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情况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1/21    

内蒙古自治区干旱半干旱丘陵山区,水资源十分短缺,且地表水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难度很大。干旱缺水是制约山丘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区山丘区面积约有50.65万km2,占自治区总面积的43%;农牧业人口986.56万,占全区总人口的4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138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的一半。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400mm左右,70%的降雨量集中在7~9月份,而且多为暴雨。耕地面积656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1309.19万亩,仅占20%。全区有50个贫困旗(县),其中31个国贫旗(县)、19个区贫旗(县)。195万贫困人口中,80%集中在山丘区,人均水浇地仅有0.3亩,平均粮食单产只有80kg左右,年人均纯收不足500元,群众生活非常困难。

要改变自治区干旱山丘区贫困落后状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其生产条件,而改变生产条件的关键是要解决水的问题。

由于干旱半干旱山丘区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紧张,多年来这些地区形成了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农牧业基本上没有灌溉。有限的雨水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经初步估算,全区适宜发展集雨节水灌溉的山丘区多年平均降雨总量约1692亿m3,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有效地利用雨水资源,提高降水的利用率,是解决广大缺水山丘区人畜饮水和农牧业走节水灌溉之路的希望所在,是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有效措施。

利用水窖、旱井集蓄雨水解决人蓄饮水在内蒙古山丘区和牧区已有悠久的历史。1990年自治区水利厅首次提出利用雨水开发无水草场,发展饲料灌溉和人畜饮水,并作为科研项目在进行立项研究,科研人员在鄂托克旗、达茂旗、清水河县等地搞了集雨试验工程。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拦蓄天上水的精神,1995年自治区水利厅确定准格尔旗和清水河县为集雨节水灌溉工程试验示范旗(县),启动实施了“112”集雨灌溉工程,即一户人家建一处能够集蓄40m3左右雨水的旱井或水窖,采用坐水点种和微灌等先进节水技术,发展2亩抗旱保收田。经过两年的实验和示范,在两个旗(县)的8个乡、32个村、1452户中,建成旱井、水窖1584眼,发展大田作物、蔬菜和果树等节水灌溉面积5794亩,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12”集雨节水灌溉试验示范工程的成功,标志着全区在山丘区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干旱山丘区水利建设找到了适宜的路子。

为防止集雨节水灌溉工程一哄而起、盲目乱上,1996年自治区水利厅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指导自治区的集雨节水灌溉工作。为确保圆满完成集雨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任务,1998年自治区水利厅又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实施的有关规定》,从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等四个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使集雨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一)主要做法和措施

1. 各级党政领导重视,组织了强有力的指挥班子

(1)各级党政领导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成功的典型使各级领导认识到,干旱山丘区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水利建设,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把水利建设和扶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干旱山丘区实现稳定脱贫奔小康的根本大计。不失时机地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到大力发展集雨节水灌溉农业上来,加快建设步伐,尽早完成从传统、粗放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农业的转变,实现解决温饱的目标,向脱贫致富奔小康迈进。

(2)加大力度,组织强有力的指挥班子,一抓到底,取得实效。为把集雨工程落到实处,财政厅、水利厅十分重视,多次研究集雨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从提出目标任务,到工作计划的具体落实都做了详细、认真的安排部署,并组织有关部门和水利科技人员深入到现场开展工作、进行指导,举办各种技术研讨班,提高业务水平。有关盟(市)的领导也十分重视这一工作,分别组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许多旗(县)都是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并选派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集雨工程的重要性、又能苦干实干的人具体负责工作。将集雨工程建设做到了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资金管理、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统一奖罚标准,“五个统一”使集雨工程建设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 统筹规划、科学设计

集雨工程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积大,涉及农牧民千家万户,是解决干旱山丘区群众温饱、稳定脱贫、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费省效宏的项目。为做到心中有数,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水利厅组织科技人员对全区适宜于建设集雨工程的地区进行了两次规划设计,明确了集雨工程的适应条件、优化水源工程的结构形式。各旗(县)也编制了当地的规划设计。自治区水利厅十分重视集雨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并将这项工作列为“九五”、“十五”期间水利发展的重要项目,1999年全区根据中央有关部门的精神又重新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集雨灌溉发展规划》(2000~2015年),确定发展集雨节水灌溉工程范围为56个旗(县),规划实施后在干旱、半干旱缺水山区实现人均发展2亩抗旱保收田,人人1亩水浇地(保证每人蓄集50m3雨水);可退耕还林还草1000多万亩。

