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甘肃省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情况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1/21    

甘肃是个水资源短缺,以干旱著称的省份,干旱缺水是制约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尤其是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及丘陵山区的中东部旱地农业区,降水量在200—500mm的10个地(州、市)的65个县(市、区),土地面积15.26万km2,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0%,地表水和地下水十分匮乏,人均仅860m3。十年九旱,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差,致使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广大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或者在温饱线上徘徊,人畜饮水困难。甘肃省的41个国扶贫困县,8个省扶贫困县都集中在这一地区。

(一)雨水利用的实践过程

如何解决干旱缺水,保证这一地区农村尽快脱贫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一直是甘肃各级领导,广大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多年来苦苦思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大旱之后领导反思的焦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省科技工作者认真总结群众和干旱作斗争的实践经验,开始把目光瞄准大气降水利用,对此进行了整整10年的试验研究,有30余项有关雨水集流研究的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部分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8项集雨节灌方面的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有6项获省水利厅科技进步奖。大范围试点和示范,使全省集雨工作从单项走向了综合;从传统雨水利用,走向高效实用化阶段;从试点示范,走向根据降水资源、群众的积极性、资金筹措情况适度规模发展的良好阶段。1995~1996年,甘肃成功地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即每户建1个100m2左右的雨水集流场,打两眼水窖,发展1亩左右庭院经济。简称“121工程”。),并在“121工程”的基础上向实施范围、建设方式、发挥效益三个方面拓展,形成了目前全省全面实施的集雨节灌工程。

1.“121工程”是干旱地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主要模式

1995年,全省遭受了60年未遇的特大干旱,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全省有300多万人、200多万头牲畜发生了水荒。面对旱情持续发展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经过反复分析论证,决定实施“121工程”,集中力量重点解决特别干旱地区农民群众的饮水困难。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共新建和改造旧窖52万眼,建成集流场3716.2万m2,解决了中东部最缺水的8个地(州、市)27个县(市、区)、26.73万户、131万人、118.8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同时发展庭院经济1.7万亩,发展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1万多处,投入资金10857万元。全省“121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受益干部群众交口称赞“121工程”是救命工程,爱民工程,是党和政府对干旱地区人民实行的一大德政。

“121工程”实施已经六年,据调查,“121工程”方便实用,蓄水充足、水质良好,庭院经济充满生机。这几年全省降雨普遍偏少,中东部地区的年降雨量仅300多mm,突出的特点是春夏缺雨,但凡是实施了"121工程”的地方,都末发生严重的吃水困难。即使榆中北山、永靖西山,会宁北部、定西地区北部、靖远山区、以及东乡、环县等历史上最干旱、最缺水、最容易受灾的地方,也基本没有发生水荒。

2. 集雨节灌工程是促进旱地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随着“121工程”的实施和延伸,一个大力发展集雨节灌、实现旱地农业两高一优的新思路开始酝酿,通过全省旱地集雨节灌高效农业试验示范项目的成果和经验,总结出了“梯田十水窖十地膜斗结构调整”这一具有甘肃特色的旱地农业发展模式,即通过梯田、水窖、保土储水,实现作物节水补灌;推广地膜覆盖减少蒸发,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等措施,使多种先进农业技术组装配套,创造旱地农业的两高一优。其中修建水窖发展集雨节灌是关键,是实现这一思路的基础设施。我省把集雨节灌作为发展旱地农业、加快脱贫致富的关键措施,从1996年抓示范点开始,到1997年以来的大规模发展,截至1999年底,我省共筹集补助资金3.2亿元,群众自筹6.4亿元,总投资达到9.6亿元。建成集雨节灌水窖122.8万眼,蓄水容积约4540万m3,发展集雨节灌面积284万亩。

