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3日 星期二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陕西省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情况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1/21    

陕西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毗邻,从地质结构上又分为五个区域,即长城沿线风沙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渭北旱塬黄土台原区、关中平原区和陕南秦巴山区。由于属大陆季风性气候,天然降水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衡,60%以上降雨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多以地面径流形式流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季节性缺水问题。长期以来,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除兴修必要的蓄水工程外,根本出路在于节水,特别是在陕北、渭北干旱十分严重的地区,发展集雨节灌工程是保持农业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必然抉择。

近年来,全省在实施“甘露工程”的基础上,立足本省实际制定了“南塘、北窖、关中井”的水利发展战略,在财政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地、县各级领导重视下,在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积极发展集雨节灌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截止到1999年底,全省共建水窖7.939万眼,新增蓄水容量398.5万m3,新增灌溉面积24万亩,共完成投资24000万元。实践证明,集雨节灌工程投资小、见效快,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集雨节灌工程顺利实施,各级都成立了组织机构,政府总负责,财政部门牵头,水利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在项目实施中,各级坚持做到“五落实、五到位”和“五个不动摇”,即“思想落实、决心到位;计划落实,任务到位;措施落实,资金到位;组织落实,领导干部到位;标准质量落实,样板工程到位。”和坚持大搞窖灌农业项目建设,铸造脱贫致富的奠基工程的战略不动摇;坚持层层落实建设任务,全民动员,以群众投入为主的要求不动摇;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施工原则不动摇;坚持“三级”办点和典型带动的责任制度不动摇;坚持多方集资,加大投放的筹资路子不动摇;全面落实了工作责任。

(2)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在实施集雨节灌工程中,全省制定的发展思路是“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合理布局,民办公助,产权明晰,注重质量,突出效益”。各项目区统一按照以上总体发展思路,结合当地实际,统一根据“设计标准化、施工规范化、设施系统化、管理产业化”要求和“宜窖则窖、宜塘则塘、以田定窖(塘),以窖(塘)定场,以窖(塘)定节水形式”的原则综合考虑,充分利用项目区降雨、土地、土坡、道路、庭院等资源优势修建集雨节灌工程,发展窖灌农业。在统一思想规划中,坚持做到“七个结合”,即一是窖(塘)灌农业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二是与水土保持统一治理相结合;三是与山区资源开发相结合;四是与推广农业节水技术相结合;五是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六是与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七是与解决人畜饮水相结合。

(3)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在集雨节灌工程建设中,陕西省坚持“群众自筹为主,财政补助为辅”的原则,以优惠政策来调动群众投资建设集雨节灌工程的积极性。

陕西省制定了按建设面积进行补助的政策,每新增一亩集雨节灌面积,财政补助400元,其中中央和省补助300元,地、县财政配套100元,并规定国家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修建集雨场、打窖的材料补助和抽水设备及田间节水设备的补助。在资金管理上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保证资金及时到位,把中央和省补助资金的70%直接拨付到县,剩余30%拨付地(市)财政,待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再将30%资金拨付给项目县。为保证项目资金不用于非工程项目和人员工资的开支,省有关部门加强了财务审计工作,要求项目竣工验收必须有财务决算和财务审计报告,确保了项目资金的足额到位。

(4)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确保工程质量。在集雨节灌工程建设和管理上,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突出工程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省上制定了集雨节灌工程建设标准,要求项目区一是层层落实质量责任;二是抓典型示范;三是实行群专结合;四是严把建材关;五是加强阶段检查,对存在工程质量问题的,坚决及时处理,需返工的坚决返工,确保了工程高质量,真正做到建一处,成一处,发挥一处效益。为加强工程建成后的管理,在建设时就明确了“谁投资,谁修建,谁管理,谁受益,谁所有,长期不变”的政策,使建成的工程管护责任真正落在实处。

(二)主要成效

(1)改善了旱区农业生产条件。旱区发展集雨节灌,在根本上改善了旱区农业生产条件,初步摆脱了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延安市位于陕北,可灌面积仅40万亩,不足耕地面积的10%。由于水资源十分贫乏,加上控制性水源工程少,发展灌溉农业非常困难,近几年大力发展集雨节灌工程,蓄水量达到121万m3,发展集雨节灌面积2.7万亩。

