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四川省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情况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1/21    

(一)发展历史

1991年以来,四川省通过开展集雨节灌工程(微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实践证明,集雨节灌工程“积微取胜,聚少成多,就近引蓄,储水于户”,在解决或改善农村零星分散的干旱缺水区生产、生活用水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解决了这些地方多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缺水问题。10年来,四川省共建成微型水利工程175万处,解决旱地浇灌面积190万亩,为102万人提供了饮用水源。回顾全省的集雨节灌工程建设历程,大致经历了试点、推广、提高三个阶段。

1.试点阶段(1991~1995年)

为了解决全省盆周山区、川中丘陵区及零星分散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全省各级领导、广大群众一直在探索。1991年12月,省政府在凉山州召开了“四川省微型水利蓄水工程现场会”,学习会理县兴建水窑解决旱地粮食经济作物旱季补水实现增产增收富民的经验后,全省开始在旱片死角地区进行试点,1993~1994年连续两年省政府拨出专款,由各市(地、州)分管农业的领导开展“首长工程试点”,引导旱区群众进行探索和实践。水利厅及时制定了微型水利工程的适用范围、工程模式、规划原则。1994年,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地提出了“大中小微”相结合的治水思路,指明了旱山区发动群众观点开展以户办为主的微型水利工程解决保命和保苗用水的思路。1995年省政府在苍溪召开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又提出要改变全省大面积的旱山村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必须走“三微”配套(即微水、微泵加微喷)的节水旱作农业的路子,进一步确定了微型水利工程在解决旱山区生产用水中的作用。这一阶段共兴建成各类微型水利工程18.25万处,浇灌旱地21万亩,为49万人提供了饮水水源。

2.推广阶段(1996—1997年)

通过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96年初,全省又有计划地在宣汉、通江、旺苍、嘉陵、南部、马边等6县开展了集中成片规划、兴修集雨工程,发展旱地粮经作物进行湿润灌溉的示范建设,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9月,省委、省政府在通江县召开的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对巴中地区发动群众户办微型水利,依托微水工程发展“池园经济”实现粮增产、钱增收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会议决定,在广元、绵阳、巴中、南充四地市的20个干旱县推广“巴中经验”实施“川北微型水利示范建设”,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连续三年共投入3000万元,计划三年内基本解决20个县旱山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进一步扩大了示范范围。为了更好地指导各地开展工作,先后制定了《川北微型水利规划提纲》、《川北微型水利小区发展规划提纲》,指导20个示范县开展工作。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又多次深入贫困山区,指出贫困山区脱贫必须先治水,治水才能强农,要放手发动群众在贫困山区和丘陵缺水地区兴办户办微型水利工程,努力探索依托微型水利工程,实现水的多目标开发,发展池园经济,推动农村兴水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这一阶段,是全省微型水利建设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时期,不少旱区农村通过发展微型水利工程,利用当地自然优势和区位特点实现“一社一品”、“一村一品”发展附加值高的农产品,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此,四川省及时出刊了《四川省干旱地区小型微型水利建设经验选编(一)》,总结推广各地在开展微型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典型经验、取得的经济效益及带来的农村面貌的变化,推动全省干旱地区解决生产用水问题的进程。这一阶段,共兴建各类微型水利工程59.3万处,浇灌旱地84万亩,为53万人提供饮水水源,一大批农户通过依托微水工程发展池园经济,开展适销对路的种养业,实现了脱贫致富。仅口中地区就有397个村通过兴建微型水利工程,发展池园经济,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了小康村标准,受到中央、部、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评价,并在巴中地区举办了4期全国贫困地区县级干部培训班。

3.提高阶段(1998~1999年)

1998年财政部、水利部将四川省列为全国集雨节灌建设试点省。四川省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在继续抓好山丘区雨水集蓄工程(微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根据省委、省政府稳粮增收调结构的部署,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行旱地微灌节水技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向集雨节灌工程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根据这一思路,全省依托集雨节灌工程因地制宜地组织群众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田园经济,为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农村经济基础的发展服务。这一阶段,开始了移动式喷灌、微喷、滴灌、重力微喷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的试验,总结出了适合全省零星分散、分户作业的节水灌溉方式,管理方式、技术规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为了规范各地集雨节灌工程建设的规划和施工,先后制定印发了《四川省干旱地区微型水利重点建设区规划编写参考提纲》和《四川省微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要点》,进一步完善和规定了工程建设目标、工程类型、节水灌溉技术选型及解决标准,绘制了池、窑等主体工程和沉沙凼、引水渠等配套设施的标准样图,对各地规范化地选取好项目区、高标准作好规划,高质量地建设工程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阶段,共兴建各类微型水利工程76.95万处,浇灌旱地85万亩,发展旱地节水灌溉面积20000亩,其中微喷2000亩、滴灌3000亩,为全省丘陵山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打下了基础。

(二)主要经验

1.组织落实,加强领导是关键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干旱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处于无水源灌溉的丘陵旱山区的生产生活用水显得尤为突出。由于水利这一基础设施的严重匮乏,已经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地方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各地都把解决丘陵旱山区浇灌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一件大事来抓。省、地、县都成立了领导机构,并落实专职人员负责抓这项工作,从组织上保证了这项工作顺利开展。

2.摸清情况,抓好规划是前提

为了抓好山丘区的旱地生产用水,四川省对全省山丘区的缺水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编印成《四川省微型水利建设规划提纲》、《川北微型水利规划提纲》、《川北微型水利小区发展规划提纲》和《四川省干旱地区微型水利重点建设区规划编写参考提纲》,指导各地搞好规划,使选择的试点片区既有代表性,又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3.落实资金,加强指导是保证