(二)集雨工程效益显著

集雨工程不仅解决了干旱山区人畜饮水困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而且对抗旱生产,稳定农村社会秩序,走持续高效发展的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综合效益主要表现在:一是拓宽了水利建设的路子,使“三水”齐抓落到了实处。旱地农业区在充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时,通过“121工程”和集雨节灌工程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形成了“三水”齐抓的新局面。使旱农区的水利建设和节水灌溉更加符合区域特征。二是基本上能解决农村生活用水困难,许多农户家畜实行圈养,庭院扫得干干净净,改善了生存和生活条件,美化了环境,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三是水土保持效益。随着雨水利用资源化的逐步深化,使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真正落到了实处,水土保持由治标转向了治本,“土不下山,水不出沟”,耕地单产提高,乱开乱垦现象得到遏制,许多地方出现了郁郁葱葱的景象,为退耕还林(草)创造了良好条件。四是农业综合开发效益。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使干旱山区有了可靠的水资源,加上现代化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业综合种植技术的使用,使传统旱作农业向集水农业转变。农民开始自觉地调整承包地上的种植结构,引进优良的作物品种和先进的农艺措施,使林果、蔬菜、烟叶、药材等经济作物有了较大发展,生态农业呈现雏形。五是扶贫攻坚效益明显。雨水资源化开辟了扶贫攻坚的新途径,全省把集雨节灌作为扶贫攻坚的主要措施,要求“九五”末,人均达到半亩集雨节灌农田,从而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因为有了水,集雨节灌地膜小麦增产约42.4%,地膜玉米增产约44.5%,果园增产约40%,养殖业、农副加工业发展很快,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初具规模。目前水窖工程已使20多万贫困户脱了贫,有5万多户致了富。六是提高了主动抗旱和战胜干旱的能力。2000年全省降水极少,未出现一次大范围有效降雨过程,加之入春以来13次大风和沙尘暴及霜冻天气的频繁影响,导致土壤失墒加快,旱农地区出现了比1995年和1999年同期更为严重的特大干旱,给当前农业生产,退耕还林和群众生活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但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近几年建成的集雨工程,用点浇点灌,注水灌,喷、滴灌等节水措施,积极投入抗旱生产,点浇保苗195万亩,补灌90万亩,确保了饮水困难地区210万人未发生水荒,干旱造成的损失比1995年减少一半以上,基本实现了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的转变,大旱之年基本无大灾,农民群众得到了集雨工程带来的实惠。

(三)主要做法和体会

(1)建立雨水集蓄利用的理论体系。为了使集雨工程的发展具有正确的理论依据,全省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首先在理论上找到了突破口,证明了干旱地区发展集雨工程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干旱半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天然降雨集流场集雨效率试验》、《甘肃中东部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特征及雨水资源研究》等一大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集水农业引论》、《集水高效农业》等学术著作相继出版,从而建立了发展雨水集蓄利用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突破了干旱缺水没有办法的传统观念,找到了一条现实可靠的兴水治旱新路子,开辟了脱贫致富,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奔小康的新途径。

(2)搞好宣传、提高认识。雨水集蓄利用是一项新的工作,为了提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省、地、县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简报等各种宣传媒介加大宣传力度。省上除在“中国水利报”上举办两次专版外,还在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大、省电大联合摄制了“集雨工程”系列电教片,系统地介绍了集雨工程的规划、施工、灌溉、管理、效益等,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广大干部群众在“121工程”的启示和300多个集雨节灌高效农业试验示范点的引导下,从上到下基本上达成共识:“121工程”是解决干旱山区人畜饮水困难的有效措施,集雨节灌是全省中东部旱作农业区改变农业基本条件,实现脱贫致富,发展综合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是全省实施范围最广,规模和效益最大的节水工程。因此,广大干部和群众修窖建池的积极性高涨,形成了发展集雨工程的热潮。广大群众说得好:“要致富,田边地头修水库”。

(3)用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一是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水利改革,明确“121工程”、集雨节灌工程“谁建、谁有、谁管、谁用”的政策,允许继承、转让,鼓励农民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承包地打窖蓄水,发展生产。二是在投资机制方面,不搞平均主义,实行先干后补,以物代补,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明确群众是投资主体,国家只给予适当的材料补助(每发展一处“121工程”补助400元,每发展一亩集雨节灌田补助100~200元,占水窖工程总造价的1/3—1/5)。三是大力推行先贷后补,鼓励农民增加投入和大胆使用贷款。1997~1998年共发放集雨节灌贷款8000万元。四是把建设任务优先安排在认识到位,群众积极性高的村、户。由于激励政策到位,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建设水窖工程的积极性。各地自力更生修建集雨工程的典型事例越来越多,不少把盖房子,娶媳妇的钱,出外打工挣的钱都用于修建集雨工程使建设任务超额完成。群众把打水窖看成给自己置家业,舍得投资投劳,由“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群众自筹资金占总投入的60%以上,目前有30万眼水窖是在政府没有补助的情况下,农户自己修建的。

