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素有“西蜀门户,荆襄要冲”之称,县域面积1752平方公里,下辖6镇1乡,1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6万;全县耕地面积24.7万亩,县域内有沮河、漳河、西河3大河流及43条支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共建成蓄、引、提小型水利设施10185处,其中小型水库52座,堰塘9284口,有效蓄水4126.5万立方米;引水堰渠729条,年引水能力3269.9万立方米;小型泵站120处,装机1125千瓦,提水能力652.03万立方米。全县蓄、引、提水能力达703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2万亩。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考验,远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自然老化严重,工程效益日渐衰减,工程性缺水等矛盾日益突出,已不能满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改善民生的需求。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势在必行。
项目机会来之不易 全县上下倍加珍惜
2010年,远安县通过全省竞争立项,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一场全县大兴农田水利的攻坚战再次打响。
远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主要分布在洋坪和茅坪场两个乡镇,分3个年度建设完成。2010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主要集中在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洋坪镇,涵盖马渡河、南襄、老君、三板、芦溪湾、双路和徐家棚等7个村,涉及土地总面积77.2平方公里,基本覆盖全镇粮食主要产区,涉及农业人口1.45万人。项目区计划投资2250.02万元,改造渠道33条121.6公里;新建渠系配套建筑物143处,整治堰塘4口;整修小型提水设施1处,拆除重建小型提水站3处。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基本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目标,将为远安建设全省山区经济第一县、在宜昌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水利支撑。
领导重视是项目建设的保障。远安县委、县政府高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县水利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动员,形成推进合力。全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项目所在乡镇、县财政、水利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结合工作职能明确了职责分工,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落实。项目乡镇和村也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领导机制。与此同时,全县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出台了《远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宣传工作方案》,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采取印发工作通报、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群众参与是项目建设的主体。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项目区各村采取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的方式,宣传发动,激发群众参与,群众知晓率和支持率达100%,群众参与小农水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根据《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制定了筹资筹劳方案,明确投资投劳标准,引导农民投劳自发组织实施了项目建设的清林砍柯、清障清淤、小型土方开挖等工程建设任务,灌区受益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折合现金达450.43万元,有力推动了项目的快速建设。
资金投入是项目建设的关键。远安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整合项目资金,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除争取中央、省财政补助的1300万元专项政策资金以外,县财政一次性拿出配套资金500万元,直接用于项目建设。同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放大效益”的原则,制定了《远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资金整合方案》,对全县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低丘岗地改造等项目资金实行统筹安排、整合使用,全县形成了“一盘棋”建设小农水重点县的工作格局。自项目建设以来,全县整合资金投入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区资金共计883.43万元。
强化项目建设管理 努力打造精品工程
2010年是远安县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的第一年,为确保项目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实现“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目标,按照《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和《湖北省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以及水利行业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扎实有效推进了项目建设。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高效运转。针对项目区点多、面广、建设战线长的问题,远安县积极探索推行新“四制”,即县镇两级联合办公制、干部包村管理负责制、群众“二次监理”制和项目建设公开公示制。对7个项目村分别明确一名包村干部,赋予包村干部会同监理现场管理、工程计量和财务报账审核等权力,实行跟班监督,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现场监督管理,并在项目区选聘14名农民义务监督员,全程参与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和管理,对没有农民义务监督员签字的项目,资金不予拨付,工程不予验收,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了领导小组月办公制度、办公室周碰头会制度和办公室日常管理等制度,定期召开现场会,总结经验,交流技术,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建设环境,促进了项目建设管理的流程化、科学化、长效化。
严格过程管理,确保建设质效。建设过程严格实行层层审核签字把关制,凡涉及项目的方案变更、质量进度、资金管理和验收管理等程序,都必须经群众监督员、包村干部和项目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县水利、财政等部门负责人层层审核把关。同时,明确规定了在渠道开挖整形、回填夯实两个关键程序上必须经村监督员、技术负责人、监理人员共同验收签字,确保了规定环节不遗漏,重点工序质量高。为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还专门设立了项目专帐,严格执行县级报帐制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保证了项目资金管理规范。
落实管护主体,建立长效机制。农民群众是小农水建设责任主体和受益主体,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小农水建设和管理,是实现小农水设施永续利用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措施。项目建设成后,迅速对已完工的项目及时办理了工程移交手续,明确用水户协会的管理职责、落实工程管护主体,对渠系工程、配套建筑物、提水站、公示牌等设施,具体明确专人负责管理,实行了责、权、利的统一和管护责任的落实。同时,健全完善了协会章程和协会的灌溉管理制度、工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相关制度,确保了工程能够正常运行,长期发挥效益。
工程效益逐渐发挥 助农增收大有作为
远安县2010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自去年12月正式动工,今年5月全面完工,共新建改造渠道132.3公里;新建渠系配套建筑物143处,其中节制闸7处、分水闸72处、涵管37处、人行桥7处、量水堰20处;整治堰塘4口;整修小型提水设施1处,拆除重建小型提水站3处。完成石方开挖0.47万立方米、土方开挖9.93万立方米、土方回填7.93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1.32万立方米、浆砌石0.98万立方米。累计完成投资2234.65万元。
项目现已正常投入使用,工程效益明显。项目区通过末级渠系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渠道的阻水和渗漏问题,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96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14万亩,灌区水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66以上,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配套齐全的农田灌溉渠系网络基本形成。尤其在今年全县的抗旱保丰收工作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将新增粮食300.7万公斤,增加农业产值131.5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47元。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有效提高,水土流失程度逐步减少,新增节水能力61.44万立方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用水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一些水事纠纷迎刃而解,社会和谐稳定;全民节水意识进一步增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清清渠水绕村庄,鱼跃荷塘稻花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远安将继续以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建设管理,扎实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真正把“小农水”做成“大水利”,带领全县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