为了充分调动旱山区群众兴建集雨工程的积极性,全省从1991年开始就列出专项资金扶持农民群众开展这项工作。从1991~2000年省级用于这项工作的资金为8053万元,这些经费主要用于指导面上和开展“川北微水样板”和“龙泉山脉集雨节灌工程建设示范区”的补助。补助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补助建筑材料(实物),第二种是按水体体积补助,补助标准为10~15元/m3水。

工程实施的关键在质量,这是保证工程发挥效益,保护群众积极性的基础。为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省里制定了《四川省微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和标准样图指导各地施工。同时,省、地、县水电部门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巡回指导、检查、督促,并通过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采取以会代训、现场授课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各项目区基层技术责任人的质量意识和施工技术水平,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地抓好工程质量。

4.机制灵活,产权明晰是动力

试点之初,就提出解决旱区旱地浇灌要以改革的思路,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放开建设权。按照“谁建设,谁所有,谁使用,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大力鼓励和推行户办工程,明晰产权,对所建工程由政府颁发产权证书,明确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可以继承、转让。据统计,所建工程中户办工程占90%以上,这不仅符合当前农村分户经营的模式,还有利于工程的管理和实现水的多目标开发,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不少农户把微水工程当家业来建、企业来管、产业来办,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骨干项目结合,成为农村水利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三)社会经济效益

从1991~1999年底,全省已建成各类集雨节灌工程(池、窑、井)175万处,形成固定资产25亿元,其中省以上国家补助8853万元,群众投入劳动工日1.8亿个,新增蓄水能力1.34亿m3,浇灌旱地面积190万亩,并为102万人提供了饮水水源。集雨节灌工程不但解决了山丘区旱地浇灌,还在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减轻农村劳力负担,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促进结构调整,有利于发展节水优质高效农业。由于有了水,对农坡耕地发展粮经作物提供了水源保证。同时,大力推广先进的喷灌、微灌、滴灌等灌溉技术,一举改变了过去坡耕地等雨栽种靠天吃饭的状态为科技含量高的节水高效农业。这种模式将为全省坡耕地的结构调整、治水致富迈上新的台阶,也是四川省今后旱山区兴水增效的一个方向,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2)依托集雨节灌工程发展池园经济,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基础工程。不少地方依托集雨节灌工程,发展池园经济、田园经济,实行“池园配套”,为促进经济、活跃农村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3)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水,就为改变农村面貌提供了条件。建池与建园、建家结合,建池与建文明新村结合,与改厨、改厕结合,既改善了农民生存环境,又提高了 农民的生活质量。依托兴建集雨工程,全省一大批贫穷落后的旱山村建成为脱贫致富的小康村。仅巴中地区全区农民人均池园经济收入达650元,涌现出人均收入2000元的池园经济大户5.2万户,有40%的贫困户靠池园经济实现了越温脱贫。

(4)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微型水利工程就地拦蓄就地利用,在为旱地灌溉和人畜饮水提供水源的同时,又可养活坡地冲涮及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四)集雨节灌工程模式

1.工程模式

四川省的集雨节灌工程主要是池、窑、井等蓄水工程有其配套设施。

池:开敞式蓄水工程,以圆型为主,容积在30~1000m3;

窑:封闭式蓄水工程,容积在30~50m3;

井:用于灌溉的大口井(沉井)和人工井。

2.节水灌溉技术选型

为积极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发展高效农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试点。根据集雨节灌工程主要解决零星分散旱地浇灌的特点。在面积相对集中的地方配置移动式喷灌,机组的配置以村为单位,在经济条件好、以浇灌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地方,开展微喷、滴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试点。

(五)2000~2010年发展规划

目前,四川省还有80%的旱地无水源灌溉,其中有1287万亩坡耕地由于经济、地理、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内要靠兴建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来解决用水问题不现实,只能采取就地拦蓄、就地利用,丰水时收集,贫水时补充,继续坚持走集雨节灌工程之路。

根据中央有关部门对开展集雨节灌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按照集雨工程项目区的情况,确定四川省开展集雨节灌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大力扶持在集雨条件好、灌溉条件差、农业增产潜力大、地方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自筹能力强的旱山丘陵区兴建集雨节灌工程。通过兴建集雨节灌工程,积极发展和推行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在为增强干旱地区抗旱能力确保粮食稳产高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依托集雨节灌工程发展田园经济和池园经济,使其真正成为旱区农村的增产水和生财水,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服务。在全省确定的集雨节灌工程建设任务的19个地州的136个县中,根据轻重缓急程度,在2001~2005年和2005~2010年两个五年规划中,拟先安排解决盆地腹部地区、盆周山区,后安排川西南山地区。每年规划解决旱地浇灌80万亩,11区年共解决880万亩耕地的用水问题,占缺水旱地面积的58.2%。至此,加上前10年已解决的190万亩浇灌面积和灌区工程解决的有效灌面708万亩,全省旱地灌溉面积即可达到1778万亩(其中浇灌面积1070万亩),占总旱地面积的53%。按照四川省规划,2000~2010年集雨节灌工程建设需总投资93.33亿元,需要国家扶持13.2亿元,占总投资的14%,其余大部分需要农民自筹解决。

由于目前集雨节灌工程建设国家投资无相对稳定的渠道,对引导农民资金投入兴建工程有一定影响,希望中央有关部门继续加大支持各地开展集雨节灌工程建设的力度,力争能在“十五”期间能有一条支持农民群众开展集雨节灌工程建设固定的投资渠道,确保这项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为早日解决旱区丘陵地区坡耕地缺水,为山区产业结构调整、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