(4)强化管理,保证质量。为了把“121工程”和集雨节灌工程建好、管好、真正发挥效益。省政府专门成立了“集雨节灌工程领导小组”,分管省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同时,地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各地普遍狠抓了技术服务的监督管理,做到规划、领导、技术、资金、物资五到位。各地、县根据省上制订颁发的《雨水利用技术标准》、《“121雨水集流工程”捐助资金及物资管理使用办法》、《集雨节灌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施工技术规范及实施意见》、《工程管护办法》、《水窖工程图集》、《工作人员守则》、《竣工验收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文件,使我省的集雨节灌工程建设一开始就进入规范化管理。在资金的管理方面,补助资金由地(州、市)设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对农户不拨资金,只发实物(水泥、灌溉设施)。工程建设中,水利部门专设办公室,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包村包点,责任到人,深入乡村现场培训施工人员,工程建成后均建档立卡。验收工程进行乡级普查,逐眼登记;县级自验,抽查率不少于50%;地区初验,抽查率在10%以上;省级终验,抽查率不低于5%。从三年的验收结果看,工程的质量比较好,合格率达到98%,优良率80%以上。

(5)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调整工程布局。为更有效地推进集雨节灌工程建设,各地在对已建成的集雨节灌工程进行重点调查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调整了集雨节灌工程的布局,重点向贫困片倾斜,向效益较好的村社倾斜,向村庄周围和小流域倾斜,使集雨节灌工程与梯田建设、扶贫攻坚和发展旱地高效农业、退耕还林(草)融为一体。庆阳地区在实施范围内以地膜玉米、烤烟、果树和拟建果园为重点,走以水窖促烤烟发展,促林园建设,促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子,当年建成、当年蓄上水并发挥了效益的达到80%以上。天水市43%的集雨节灌工程布设在林果、蔬菜等支柱产业区,有62%的集雨水窖建在贫困地带,为发展高效农业和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定西地区大力推广通渭县三铺乡石家庄社把集雨节灌与地膜种植紧密结合的成功经验,对积极平田整地、乐于地膜栽培、示范推广日光温室的村庄或农产,优先安排集雨节灌工程,促进了种、养、加、农、林、牧全面发展。陇南地区结合小沟小溪比较发达的特点,大搞蓄水池和引水串窖,以灌溉效益为目的,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重点

雨水利用在全省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缺乏资金每年仅能安排50万亩,远远不能满足各地建设的要求,怕兑现不了补助费,给工作造成被动,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其次是节水灌溉设施的配套速度较慢,现配套灌溉设施的面积23万多亩,仅占发展面积的8.4%,另外部分水窖的建设质量较低,技术上还需要不断研究完善等。因此,近期准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根据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和基本解决人饮水困难的要求,继续抓好水窖工程建设。全省规划,2000~2005年,建灌溉水窖360万眼,发展集雨补灌面积715万亩,累计达到集雨节灌面积1000万亩,建人饮水窖20万眼,解决80.7万人的饮水困难;2006~2015年建水窖596万眼,发展集雨补灌面积1000万亩,累计达到2000万亩。

二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搞好综合配套。首先是梯田、水窖、地膜、种植结构四配套,使水利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实现旱作农业“两高一优”。其次是集雨工程与节水灌溉的结合。一眼水窖只能蓄水30~50m3,要使有限的水发挥最佳效益,灌溉必须应用节水技术,才能提高水的利用率。因此,集雨工程的灌溉设施配套是今后全省发展集雨节灌的工作重点之一。

三是把集雨工程作为退耕还林的配套工程。根据全省的实际情况,退耕还林,封山绿化的重点是在25。以上的坡耕地和荒山荒坡,为了保证林(草)的成活率,除利用有限的沟、溪和泉水修建小型灌溉设施外,主要措施是建设集雨工程。

四是要进一步积极探索完善以集雨节灌为基础的高效农业。今后搞集雨节灌要和农产品产业化的基地建设结合起来。要和小流域治理,综合开发结合起来。要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传统农业逐步改造为现代高效农业,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建设、管理好集雨工程。

五是在进行雨水利用产业化开发的同时,加强国际、地区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进行雨水集蓄利用的全程技术研究与服务,寻求资金和技术援助,使雨水资源化利用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