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的东部斜坡面上,地处长江、珠江分水岭地带,在17.6万km2的土地上,山区和丘陵占92.5%,是全国惟一没有平原大坝子的省份。境内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岩溶发育,降雨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十分突出;土层薄,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少且分散,田高水低,难以自然引用。贵州省不仅自然条件恶劣,还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边远贫困省份(少数民族48个,人口占全省的34.71%),经济不发达,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遍布全省80多个县市。全省现有耕地2780万亩(统计数),人均仅0.75亩。耕地中有水利设施的仅占1/3,人均灌溉面积不足0.3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靠天吃饭的问题十分突出。实施雨水集流工程,改善缺水山区生态和群众生存环境,加快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多年来非常重视的问题。贵州省发展雨水集流工程起始于1986年,主要是通过“三小”(小水窖、小水池、小山塘)工程解决旱地浇灌和农村饮水困难。从1997年起,贵州省政府每年都把大力兴建“三小”工程作为省水利扶贫的重要措施,人力财力逐年加大,年年掀起高潮。1997年省从以工代赈资金中专项安排1000万元,用于48个贫困县建设“三小”工程。1998年、1999年每年增加到2000万元,三年地县配套2346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工程的发展。到1999年底止,全省累计建成“三小”工程25万个,解决旱地灌溉80万亩,解决了315万人的饮水困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大大改善了农村缺水群众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实践证明,“三小”工程是解决贵州省农业饮水困难和缺水山区旱地浇灌的有效途径,是贵州省扶贫开发效果最为显著的项目之一。
(一)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多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每年都把实施“三小”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及早地浇灌列为党和政府年度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并建立了责任制,明确了具体承办单位。为确保工作落实,省政府与各地行署、州市政府,省水电厅与各地(州、市)水电局均签订了责任书,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任务与职责。省委、省政府督查部门通过纵横网络,进行跟踪督查。与此同时,各地(州、市)、县(市)也照此办理,从而保证了工作任务的层层落实。
(二)水利部门把雨水集流工程作为旱地浇灌和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主要措施
省水电厅根据全省旱地浇灌和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情况,编写了以“三小”工程为主要集雨节灌措施的规划、工程技术标准及实施计划,并与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贵州省节水灌溉“十五”发展计划及2015年发展规划》、《贵州省集雨节灌工程发展计划》、《贵州省“渴望工程”实施意见》、《“渴望工程”实施办法》、《关于建立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登记卡片的通知》、《“渴望工程”验收办法》、《小水窖、水池、提水站定型设计》等,对各地目标任务、实施原则、实施标准、组织领导以及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资金管理、验收办法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省水电厅近年来经常派出工作组对全省各地的集雨节灌工程建设进行检查和督促,组织各地总结交流经验,并针对一些存在问题,多次召开专题研究和制定相应措施;坚持每季度向省委、省政府反馈实施情况,每半年作出实施总结,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尽力为省委、省政府当好参谋。
(三)认真贯彻“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方针
“三小”工程点多面广,需要资金、材料的总量很大,完全依靠国家是难以实现的。多年来,各地普遍采取国家补助部分材料费(管材、水泥等),其余由群众集资投劳的办法,“三小”工程每亩平均补助费为500元。典型事例很多,如全省学习的罗甸县云干乡大关村,1984年以来,在自力更生劈山造田的同时修建大小水池275个,蓄水1.8万m3,既解决了全村1300多人的吃水问题,也解决了部分田地的灌溉。全村水田面积由原来的62亩,增加到了980亩,国家仅补助部分材料费。惠水县羡塘乡,是个典型的石灰岩山区,该乡投工十多万个,修建蓄水80~1000m3的大小水池536个,其中312口水池全由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劳建成,另224个水池,国家仅补助100t水泥、资金2万元;建水池最集中的遥山片区四个村不仅群众吃水问题得到解决,还造田1051亩粮食产量翻了一番。
(四)抓技术指导,抓施工管理,保证质量,严格资金管理,全力实施
(1)贵州省雨水集流工程主要是建小山塘、小水池(窖)。建小山塘主要在有天然溪沟、泉水处拦坝蓄水,小水池(窖)主要是建容积1000m3以下的水池(窖),一般10~20m3,用拦山沟、引水渠、集雨坪等拦引天上水、地面水和地下水,闲蓄急用。
1997年省水电厅委托省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了“渴望工程”规划及“三小”工程的定型设计,各地、县又参照定型设计,采取小型、微型、多样的形式,在开发措施上实行四个结合,即:集雨节灌工程与坡改梯相结合,与人畜饮水相结合,与水土保持相结合,与现有水利工程相结合,尽量集中连片开发,建设一片,完成一片,形成规模和效益。雨水集流节灌工程还尽可能与发展蔬菜、水果、茶叶等旱地经济作物相结合。
(2)各地均成立了有各县、市、特区水电局技术干部、乡镇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工程建设指挥部,选用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队伍。有关领导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工地发动群众和进行技术指导。工程所在地县水利质监部门负责监督。
(3)严格资金管理。补助资金均由各级计划、财政、农办、水利部门共同下达,明确规定补助资金必须专项用于工程建设,同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有效地避免了挤占挪用现象。省农办、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审计厅、省水电厅每年都对“三小”工程的专项资金进行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4)加强工程管理,对“三小”工程实行谁建谁用谁管的政策,一家一户受益的工程由群众自行管理,涉及多户受益的工程,承包给有管理能力的农产或联户小组经营管理,对于跨村的较大工程,成立管理委员会管理,并制定乡规民约,保护好水源和设施。
(五)费省效宏,成效显著
贵州省雨水集流措施主要是建“三小”工程,经过15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岩溶山区解决旱地浇灌和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这类工程投资少,见效快,就地取材,技术简单,管理方便,国家补助部分材料,由群众自建自管,积极性高,便于推广。据 统计到1999年底止,全省累计建成“三小”工程25万个,年可供水量4300万m3,解决旱 地浇灌80万亩,解决了315万人饮水困难,效益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过去缺水地区农户每天需用半个甚至一个工取水,有的地方不仅挑水距离远,还要排队等水,现在可以就近取水,甚至到了户,挑水的劳力得以用于发展生产或劳务输出。
(2)提高了生活质量。饮水水质的改善,减少了疾病的流行,改善了农民的健康状况和农村的卫生条件。
(3)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地方农户利用“三小”工程解决了烤烟、稻谷、果树春旱育苗用水,并扩大养殖规模,增加了收入。正是由于显著的效益,深受受益群众的欢迎。许多工程点都树碑铭文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进一步加强。
(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贵州省现有旱地面积1616万亩。旱地灌溉面积仅80万亩,占旱地面积5%,绝大部分旱地是靠天吃饭,产量低而不稳。为了彻底改变全省贫穷落后面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为此省政府已向中央请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帮助贵州省实施水利“十五”扶贫工程,计划在“十五”期间发展水浇地550万亩,到2005年累计达到650万亩,农业人均达到0.5亩旱涝保收田,同时基本解决45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