成本10%;通过水权转换节水改造工程,每亩灌溉用水成本由原来的38元下降到25元,每亩降低灌溉成本13元;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经测算,通过以上措施,项目区6700名农牧民人均增收1200元,增幅高达30%多。

据了解,到2010年,杭锦旗将在自流灌区建设出一个彻底打破传统农牧业小面积、单个分散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全按照“水、田、林、路、机”五配套标准和农业生产经营“五统一”要求作业的全新的32万亩高标准、高效益的现代农牧业基地。预计到2010年杭锦旗32万亩农田全部整合后,新增耕地面积将达到8万亩,土地利用率提高15%-20%左右。8万亩土地按常规耕作可实现产值5680万元,仅此一项,使地区人均产值增加355元。

上文提到的家住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大寨村的老贾,家有8口人,老伴,两个儿子,两个媳妇,一个闺女,一个孙子。谈起土地整合给他家带来的变化,老贾显得很兴奋。据他介绍,土地整合前,他家所有等级的土地加起来有近30亩,整合后发展到50亩。原来耕种30亩地,需要7个劳动力,现在土地整合后,都是机械化作业,他和老伴两个人看着就够了。

他家有5个劳动力都解放出去,进城了,大儿子买了辆货车,跑运输;二儿子开了个汽车修理部,经营配件,一年下来净收入2万多元;闺女在一家电力公司当抄表员,每月工资1050元,一年也有12000多元的收入。

老贾去年的总收入是6万元,减掉开支的1.8万元,净收入是4万多元。今年的收成也不错,粮食价格也不低于去年,“今年的收入有望达到5-6万元。”老贾很有信心地说。

打破家庭联产承包 曾引发争议

记者在鄂尔多斯市采访时,有人曾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鄂尔多斯又‘出轨’了,你们应该关注一下。”

听到这句话,记者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又“出轨”了?

之所以有此反应是因为,2006年10月,记者来到鄂尔多斯时,大街小巷都在谈论鄂尔多斯搞的新农村建设与全国许多地区都不一样,有“出轨”的嫌疑,本报记者为此做了大量的调查访问,并写出了《鄂尔多斯新农村建设“出轨”追踪》一文,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那一次所谓“出轨”主要是因为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新农村建设时,大都采取了立足原地静态式建设,而鄂尔多斯却把大量分散的农牧民转移出来,有的迁移并分流到宜农、宜居的沿河流域,继续从事农牧业生产;有的迁移到城镇中,帮他们建新居,把他们的身份置换成居民,再通过政府培训技能后,把他们推荐到城市里的二、三产业中就业。这种动态式的建设模式,当时被称之为“出轨”。

这次人们称之为“出轨”是由于鄂尔多斯人打破了现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下的耕作方式,改变原有土地格局,把原本一家一户分散耕作的土地化零为整集中使用,以100亩为单位种植面积从新组织经营管理形式,实施土地规模化械化耕作、种植,步入现代农业。

这种做法有人说是颠覆了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由零变整,形成了新的土地管理使用组织,类似过去的人民公社,是历史的倒退,属于严重“出轨”。

反对者还特别强调,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20多年的实践证明是最正确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如果把原本分给农民的土地再集中起来,这和过去的人民公社集体化时期没什么区别。

赞成者和鄂尔多斯大部分人认为,随着社会条件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已经不能再适应大型机械化生产,如果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打破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格局,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没有规模化就无法实现现代化和机械化。而鄂尔多斯的这种做法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本质并不矛盾,相反还发展了这一制度。他们的理由是:现在鄂尔多斯市的做法并没有改变土地的使用权,以及土地承包人——农民分享土地所创造的价值权利也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管理方式发生变化。也就实说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内容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它的进步意义在于土地实现规模化,便于现代机械化作业。这是农业实现现代化必须走的一步。但是,许多人不敢走,怕被别人扣上“出轨”的帽子,鄂尔多斯人走了,而且走得很好,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首先我们认为不能算是出轨,应该说我们只是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革。”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当生产关系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要想办法去改善它,否则就会有碍经济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集中发展,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墨守成规只会阻碍发展的脚步。

接受记者访问的许多专家也认为,这种看似和人民公社集体化土地耕作方式做法相同,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公社集体化的分配方式是按照工分制,行政主导下的分配,农民没有自主权,而鄂尔多斯市新的合作组织则以土地多少和等级来结算收入。

而鄂市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路上的尝试和探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指引下,鄂尔多斯市根据当地实际,把推行“土地规模化、灌溉节水化、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等生产方式作为现代农牧业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目标,首先在全市推广30万亩现代农牧业基地和新增1万亩高标准保护地建设。同时从国内外购进喷灌设备144台,组建了100个市场化运作的大中小农机服务队,使示范基地节水普及率和机械化普及率分别均达到100%。

分管农业的鄂尔多斯市副市长白玉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农田草牧场实施规模化经营后,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率的提高,仅今年就能使示范基地范围内30%-50%的农牧民共6200多人退出农牧业生产,转向城镇和二三产业。

推动改革困难重重

鄂尔多斯的这种做法,最初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同,并愿意配合和参与这项改革,因为他们早已经习惯了原来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现在把生产方式打乱了,他们接受不了,如何转变他们固有的传统观念,是工作的难度之一。

