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7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福建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
闽委发[2011]1号 2011年2月11日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1/3/8    

各市、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省直各单位:

为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和防灾减灾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水利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省安民之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省降水丰富,水系密布,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洪涝台风灾害频繁仍然是心腹大患,闽东南沿海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农田水利设施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近年来我省极端天气频发,部分县市遭受特大洪涝灾害、闽西南发生干旱、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二)水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生命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因此,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把水利工作摆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牢牢把握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全力推动水利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五江一溪”及重要支流的重点河段堤防达到国家规范标准,重点海堤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潮标准,所有的城市和试点小城镇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其中重点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上限标准,规划内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病险水库和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报系统建设全面完成。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闽东南沿海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基本完成,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全省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到80立方米以下。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江河健康保障体系,“五江一溪”等主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延续以长汀为重点的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00万亩。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三)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二要坚持统筹兼顾。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水利协调发展。三要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四要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五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一)大兴农田水利建设。2020年前基本完成大型灌区及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4处大型灌区、8处大型灌排泵站、20处重点中型灌区及50处一般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一批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新建、改造节水灌溉工程350万亩,实施15万处山地水利工程,新增蓄水能力300万立方米,解决山地易旱面积38万亩。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按照成片区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强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小型灌区渠系及田间管道灌溉工程、小型拦河坝修复改造、小型机电提灌工程、烟田基础设施、排水沟渠等田间工程配套,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初级水利化县建设,促进中低产田改造,提高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覆盖面。加快排灌机械、抗旱机具、节水灌溉设备等的推广,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采用深松整地、免耕播种、化肥深施等技术。

(二)全面开展江河流域治理和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五江一溪”和重点县(市、区)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主要流域和重点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加快蓄滞洪区建设规划,实施海堤加固工程。抓紧实施全省洪涝灾害易发的198条中小河流治理,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今年完成20个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千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恢复防洪库容,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今年完成60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列入规划的138座水闸除险加固,基本消除规划内病险水库和水闸安全隐患,及时对新出现的各类病险水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实现各类水库、水闸的安全运行。

(三)努力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健全完善防汛防台风“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灾减灾应急工作机制,加强台风、旱涝灾害自动测报、防御、风险评估管理等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省级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立省、市、县(区)三级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提升防汛应急通讯系统水平。加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力度,2013年全面完成规划内的69个县(市、区)建设任务,今年完成25个县(市、区)建设任务。加快避难避灾场所和易受灾区群众转移安置点建设,今年底前建成2万个避灾点。逐步解决岛屿和沿海突出部等易旱地区缺水问题。积极推进重点流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在闽南沿海和九龙江流域建立人工增雨抗旱作业示范基地。加强闽台两岸防台风减灾信息和技术交流合作。

(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今年完成130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按照保障水源、改善水质、保证水量、提高标准的总体要求,加强饮用水水质监测能力建设,采取整乡整村推进方式,积极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完善净化消毒设施,延伸供水管网,实现“一户一表一龙头”,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积极引导组建用水户协会,落实管护主体,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持续发挥效益。

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全面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抓紧编制闽江北水南调工程、“五江一溪”防洪工程、海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等规划,加快黄柏溪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度,积极争取国家立项。加快闽东南沿海地区供水工程和闽西北山区蓄水工程建设,推进长泰枋洋水利枢纽、交溪上白石水利枢纽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加快厦门莲花水库、龙岩何家陂水库、明溪黄沙坑水库、安溪福潭水库、莆田坞溪水库、龙海九九坑水库等蓄水工程建设;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引调水、闽江北水南调、罗源湾敖江供水、漳州古雷供水等一批具有跨区域、跨流域调节功能的大中型引水调水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扶持开展海水综合利用,在平潭、东山等重点海岛县区开展海水淡化试点工程。

(二)持续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开展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水源地水土流失防治和水生态修复。继续实施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原中央苏区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进一步加强坡耕地整治,改善坡耕地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有效遏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大江河两岸、水库周边造林绿化,加强生态脆弱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以及湿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重点区位的森林、湿地生态功能。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三)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站网布局,在暴雨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脆弱区、重要对象保护区及资料稀疏区增建一批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完善气象雷达观测网。加强暴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提高雨情、汛情、旱情和潮情等预测预报水平。健全完善预警信息传输网络,实现全省水文、水利、气象信息实时共享。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水利科研机构建设,加大水利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力度,完善省、市、县(区)三级水利科技推广网络,建立50个基层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继续加大水利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快市、县(区)计算机网络体系、水利数据中心和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五、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一)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重点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占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财政投入比例从10%提高到30%。加大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河道采砂管理费、水土保持补偿费等水利基金和规费的征收力度,并确保足额用于水利投入。延长水利建设基金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建立水利前期专项经费,滚动使用。切实加强水利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

(二)强化对水利建设的金融信贷支持。人民银行要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水利建设贷款投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鼓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积极申请利用世行、亚行贷款,重点投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水利企业通过上市或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产品,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对具有未来收益权的经营性水利项目,鼓励金融机构以项目未来收益权或收费权质押贷款。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开发水利建设领域保险产品,支持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的水利工程项目参加保险。

(三)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鼓励市、县(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对符合水利发展规划,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山地水利、蓄引调水、防洪挡潮、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水电农村电气化及以电代燃料生态工程等水利项目,享受与国有、集体投资项目同等的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落实国家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增值税改革和立法进程,落实、完善农村水电增值税相关政策。

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一)建立用水控制监测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一律责令停止。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开展地下水普查工作,加强监测,对超采地下水的区域,科学划定禁采区和限采区。推进取水许可计量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加强对重要和取水量较大的取水户的监管力度。

(二)建立节约用水制度。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适时修订全省行业用水定额,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对年度用水实行总量控制。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加大生活和生产节水器具与工艺普及力度,“十二五”期间再建成10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县,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年均降低3%以上。

(三)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制定完善全省水功能区区划,全面启动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工作,至“十二五”末全省水功能区监测率达80%。开展全省入河排污口普查、河流漂浮物及河滩垃圾清理以及水域纳污能力核定工作。各级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加强水源地管理,公布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编制全省水库水源地保护建设规划,继续推进“五江一溪”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及水源保护,进一步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排放,“十二五”期间开展20个县级以上水库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

(四)完善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七、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一)加快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有条件的设区的市可通过成立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试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建立多部门水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实现数据信息共享。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组织引导各地建立用水户协会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城市供水终端水价制度和计价方式改革,建立农业灌溉水费财政直补惠农机制。

(二)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乡镇(农、林场)农业服务中心必须配备专业水利技术人员,水利重点乡镇(农、林场)应健全水利服务机构,按规定核定编制,负责管理本乡镇(农、林场)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建制村应配备1名农民水利技术员,可以由农技员兼任。扶持推进农村用水户协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水利能力建设。

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一)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水利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行防汛抗旱防台风、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水利改革发展各项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合力。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推进依法治水。加强水法规体系建设,抓紧制定《福建省水资源条例》、《福建省抗旱条例》、《福建省节约用水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以及相关配套规章和实施细则。根据新的《水土保持法》,重新修订我省的实施办法。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和防汛抗旱督查工作巡查制度,完善监督机制,规范水事行为。加强对不同历史时期兴建的水利设施保护,持续发挥这些水利设施在农业灌溉和防汛抗旱中的作用。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坚持水利建设和移民安置协调发展,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落实后期扶持政策。

(三)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进一步推动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水利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以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继续开展大规模水利人才培训工作,推进人才工作制度创新,完善人才选拔、评价和使用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水利的良好环境。加大力度宣传省情水情。提高全民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对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