经过近几年集雨工程的实施,水利技术人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方面都做了改进和创新,降低了水窖的造价。有些旗(县)根据需要编制了集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普及的小册子,大力推广有关方面的技术。

集雨节水灌溉工程是一项新技术,为科学合理地做好自治区各盟(市)、旗(县)集雨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1999年水利厅组织有关人员在集雨节水灌溉工程试验示范和推广的基础上,总结了所积累的实践经验,编制地方标准《半干旱丘陵山区集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3.强化目标管理、实行责任制

各旗(县)把集雨工程建设作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大事来抓,一把手总负责,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层层落实责任。清水河县提出了“行政技术”承包责任制,强化有效指挥和技术服务,以保证集雨工程顺利进行。县里专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清水河县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宣传组、实施组。并制定了《清水河县集雨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任务目标,落实了责任措施。技术服务和经费协调工作由水利部门负责;发动群众、组织劳力、工程建设等工作由各乡(镇)负责,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强化责任,县委、政府自加压力,推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定,县里把建设任务按乡、村层层分解,逐级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同时,把集雨节水灌溉工作完成的好坏作为考核乡(镇)、部门领导干部实绩的一项主要指标。严格奖罚、公开兑现。对有功人员进行重奖,对没有特殊理由完不成工程建设任务的乡(镇)领导,就地免职;工程技术人员与农户签定服务合同,凡完不成技术服务任务的技术人员一律让职称、让待遇。通过这些有效的奖惩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为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他旗(县)也都把建设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严格奖罚,使集雨工程建设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4.改革投资机制,明确产权,强化管理

发展集雨工程,涉及农牧民一家一户,因此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实行以群众投资、投工为主,国家适当补助的政策。为吸引群众的资金投入,伊盟准格尔旗在投入机制上进行了改革,改变了过去的投资方式,实行以奖代投、以奖代补的办法,谁有积极性就给谁投资、给谁奖励。同时在提水机具和滴灌设备配套上谁积极,谁优先。在机具设备的管理使用上,采取有偿赊销的办法,以合同化管理的形式,由水利局统一与乡、村、社及用户签订合同。将农产的贫困情况、实施集雨节水灌溉情况逐一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对农户所租机具设备实行有偿使用,分期分批付款,即购机泵款分三年付清,第一年付50%,第二年付30%,第三年付20%。资金还清后,机具及工程产权归个人,管理使用责任到人,落实到户。集体建设的微小型水源工程由群众推选管理负责人,落实到户。集体建设的微小型水源工程由群众推选管理负责人,统一使用,使用人交纳灌溉成本费、管理费、折旧费等,这样既保证了工程的正常运行,又起到了自我积累、自我维持的作用,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根据当地农户居住分散、地块零散和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际情况,水利部门进一步强化跟踪服务。以水利抗旱服务组织为龙头,抓集雨节水灌溉工程的维修和技术服务工作,技术人员深入农户上门维修、检查、指导安装,解决集雨工程建设和灌溉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因地制宜,精工细作,创建了多种内蒙古特色的集雨模式

在实施集雨节水灌溉工程中遵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不断地总结和改进不同形式的集雨工程模式。

1.一坝一塘或一坝一井(大口井)

这种形式是在山丘区的山沟中修建一土坝,因所拦蓄的雨水泥沙含量大,不能直接用于微灌、喷灌等,在土坝再修建一水塘,将土坝所拦蓄的水渗漏到水塘里,解决了泥沙问题。在较浅的沟上修建一土坝,坝下用干砌石建一大口井,利用大口井进行微灌、喷灌。这种形式的集雨工程在乌拉特中旗、达茂旗、东胜市等地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2.集雨水窖与农田基本建设、小流域治理相结合

在旱坡地上建水窖,与小流域治理结合,将坡地改为高标准梯田,形成水窖与梯田配套,可以保持水土、发展灌溉,更好地发挥了集雨工程的效益。这种经过精雕细琢的工程在清水河县、准格尔旗等地到处可见。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土地,种树种草。

