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5月2日 星期四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调查研究 > 正文
湖北:省政府办公厅“三万”工作组探索驻村小农水设施建管新机制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1/4/11    

连日来,厅“三万”工作组在走访中发现,有许多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由于维护不当、缺乏管理,已经难以发挥正常的工程效益,重建轻管现象十分严重。工作组支援前进村整治的当家塘堰即将完工,如何有效避免这一问题再次出现?摸索竹溪县小型农村水利设施的建、管、用三位结合模式,理顺管理机制,让好事变实事,实事出实效,成为摆在工作组面前的又一问题。

近日,工作组在前进村二组村民余长勤家进行座谈,并召集部分村民代表、镇村干部对塘堰建成后的管理问题展开讨论。工作组组长易家庆指出,工作组到竹溪走村入户,是为了倾听民意,并结合水利行业优势,为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当前,竹溪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存在建管脱节、权责模糊、主体缺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现象,影响了农户生产、生活。国家花了钱,农民难受益,这种局面亟需扭转。座谈中,村民们结合各自生产实际,以村里的塘堰为实例,纷纷提出建议。

“再也不能重复过去的老路,要指定专人管理(塘堰),不能你也管,我也管。”村民余长勤说,一方面乡村邻里关系浓郁,“大家都是一个村的,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先前对塘堰实行严格管理很难”;另一方面,村民的权责意识淡薄,“用水时一窝蜂地放水,修葺时都往后缩”,“实施专人管理势在必行”。

座谈气氛热烈,围绕专人管理塘堰的模式,讨论逐步深入。村民们说,塘堰1988年后就已经废弃,这么多年以来,村里一直试图使这口塘重焕生机,但屡屡受挫。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人建、无人管,以致屡修屡废,难以持久。对农村小型塘堰实施专人管理,当地曾有过三种做法。一是个人承包,发展养鱼等副业。二是村集体出资,雇请专人管理。三则是将塘堰管理与周围土地经营权流转结合起来,打包实施招、拍、挂。通过小田改大田,大户带散户,向规模要效益。

“要是承包给私人,容易产生矛盾”,当地村民周端元说,私人发展养鱼等副业和周围农户灌溉在用水上存在矛盾,“放水多少不好控制。放多了,养鱼户难以承受。放少了,土地灌溉得不到保障”;而聘请专人管理堰塘,同样面临放水尺度、原则问题,“上游水已经够了,下游还尚未灌满”,“上游是旱地,下游是水田,容易引起争执”。

工作组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实施前两种模式,单独地将塘堰的管理问题拿出来,经费来源不明、人员归属不清,并非长久之计。只有通过租赁方式,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将受惠的260余户农民土地集中打包,配合塘堰渠系整体招、拍、挂,发展规模特色种植,向现代农业经营模式靠拢,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工作组结合当地实际,给大家算了个细账:土地集中经营后,农民一亩地每年可以获得500元租金,同时可以优先在土地租赁者那里打工,一年保守按100个工计算,每天60元,则为6000元。再加上打打其他小工,总计一年可以有10000元左右的收入。而这与原先种一亩稻谷的收入300元相比,整整提升了30倍。

工作组的观点引起了村民们的共鸣。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国家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到”,“用管企业的法子来种田,让能人来种田,将水利设施与周围土地规划在一起,才能在保证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管好塘堰”。村民陈咸敖如是说。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权责模糊、主体缺位导致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状况在竹溪普遍存在,极不适应全县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此形势下,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与周边土地进行打包经营,一方面转变土地流转模式,用工业的理念来经营农业,获取更大发展,带动周围农户共同致富,另一方面,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与承包经营者实施利益捆绑,避免工程毁损、失修,可以作为摸索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长久运营模式的重要方向和有效途径。

修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政府出台资金、政策本是为民办好事,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但只重建、不重管,工程建成后,管理和运行没有稳定机制,“遍地下蛋、却不孵蛋”,只会使农民群众难受益,民心工程寒人心。

在不少人心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哪里出问题才重视哪里。但只有防患于未然,从制度上定准调、把好脉,才能药到病除,标本兼治。改革传统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与周边土地的经营模式,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促进土地流转,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活起来,与周围土地一同发挥更大的效益。这种“管理机制软件”比“工程设施硬件”更为重要。未雨绸缪时犹未晚!

摘自:湖北农村水利网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