其中果园节灌面积2万亩,并解决了部分塬区和山区5000人的饮水,使该县实施优惠工程和农业财源建设有了一定保障,农民收入平均年增长20%。

(2)提高了雨水利用率。根据陕西北部情况,一方面水资源贫乏,一方面又使部分水资源浪费掉。陕北降雨测定结果:10%一15%白白流失,65%~70%无效蒸发,仅有20%一30%得到利用,在这一地区采取有限补充灌溉以及合理供水和栽培管理措施,雨水利用可显著提高,粮果产量可提高1~2倍。利用当地地形条件,修建集雨蓄水工程,可使其天然降水的利用率由原来不足30%提高到70%,补灌水的利用率达到90%。前两年,陕北地区共发展水窖近8万眼,新增蓄水量近400万m3,发展集雨节灌面积24万亩,所以修建集雨节灌工程投资小,见效快,易推广,具备旱区易推广优质高效农业的条件。对集雨节灌工程正如群众总结的那样:小工程,大群体,风调雨顺把水蓄,若遇干旱见效益。

(3)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为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苹果等经济作物生产,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践证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土层深厚、土质好、昼夜温差大、光热条件好、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只要解决了缺水问题,就可大面积地发展优质苹果等特产作物为主的生产基地。近年来,这些地方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集雨节灌,使人们对水肥热条件的控制能力增强,促进了各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这已成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地方财源增加的主要手段,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4)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集雨节灌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山川秀美”建设打下了基础。通过发展集雨节灌,使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种植面积相应减少,并种植栽培高价值经济作物,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为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前提条件,对整个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同时,通过大面积发展集雨节灌,还可拦截大量泥沙,减少水土流失,为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几点体会

(1)发展集雨节灌工程确是旱区发展灌溉农业的根本出路。陕北、渭北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短缺,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十年九旱,农业仍摆脱不了靠天吃饭,近几年发展集雨节灌工程,使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集雨节灌工程确实是旱区发展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节水农业的重要内容,既可以解决灌溉问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技术的提高,有利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如地处渭北的蒲城县1999年兴建水窖1000多眼,除解决7000人饮水,还利用渗灌发展节水林果面积1万亩,增加经济收入1100万元。地处延安北部的志丹县,在2000年入春以来,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持续性干旱和大风天气,给春播带来严重威胁,全县充分利用修建的水窖,保证了12.3万亩山岭田的春播工作正常进行。目前这些山岭田苗木长势良好,为全县粮食稳产打下了基础。

(2)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发展集雨节灌工程。因地域差异较大,全省紧紧围绕省政府提出的“南塘、北窖、关中井”的水利发展战略,立足实际,提出因地制宜,宜窖则窖,宜塘则塘,宜井则井,宜站则站,不搞一刀切的规划原则,在陕北、渭北重点发展水窖,在陕南重点发展塘、窖,并与部分水源工程结合,提高蓄水保证率和灌溉保证率。在陕北利用屋顶,硬化路面,场院做为主要集雨场,并与部分井、站、库结合。陕南修建水塘,因地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并与部分沟壑小河流结合。把可结合的井、站、库、河做为补充水源,一是集雨场所得到广泛利用;二是节约了资金;三是提高了调蓄能力和灌溉保证率。在配套设施上,也因地制宜,根据田块大小,平坦程度和种植作物,发展了喷灌、滴灌、渗灌、管灌等多种灌水形式。

(3)国家应给予必要的扶持。在集雨节灌工程建设中,始终坚持“群众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坚持谁建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转让和拍卖;承包地修建的水窖和相关配套设施,土地承包期可延长至50年;国补资金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优先扶持积极性高的地方;可把部分农田水利补偿费用于集雨工程;集雨工程用工与农田水利建设用工同等对待,可以使用劳动积累工程等。这些政策的出台积极地促进了全省集雨节灌工程的建设进度。陕北、渭北和陕南地区,多属国家级贫困县(区),群众虽积极性高,但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自筹能力有限,要使这些地区群众早日脱贫,国家给予扶持是完全必要的。

(四)存在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陕西省是一个财政困难省份之一,虽经多方筹措资金和出台许多政策性规定,但由于项目实施区大多数属国家级贫困县,群众自筹相当困难,省上制定的总体规划难以实现,进度缓慢。为加大工程进度,使贫困地区群众早日脱贫,彻底改变这些地区农业生产条件,需要中央给予投入上的支持。

(2)规范、标准急需制定。集雨节灌项目实施几年来,有关部门制定了《陕西省集雨节灌工程实施指南》,为指导面上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集雨节灌工程的全面开展,范围、地域越来越大,各地差异较大,急需出台技术规范和标准。

(五)2000年计划与“十五”规划

2000年继续围绕省政府制定的“南塘、北窖、关中井”的水利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集雨节灌工作力度,2000年省上筹措6900万元专项资金,地(市)财政配套2300万元,发展集雨面积23万亩,除继续在陕北、渭北发展水窖外,还安排了780万元专项资金在陕南发展塘窖工程试点。在“十五”期间,计划发展集雨节灌面积110万亩,2005—201O年5年再发展集雨节灌面积lOO万亩,共需资金约26亿元。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