3.集雨水变成自来水或自压灌溉

修建串连水窖,利用山丘区地形的高差,将蓄集后的雨水用管道引到家中,农民们用上“土”自来水,再也不用毛驴车去十里远的山沟里拉水了。利用地形的高差,搞自压低压管道灌溉和滴灌,节省了能源。

4.创造水窖单砖收口新技术

以往水窖的收口采用12(cm)砖砌筑或钢筋混凝土盖板,这样的办法造价高,施工也不便,经技术人员研究后,改进了原来用12(cm)砖的砌筑方法,采用单砖平放砌筑法,这种方法不仅施工方便,而且节省了材料,仅此一项每座水窖就可以节省100多元,普及后效益可观。这项技术已在内蒙古的农村、牧区广泛推广。

5.特区草原的集雨工程

内蒙古草原面积约70.5万km2,大部分都因放牧超载使草场退化、甚至沙化,而无水草场又得不到开发。为减缓草场的退化,遏止生态环境恶化,在锡林郭勒、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等草原都开展了集雨工程,主要是用来解决人畜饮水及发展饲草料基地的节水灌溉。鄂尔多斯草原上的鄂托克旗是牧业旗,全旗总面积2.07万km2,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34万km2,属荒漠化草原。年降雨量为271mm,每年7—9月是集中降雨期,多为暴雨,且降雨强度较大。由于当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1997年开始实施集雨工程后效益明显。

例如,每年拉水供一个畜群300只羊饮用,年拉水费就需要6650元,建一处可蓄100m3的水窖需6500—7000元,蓄满水后可解决300只羊近半年的饮水问题。按最保守计算,重复蓄水为1次,回收年限为2年。因此旗政府提出:解决人畜饮水和开发饲草料节灌以供水基本井为骨干,以水窖为网络,实施“一户一亩水浇地、二处水窖(一处水窖供饮水,一处水窖供水浇地)”的“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乌兰察布草原上的四子王旗为解决人畜饮水,1998年修水窖856处,解决了2.14万头(只)畜饮问题,深受牧民欢迎。

6.在砒砂岩基础上做水窖

准格尔旗是世界上最大的砒岩地区,砒砂岩被人们称为是地球上的癌症。在这种特殊地质构造上,水利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研究技术问题,在砒砂岩基础上做了许多水窖。

砒砂岩在未开挖时很坚硬,一旦开挖后风化速度很快,根据这一特点,技术人员先用炸药炸开,立即组织人力刨凿成型,然后迅速抹水泥砂浆,并做防渗处理。在砒砂岩上做成水窖,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福音。

7.利用当地的天然能源,发展集雨节水灌溉

微小型集雨工程建设数量多、面广、分散,很多地方没有电源,只能靠人力提水,因此提水灌溉动力的能源问题亟待解决。内蒙古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全区加大科技力度,引进新技术,给水窖(旱井)配置了太阳能提水滴灌设备。经过运行使用,效果很好。

(三)集雨工程的综合效益

集雨工程的综合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显著的经济效益

集雨节水灌溉工程是以较少的投人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建一处蓄水量40m3的水窖,可以保证2亩地坐水点种和两次滴灌,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每立方水的粮食产量能达到1Okg,效益十分显著。清水河县在全县适宜发展集雨工程的地区普遍推广“124''’工程(即1户人家建2处水窖,发展4亩抗旱保收田)与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增产技术三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了集雨工程的效益。小缸房乡利用集雨工程采用了注水灌溉方式加综合农业科措施,创造出了10亩吨粮田。北堡乡舍木塔村农民刘觅春一家四口人,有28亩旱坡地,在地边修建了5处水窖,蓄水400多m3,耕地全部配套节水灌溉设备,种植了烤烟、瓜类、大蒜、蔬菜、玉米、香米等高效高产作物,并自建了1亩节水灌溉温室。1998年全家总产粮食1.3万kg,总收入达2.8万元,仅5亩烤烟收就达8000元。这些都是在清水河县山丘区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高效的节水农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教育了大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准格尔旗1998年把集雨节水灌溉工程搞成集中连片的项目区,项目区内增产粮食50万kg,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并使1.67万人从此摆脱了贫困。农民们都说:“修了集雨工程后,我们的粮食产量成倍增加,一年打下的粮食够吃三四年,集雨工程真是给老百姓造福啊!”自从有了集雨工程,庭院经济便发展起来了。屋前房后种上了葡萄、果树,水窖旁建起了小菜园,结束了历史上从来吃不上新鲜蔬菜的一页。看到小菜园里红红的西红柿、绿绿的大青椒、长长的豆角、大大的白菜,谁心里都会由衷地高兴。

