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0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青海省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情况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1/21    

干旱缺水是制约青海省东部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为解决无水源乡村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促进庭院经济和山区养殖业的发展,并着力于探索浅山集雨节水补灌基础上的高效旱作物农业发展新路子,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在1996年试点的基础上,青海省于1997年开始规模实施了雨水集流工程,截止到1999年底全省共下达41018户,5.4万眼水窖的任务,共投资4701.8万元;截止到2000年5月完成17277户,建成水窖3.73万眼,可蓄水118.21万m3,小塘坝9处,可蓄水2.9万m3。实践证明,雨水集流工程既能解决干旱山区人畜饮水困难,促进庭院经济和养殖业发展,又能开展大田旱作补灌,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显著,深受群众欢迎的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改善的根本措施。

(一)经验与做法

(1)在干旱山区的无水源地区以修建水窖为主,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促进庭院经济和发展养殖业,并着力于探索窖灌农业的新路子。

在有水源的干旱山区,利用小水小泉修建水池、小塘坝等微小型水利工程,尽力发展节水补灌的高效旱作农业。

水窖以球形薄壳窖为主,每眼水窖窖容为35m3,蓄水建筑以户均拥有140m3或70m3为指标,水窖的集流场以现有场院、道路为主,推广使用土壤固化剂,结合轮休地的塑膜盖和退耕地的化学覆盖,辅以截流明渠,沉沙池等配套建筑,建设中推广使用新型水泥防渗剂;利用小水小泉修建水池和小塘坝,水池蓄水小于1000m3,小塘坝蓄水小于10000m3;节水灌溉系统以使群众掌握最基本的节灌手段为保证,视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和群众自筹能力进行设计和配套,选用移动式低压喷灌和半固定低压喷灌设备,视不同作物进行适时补灌。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雨水集流项目由东部干旱山区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由省财政和计委拨付专项资金下达任务。项目所在县领导对这项工程的实施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任务大的县都成立了相应工程指挥部(或领导小组),由主管县长、水电局长负责项目的实施。

(3)抓好项目管理。结合全省实际情况,水利厅、财政厅共同下发了《青海省东部干旱山区集雨利用工程项目管理办法》、《青海省东部干旱山区集雨利用工程项目验收细则》。

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各项目区在全面调查落实的基础上按有关技术规范进行了规划、设计,并经水利厅有关技术部门审查,按照规划设计建设;建设过程中对有关部门及领导多次检查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了纠正,对个别擅自改变建设内容和资金用途的现象进行了通报批评;要求项目区定期上报工程进展情况,省上及时统计程完成情况并编发专题工程简报;所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能得到有关部门及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能及时解决。认真做好验收工作,工程完成后,在各项目区进行自验的基础上,项目所在县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各项目区进行逐户初验。通过初验的项目,由省、州(地)联合进行竣工抽验,要求验收组抽验涉及项目的每一个乡,在此基础上整村随机抽样随机复验,抽样率达到20%。省、州(地)、县项目管理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工程档案,从设计文件到验收成果(逐户登记表,施工报告、决算书、竣工报告、验收表等)都规范整理,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4)加强技术服务,增加科技含量。在总结1997年1018户试点的基础上,引进兄弟省区的成功经验,编写了《青海省东部干旱山区集雨利用工程技术指导手册》,于1998年元月召集各项目县水电局长、技术骨干、重点乡乡长等共60余人,举办了一期“集雨技术工程培训班”,由项目管理部门、省水科所、省农科院旱作所的专家就项目管理、规划设计、施工技术、旱作节灌技术进行了培训,各县也举办了相应技术培训班、现场会等;引进并大力推广混凝土球型薄壳窖等先进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深受群众欢迎。(5)典型引路。在项目实施中,水利厅直接抓了两个省级重点乡的建设,年度任务1000户以上的县建设1个示范乡,建设任务大的县抓1—2个示范村,项目区其他县、乡、村到这些示范乡、村进行观摩学习,正确引导了集雨利用工程的健康发展。

