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地处浙江北部,属太湖流域。现辖三县三区,全市总面积5820平方公里,地理基本特征为“五山一水四分田”,耕地196万亩。农业、农村经济一直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位置。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我市农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改造加快,结构调整蓬勃兴起。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针对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作出了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部署,新一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农村大规模地全面展开。据统计,全市大田发展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面积93万亩,占大田总面积的53%,全市初步形成粮田、蚕桑、水产、畜禽、茶果、蔬菜、竹木花卉和绿色旅游八大主导产业,粮经面积比调整到18:82,产值比达到5:95,种养结构比50.5:49.5。在这次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我市各级水利部门及时调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思路,积极参与,主动服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探索与实践的回顾。
面对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新形势,农田水利如何适应效益农业的发展,如何发挥农田水利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地位,是水利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紧紧围绕效益农业发展这个大局,在确保农业安全生产的条件下,及时调整治水思路,科学规划布局,大力开展以标准农田建设、水库除险加固和中格局圩区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服务于效益农业。
1、调整农田水利建设思路,适应效益农业的发展。
效益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产品多样化、品质优质化,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增大、产出也加大而风险也加大。农民不仅要求灌得快、排得快,而且要灌得好、灌好水,不仅需要设备,而且需要设施。这些都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市在农田水利工程布局上力求适应效益农业发展,合理规划、突出重点。提出:山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突出解决“水源”问题,以水库除险加固重点,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通过河道整治、堤防加固、渠系配套、田间道路建设、集中开发涧滩地等工程措施,提高灌溉水土资源利用率,实现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平原地区以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为中心,突出解决“水质”问题,以农业园区、标准田建设、圩区整治、河道疏浚和机泵的更新改造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满足效益农业发展需求。在工程建设标准上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不但要建设高标准的防洪体系,为效益农业提供防洪保障,而且在渠系配套、泵站设置、喷(滴)灌设备等方面都要到位、配套。加上推广应用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的农水技术,提升农水建设的品位,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效益农业。在项目安排上,向效益农业发展的地区倾斜,优先安排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地区和起产业带动作用的种子种苗项目区。在规划设计上,突出针对性,服从于产业需要。在投入上坚持多元化,鼓励社会各界、工商企业、农民集资建园区或其它农田水利设施,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土地整理、开发农业、水利建设一齐上。
2、加快农业园区及标准田建设,推动效益农业发展。
市委、市政府1995年就提出了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新思路,计划通过平整土地、修渠、筑路、泵站改造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把全市100万亩圩田建设成为农田设施标准化、操作机械化、农艺规范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科学化的高标准园田。按照园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我局提出了建设标准和总体布局,并组织规划实施。随着效益农业的蓬勃兴起,园区建设及时调整方向,提出了标准农业园区、标准蚕桑园区和标准水产园区等特色园区并举的措施,出现了德清县三合乡4000多亩、菱湖区菱湖镇陈邑村1000亩、和孚镇四联村、福绿村1000亩的标准水产园区;南浔镇区练市镇朱家兜、桑园兜、南浔镇的灯塔村、菱湖区石淙镇的的花园湾等四个集中连片面积在400亩以上的高产标准桑园和城区环渚乡3000亩的蔬菜园区。至今为止,全市已累计建成农业园区及标准田55万亩,达到田块连片成方,沟渠配套成网,道路纵横贯通,环境绿化协调,洪、涝、旱、渍综合治理,为效益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3、拓宽思路,多元化投入,促进效益农业发展。
近年来,我市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拓展思路、充分利用现有政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坚决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建设1000万亩商品粮基地的决定。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水利、土管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土地折抵指标政策,大规模开展农业园区、标准田建设。仅2000年通过外引内吸筹集资金3.2亿元,完成30万亩建设任务,使我市农田在短时间内有很大的改观。为效益农业和规模化生产打下了基础,一批效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也同样通过多元化投融资办法建设。湖州瓜菜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是我市三个市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之一,已列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由于园区投入大、技术要求高,设施先进,为了确保该园区的建成使用并发挥示范效能,水利、土管、农业等相关部门打破部门框框,通力合作,在政府的协调下,共筹资金、分工协作,由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土管部门负责土地整治,农业部门负责瓜果蔬菜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去年下半年动工,到目前,已形成试验区、示范区和种苗繁育区三大功能区域,4月中旬起开始向市场供应反季节蔬菜。湖州金牛农庄是首家由私营企业主投资经营的农业企业,一期规划面积570亩,已投入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300万元,由水利部门帮助其规划设计,在实施洪涝旱渍兼治的基础上,该农庄已逐渐成为发展效益农业的综合样板工程和示范基地。目前共设置蔬菜新品种、特种经济动物、水产品、花卉苗木等四大功能区域。仅蔬菜新品一项,年出口创汇就近4000万元。
4、坚持标准,注重科技,满足效益农业生产要求
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强水利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不断为农田水利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坚持高标准建设农业园区,按照田成方、地成块、塘成区的要求,确保我市园区建设抗灾标准达到防洪二十年一遇,除涝十年一遇,灌溉保证率95%,降低田间地下水位达到田面以下0.6~0.7m,并分别对防洪圩堤、排涝渠系、农田规模、道路设施等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二是全面应用农田水利新技术新工艺。渠系配套方面,排水渠采取“U”型砼预制和薄板替代传统的渠砌和干砌块石方案,节省投资35%,灌溉渠采用地下暗管和预制混凝土“U”槽等技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由建前0.45提高到0.8以上。泵站装置方面,普遍采用高效低耗特低扬程轴流泵,泵站装置效益由建前的不足30%提高到52%。三是积极推广节水灌溉,园内水稻栽培,全面推广应用薄露灌溉和节水灌溉新技术。