1999年虽是大旱年,但清水河县水窖旁的覆膜绿豆、花生都长势良好,一派丰收景象。鄂尔多斯宽阔的草原是最好的集雨场,大旱之年使牧民认识到建水窖可以促进草原的畜牧业发展,牧民们积极性空前高涨,仅鄂托克旗1999年建水窖3600眼,蓄水量36万m3,可以解决20多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当年8月24日降了一场50mm的雨,100m3的水窖就蓄满了一半的水。

2.广泛的社会效益

集雨工程的实施安定了民心,稳定了社会,使农牧民摆脱了贫困生活,向富裕之路迈进。集雨工程已成为山丘区扶贫攻坚的主要措施之一,近几年全区有10万多人依靠集雨工程实现了脱贫。

凉城县永兴六犋窖村是典型的贫困村,原有30多户170多口人,因严重缺水无法生活,投亲靠友远走他乡,现只剩下11户32口人。自从实施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后,全村建成28处水窖并配套滴灌设备,粮食单产从原来的50多kg增长到500多kg,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600元。农民们感叹地说:“要是早搞集雨水窖滴灌,我们村的人也就不会搬走了”。察右后旗三井泉村是规划的异地移民村,全村现已做到了户均1眼集雨水窖配滴灌,种植玉米、西瓜、葫芦等作物丰产丰收,摆脱了贫困,稳定了生活,也减轻了国家移民搬迁负担。老百姓感叹地称集雨工程为“甘露工程”、“德政工程”、“富民工程”、“扶贫工程”等。

3.再造秀美山川的生态效益

为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各级政府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由于集雨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单位水量的生产率,使粮食产量高而稳定,并种植了高效经济作物,促进了山丘经济发展,有效地改善了干旱山丘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为退耕还林还草创造了条件。1995—1999年准格尔旗在集雨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区退耕面积3.15万亩,2000年13个集雨节水灌溉乡(镇)退耕面积4万亩。清水河县在集雨节水灌溉退耕还林还草8万亩。

贫穷的内蒙古山丘区又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7~9月是集中降雨时期,多为暴雨,降雨强度大,容易产生径流。由于山丘区植被差,每次暴雨都带走大量泥沙,不仅将山丘冲刷成许多“鸡爪子”沟,还将大量泥沙带进了黄河、辽河等河流,泥沙在黄河(内蒙古伊盟段)河床底堆成沙坝而阻水的事情时有发生。实施集雨工程后,将雨水拦蓄,同也就拦住了泥沙,集雨工程可以有效地拦住一部分泥沙不进黄河,并且减少了对黄土高原的冲刷,对生态环境有利无害。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集雨工程在自治区丘陵山区的农牧区广泛推广,许多地方的农牧民生活、生产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过去这些缺水地区滴水贵如油,假使你走到这里想讨点水那是办不到的,因为他们确实没有水。最缺水的时候,要用30多元钱才能买一担水。

谁家想娶媳妇得先看看你家有无旱井、水窖。过去这地区的水窖都用大锁头紧锁着,现在不同了,到处可见不上锁的水窖。过去这些地区农户因牛喝水多不敢养牛,现在家家都养牛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现在全区已建旱井、水窖、蓄水池、小塘坝等微小型水源工程12万处,可蓄集雨水1400万m3,发展坐水点种面积81.3万亩,高标准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解决了6.63万人、48.8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使10万多人摆脱了贫困。