(二)工程效益

(1)通过竣工验收的17277户,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

(2)项目区庭院经济得到发展。有了水,使得群众夏季露天自用蔬菜、小规模药材种植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品种,数量都有普遍增加,并利用窖水发展了一些经济果木。1997年点时重点扶持的一些利用窖水发展了一些经济果木。1997年试点时重点扶持的一些利用窖水搞温棚蔬菜的示范户,目前已在干旱山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用。平安县硝水泉村农民唐生舟1997年试点时带头打35m3球形水窖2眼,并建成0.2亩温室一座,利用窖水进蔬菜种植,从1997年9月建成到1998年底,他的温棚蔬菜除自用及送人之外,还得到收入1800元左右,在他的带动下,硝水泉村陆续建成了7座温室,不仅结束了本地及附近几个自然村吃不上新鲜菜的历史,而且开创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乐都县马营乡已利用窖水建成温棚20处,在农科院旱作所专家的指导下种植的辣子亩产达750kg/茬,部分示范户已经从自给转向经营。据不完全统计,至1998年底,项目受益区有73个村利用窖水发展了温棚蔬菜。

(3)促进了养殖业发展。据典型调查,工程建成后农户中养殖牲畜存栏数普遍增加。乐都县马营乡全乡平均每户养猪新增1.5头,羊3只,养猪超过10头和养羊超过50只的规模养殖户分别达41户,33户;民和县塔城乡,1998年在2个村的468户实施雨水集流工程,至年底,这两个村的羊存栏数增加了60%。

(4)集雨节灌试验示范取得成果。按照省、厅领导的批示和安排,结合1998年工程的实施,各级有关部门共同配合,湟中县海子沟乡部堡村、平安县洪水泉乡硝水泉村、乐都县马营乡和马厂乡开展了大田作物集雨节灌试验试点。试验结果表明:①利用田间水窖的有限蓄水,与地膜覆盖等农技措施配合,开展旱作条件下的适时补灌,可以实现较大幅度的农业增产,在浅山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硝水泉村的5亩地膜穴播试验田分别在苗期、花期、灌浆期用点灌方式补灌三次,共用水8.7m3/亩(因春季降水较好,未灌水),试验田的亩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均高于对照田25%以上,亩增产148.2ks;海子沟、马营、马厂共74亩试验田的试验结果,亩增产都在80~160kg以上。②在一般旱年,两眼35m3混凝土球型窖蓄水,配以节灌设施,并规范化适时补灌技术,可保证3亩大田作物的补灌,实现较大增产。在特殊干旱年(20年一遇)可保证一般农产基本口粮的生产。③试验使东部干旱浅山历史上首次栽培成功成熟玉米,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了新路。这些试验示范田的建成为今后集雨节水补灌工作树立了样板,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问题

(1)专项资金到位迟缓,造成工程进度缓慢。

(2)认识不到位,尤其是对利用雨水集流进行大田补灌、提高农业抗旱能力的认识不够,造成大田补灌的目标未能实现。其原因一是宣传认识不到位。多数县各级领导和群众对集雨利用发展大田补灌认识不够,仍局限于传统观念,使得相当一部分建成工程的效益仅仅局限于人畜饮水困难和促进家庭养殖业上。二是施工组织不规范,为争取群众配合,多数县先易后难,采取先庭院后大田的步骤,而在施工时又不按规范设计操作,出现窖壁过厚,窖容过小等情况,有些地方在材料筹措上也大包大揽,造成补助资金不足而停止,使大田窖不能按要求建设。

(3)补助标准偏低。全省集雨利用工程建设的户均补助标准为每户两眼窖,每户补助1000元(2000年提高到1400元),由于修窖的山区都较偏远,交通不便,砂石料要到几十公里外去拉,运费较高,群众投工投劳太大,这样在一些新技术不能到位的前提下,补助标准偏低。

(4)相关配套技术尚待完善,节灌配套设备及技术培训的经费尚未落实,影响工程的效益发挥。

(四)下一步打算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发展集雨节灌十分重视,把集雨利用作为节水灌溉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解决干旱山区缺水状况的重要手段,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都给予倾斜,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面前,青海省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针,立足省情和生态建设的要求,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使集雨利用工程与节水灌溉技术紧密结合,利用新技术、新科学,在流域内探索窖灌溉农业的新路子,有效地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促进庭院经济和发展养殖业,带动农副业、养殖业、加工业的全面发展,使贫困山区农民增产增收。2000~2010年规划在17个县(市)的18.4万户中,实施这一工程,新建73.6万眼水窖,有效蓄水2576万m3,73.6万个集流场集雨面积77.29km2,新建2350处水池蓄水量35万m3,塘坝220处蓄水量220万m3。在解决人饮困难的基础上,人均建成一亩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