另外,土地的集中管理牵涉到农民利益再分配的问题,从分散到集中,利益的调整难度最大。

据了解,杭锦旗10万亩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涉及13个嘎查村、46个社、2121户农牧户、农牧业人口6700人。范围之大,人口之多,意见不一,问题也随之而来。

2006年12月开始,杭锦旗政府在全旗开始宣传动员。先是围绕土地整合“五配套”标准和农业生产经营“五统一”要求,专门编制了宣讲教材,然后由旗委宣传部、讲师团牵头,抽调涉农涉牧技术骨干力量组成宣讲工作队,逐村逐社进行巡回演讲。再借助各新闻媒体的力量,不间断滚动报道。市、旗两级工作队也配合苏木乡镇逐村逐社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动员。

他们还以村为单位,组织10万亩土地整合项目区的农牧户到万亩示范片实地考察,加强与受益群众之间的沟通。

听说自己种了多年的地要整合,重新分配,村里一下炸开了锅,街坊邻里,议论纷纷,“干还是不干?”成了茶前饭后谈论的焦点。

有些村民立场很坚定地认为“反正地里也种不出金娃娃来,承包出去,省心不说,还有租金拿。自己也可以进城打工,这样就有两份收入。”也有一些村民对此犹豫不决,因为自己家都是一等、二等质量好的耕地,往年收成都不错,整合出去,怕太吃亏了。只有极个别村民认为这是在夺他们养家糊口的饭碗,坚决反对。

宣传动员工作一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通过深入调查,他们了解到农民对采取怎样的土地使用形式并无多大疑义,更多的是担心自己的现有利益受损,而未来生活保障又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

鄂尔多斯宣传部部长苏建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做工作要首先尊重农民的意愿,开展工作要多从他们的角度考虑。”

今年3-4月份,杭锦旗以村社为单位,共组织58场次,培训农牧民8600人次,通过宣传培训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土地整合的重大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土地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土地整合同的签定让农民解除了他们的无后顾之忧。原来鄂尔多斯政府在宣传过程中,坚持民主决策落实,重点是“一事一议”制度的落实。由政府法制办牵头,项目实施单位和相关乡镇配合,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初步形成土地整合项目协议书,提请村民大会讨论。并以社为单位,召开村民大会,围绕农牧民所担心的占用土地补偿、土地调整、五统一经营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经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同意,形成土地整合决议。

记者在当地政府提供的一份土地整合决议上看到,里面的内容包括:一,项目实施区域农牧民必须服从镇、村、社土地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按照土地整合方案所确定的土地整合五配套标准和农业生产经营“五统一”要求,全力进行支持、配合与参与。二,每社选举7—9名村民代表,组成土地调整工作组,按照村民大会所确定的土地调整方案,抓好土地丈量、土地等级评定和具体调整工作。对于通过整合新增的耕地,由土地调整工作组根据土地等级提出补偿方案,一并落实。三,对于支持、参与土地整合的农牧户,优先安排各类涉农涉牧项目,否则,一律不予支持。四,过去未利用的土地,经整理后,村集体预留20%作为机动地,用于解决今后土地纠纷、补偿以及发展村集体经济等。

通过这一系列强有力的宣传动员,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在当地做到了家喻户晓,农牧民充分认识到促进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了积极支持和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在杭锦旗农牧局提供给记者的一组数据中,初步统计,各项目实施组通过打桩放线,邀请农牧户到田间地头进行集中宣传教育先后巡回宣讲17次,召开村民大会34次,组织实地考察7次。政府和农民形成“一事一议”决议共46件,签订土地整合合同书2121份,并将事关土地整合方面的土地调整、占地补偿和农业生产经营“五统一”问题一并以合同形式落实。

雄厚的经济实力是鄂尔多斯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坚强后盾

随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适度调整,鄂尔多斯2007年土地治理项目以“突出重点,集中建设”为基本原则。突出高标准节水灌溉、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新优良品种、无毒低害农药及模式化栽培技术等关键技术,为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基础。

据了解,2007年该市共落实规模经营、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2万亩,占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0万亩的47.3%,项目总投资4842万元。

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钱从哪里来呢?

白玉岭告诉本报记者,“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资源土地整理项目、发改委以工代赈项目和市旗两级财政投入,目前这些资金缺口还非常大。另外,加上农牧民自筹一部分和捆绑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如自治区水利基金、良种补贴和测土配方施肥、沼气项目等来筹措资金。”

调查中,记者获悉,鄂尔多斯年内发展的30万亩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中,黄灌区11万亩,黄灌区除水权转换亩均2000元投入外,亩均还需投入700元左右;大型维蒙特喷灌区7.8万亩,每亩需投入1500元;管灌区11.2万亩,每亩需投入800元。30万亩约需投入资金3亿多元。

另外,在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他们通过实现规模经营,推动当地剩余劳动力退出农牧业生产,为保证这部分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增收,各地将这些农牧民纳入劳务输出和劳动力转移计划,组织和引导他们外出打工,多渠道增收,最终向二三产业转移。初步统计,规模经营区可转移劳动力7200余人,现已转移5100人。

“收缩转移,集中发展” ,鄂尔多斯的一个接一个的大手笔,与其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到2010年,鄂尔多斯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3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0元以上和10000元以上,综合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县域百强前30位。

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其实施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