(四)集雨工程开创了干旱山丘区水资源利用的新领域,促进了农村区经济发展

1. 开创了干旱山丘区水资源利用的新领域

多年来,自治区在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益非常显著。但是全区还有一些地方既无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又十分匮乏,没有上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条件。这类地区水利建设的出路就是对时空分布不合理的天然降雨实行人工调控,做到秋雨春用、冬雪春用、冬冰春用,运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同自然灾害作斗争。从过去侧重抓地表水和地下水到现在开发利用雨水资源,拓宽了水利建设的领域,形成了“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有效拦蓄天上水”的新格局。集雨工程是水利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的重大举措,利用雨水进行节水灌溉是水利建设的一项革命性的措施。

2.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干旱缺水的山丘区多为雨养农业,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实施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后,结合地膜覆盖、配方施肥、良种推广、模式化栽培等现代化的农业先进技术,使水、肥、土、种、农机形成了综合生产力,使产量大幅度提高。这些多种新技术优化组合的集约化经营体系,体现了农业生产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如清水河县利用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在旱坡地上创出了吨粮田;化德县沿路的40多处水窖都建了塑料大棚,采用滴灌方式种植蔬菜,经济收入十分可观。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是贫困干旱山丘区解决温饱实现稳定脱贫的基础工程

干旱缺水是造成全区部分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贫困地区要稳定脱贫,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水利建设这个基础。改变贫困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对于水资源奇缺的贫困地区,把群众发动起来,采用集雨工程形式,做到一户人家、一处水窖、2亩抗旱保收田,才能实现稳定脱贫,进而实现达小康的目标。根据准格尔旗的调查统计分析,凡是完成“112”集雨节灌工程的农户,1997年人均粮食逾千斤,人均收入超千元,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

4.是抗灾减灾行之有效的途径

1999年是内蒙古近60年来最旱的一年,全区农田受旱面积5228万亩,有1500多万亩农田绝产;牧区80%草场受旱,大面积草场因旱没有返青,灾情十分严重。但是修建了集雨工程的地方,灾情相对减轻。准格尔旗沙圪堵乡农民杨来福是利用旱井、水窖发展水浇地和庭院经济较早的农户,现在他家已建12处旱井、水窖,共蓄集雨550m3,去年春天靠坐水点种15亩地。他种的糜子因浇过几水,长得有半人多高,果实饱满,而别人旱坡地上的糜子却不足一尺,两者一对比,结论不言而喻。1999年是大旱年,但在有水窖补灌的农户中,亩产虽然少于1998年,但也能达到300kg左右。

内蒙古1999年夏、秋连旱,2000年又是历史上罕见的大旱之年,并多次受到沙尘暴的侵袭,旱情十分严重,微小型集雨工程在抗旱当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清水河县王桂夭乡刘惠梁村的秦长在,建旱井、水窖12处,可蓄集雨水550m3,发展滴灌、渗灌田16亩。

面对特大旱年,用水窖里的雨水适时种植了覆膜玉米6亩、小红芸豆3亩、马铃薯7亩,打下了丰收的基础。准格尔旗沙圪堵乡的杨来福,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了种植结构,利用蓄集550m3雨水,他在水窖旁种了覆膜西瓜十多亩,经过滴灌补水灌溉后,西瓜的长势很好。

(五)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发展前景广阔

内蒙古干旱半干旱的山丘区水资源匮乏,十年九旱,年年春旱,80%的耕地无灌溉条件,是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广种薄收,不仅经济效益低,还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经规划,今后在自治区山区的56个旗(县)开展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其中有国贫和区贫旗(县)44个。规划目标是在干旱缺水的山丘区实现人人1亩水浇地,积极配合国家和自治区的扶贫计划,规划2000~2015年共发展集雨节灌面积746.07万亩,兴建各类集雨工程99.74万处,可蓄集雨水3.66亿m3。规划实施后,年经济 效益总增产值为21.44亿元,粮食产量可增加21.44亿kg,解决22.89万人、249.73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人均收入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贫困山丘区的人民早日脱贫。

(六)建议

(1)适合搞集雨节水灌溉工程的山丘区都是贫困地区,农牧民生活非常困难,开展集雨节水灌溉工程还需国家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国家应加大科技攻关的力度,研究有关集雨场的建筑材料、方便简易的提水机具和节水设备等方面的新技术,开发适用的新材料和新设备。比如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如何将天然能源利用到集雨节灌工程中,应做研究。

(3)应加大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宣传工作的力度,使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都能认识到集雨节水灌溉工程是干旱山丘区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以利于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