近年的水利建设,对效益农业的推动作用可以慨括几方面:一是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确保了农业生产的安全。这几年,我市以“治太”骨干工程为龙头,以标准农田建设、水库除险加固、中格局圩区建设为重点,注重实效地开展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高潮。全市基本形成了上拦、中固、下泄的防洪排涝格局。二是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74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89%,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43万亩,水利工程对工农业有效供应水量在15亿立方米以上,为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市本级首批8个园区在建设前3年的粮田平均亩产845.9公斤,在建成后粮田平均亩产达到1013.3公斤,已超吨粮水平,比前三年亩产增167.36公斤,增产率达到19.81%,直接新增粮食总产量434吨。陆家庄小流域总面积19.06km2,素有“两大荒”之称,经过综合治理后,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从治理前40%上升到52%,粮食增长46%,人均收入增长69.6%,成为湖州市郊闻名的瓜果基地和蔬菜基地,重现唐朝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里描述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山区风貌。
二、尚需研究和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效益农业比重逐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还有一些不相适应之处。一是效益农业作物对除涝降渍的要求明显提高;二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存在老化失修,部分区域配套不全,落后于效益农业发展的推进速度;三是某些区域灌溉工程布局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因此,农田水利建设还需加大力度,增加投入,以适应发展需求。
1、对公益性为主的骨干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问题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尤其是防洪排涝,国营排涝骨干工程,水源工程,以社会效益为主。由于其投资强度大,建设周期长,且不易回收,一般投资者都不愿投资。可是这些水利基础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往往至关重要,社会效益巨大。随着效益农业的发展,对这类工程要求更高、更迫切,因此,必须要认真研究农田水利可持续投入的机制。
2、水利管理机制问题。
与其它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水利更多地表现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很难产生市场效益,同时重建轻管的思想还严重存在,基本建设投入多,管护设施、运行维修投入少,造成已建水利工程管理方式单一,运行管理步履艰难。因此,必须研究水利工程管理机制问题,要在不断增加水利建设投资的同时,建立良性运行的水利管理补偿机制,对于新建工程,要在立项之初就建立管理运行资金渠道,对于已建工程,要坚持分级负责,分级负担的原则,加强水利资产的经营和各级政府的投入,切实把建立水利工程补偿机制作为提高投资效益和工程运行效益的重要手段。
3、水价调整问题。
水价调整对于促进节约用水、促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促进效益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市10万方以上水库工程征收农业供水水费的仅占15%,且收费远低于工程成本造价;平原圩区的农业水费标准高低不一;国营排灌站正常运行费用要依靠国家补助和综合经营来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水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和配置,水利资产得不到补偿。因此,我们打算以水价调整为突破口,综合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利用价格杠杆来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下步工作打算。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总体目标要求是“一促进,二转变,三适应”。“一促进”即以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二转变”即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工程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三适应”即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的要求相适应。
1、加强调研,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建设新路子。
当前,农村、农业工作出现不少新特点,农田水利建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加速发展,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新要求,农田水利建设的治理模式、方法、措施必须与之相适应。二是即将逐步推开的税费制度改革,也必将使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和投入方法发生新的变化。因此,我们将组织人员加强调研,认真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在摸清情况、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建设新路子,更好地为效益农业发展服务。
2、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
紧紧围绕效益农业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针对去年大旱和今年汛情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一是根据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基地农业等效益农业的要求,合理布局灌溉工程设施、农业园区和标准田建设;二是根据山区水土流失资源需求,做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分区域、分流域制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
3、以基础设施为保障,加快农田水利建设。
一是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以“治太”工程、城防工程为重点,切实抓好山区水库除险加固、平原圩区整治工程、河道疏浚工程建设,提高区域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二是结合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以标准田、水库除险加固和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步伐。三是加强桑地和鱼塘改造,努力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
4、坚持科技兴水战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渗透到农田水利建设各个环节中去,从水利实用技术的普及做起,以效益为衡量标准,积极推广防洪除涝、微滴灌、渠道衬砌、水土保持治理和坡地生物工程等新技术、新工艺,加快适用新技术成果转化,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新机制,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认真执行有关技术规范规程,建立健全水利工程计划管理,建设管理、质量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等机制,使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以高质量的工程建设来促进效益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