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首页 > 正文
《社会观察》:市场化非水利之福——三农问题专家罗兴佐访谈
来源:《社会观察》
  魏迪英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1/8/19    

在水旱灾害频发的中国,不重视水利是自杀。但即便重视了,落实起来仍面临重重现实困难,本刊为此采访了三农问题专家、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罗兴佐。

《社会观察》: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投巨资大修农田水利,在地方上的落实情况如何?

罗兴佐:从2005年开始,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提出加快农村发展,加强农业建设。今年的一号文件特别强调了农业水利的中心地位,但在大的战略方向上是连贯的。

文件明确规定,力争在今后十年,水利年投入比2010年翻番,达到每年5000亿元。关于地方上的实施情况,目前还没有全局性的调查。但根据历史记录,和一些局部现象分析,情况并不乐观。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在短期之内会面临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中国负责水利建设的部门,有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扶贫办等。面上的水利投入,如大中型水利建设,一般由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主导。点上的投入,如“以奖代补”、小型水利设施改造等,大多数由农业部、扶贫办负责。

在横向上,水利建设首先会遭遇地区差异。中央的财政支出是预算形式的,省和地方主要是根据财力。经济发达的地区财力强大,有能力支持地方水利投入和配套,但落后地区在这方面会比较弱。

在纵向上,省级政府和市县政府在水利投入能力上也有差异。省级政府在投资能力上,一般都能跟上中央的计划。市县一级政府大多数还是吃饭财政,可用的资金十分有限,对于中央的投入指标往往要打折扣。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利用新机制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能力。在基层政府和农村组织强大的地方,农民的参与会比较有效,而在组织涣散的地方就很难落到实处。

《社会观察》:在您看来,近年来中国农业水利问题日趋恶化,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因素,还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

罗兴佐:中国农业水利问题的恶化,自然条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是更为决定性的。近十年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旱灾发生频率最高、损失最大、成灾率和受灾率高度相关的五年。这可以说明旱灾背后主要是社会、经济原因,而不是气候条件。

从制度上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水利市场化改革导致水利设施退化,这是导致旱灾的重要原因。市场规律促使资源按利润原则配置,但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无法支持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我个人认为水利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有问题的,这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有调整。

从经济上看,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农业相对而言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就反映了这一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农业投入的绝对数值在增加,但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下降。就水利投入而言,在“十五”、“十一五”中的占比也是下降的,事实上“十一五”水利投入的占比接近建国以来的历史低点,这与经济和政府投资的高速增长是不符合的。

从社会因素看,近年来政府的动员能力已经大大弱化了。农田水利有赖于农民的合作,或者是强制性合作,或者是自愿性合作。但近年来由于市场化的趋势,政府倾向采取退出的策略。与此同时,农民的分化程度非常高,有进城和不进城,以农业为主和不以农业为主的多元化选择,合作的难度非常大。目前的市场化导向,对农民的合作能力有很大制约。

税费改革取消了“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禁止灌溉统筹,要求基层政府不再参与生产活动管理。为此,推出了两个替代性制度,一个是“一事一议”制度,即发扬基层民主的方式。但“一事一议”制度在农村缺乏社会基础,尤其在水利方面从来没有发挥过有效作用。第二个制度是农村用水协会,希望它能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但这种自愿性的组织缺乏强制性,除了极少数有外来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大多数用水协会都很难发挥作用。

《社会观察》:当前农村的社会、经济组织能力不足,基层水利设施缺乏管理和维护。今后发展基层水利,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罗兴佐:首先,我觉得要明确基层水利的性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了方向。凡是以灌溉为主要功能的水利设施,都应该定性为公益或准公益性的,市场化在这个问题上无法提供出路。之前地方上因为认识模糊,推出了一些不合适的改革措施,结果引发了许多问题。

在财政上,要确保水利设施的维护费用。建议设立水利补贴,直补到水利设施和水利部门。

在基层,要强化政府的组织能力。要让分户经营的农民通过谈判达成自愿合作,成本会非常高。只有基层政府能够解决农民谈判成本和合作困难的问题,一些地方水利改革比较成功,就是有基层政府的介入。

现在的农业水利问题往往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即在末端缺乏基本的责任主体。水利建设由政府主导,同时也要农民参与,但农民参与应该是组织化的参与。目前农村最有效的组织,还是行政村和村民小组。要加强行政村和村民小组的建设,使其成为农业水利末端的责任主体、建设主体和组织纽带。

在灌区和渠系要大力培育用水协会。用水协会之所以无法发挥大的作用,主要是缺乏社会基础和约束力,必须加快培育过程。毕竟很多水利体系跨越了行政组织,必须依靠跨区的用水协会来联结,依靠农民、基层组织以及基层政府的自组织来发挥作用。因此基层政府不论在行政体系,还是在自组织体系中,都负有责任。

《社会观察》:当前的城市化运动对水利建设会有什么影响?

罗兴佐:由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对水利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

第一,农业水利需要资金和劳动力两方面的投入,由于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劳动力的组织成本大大提高。第二,由于劳动力成本提高,农业水利建设会更多地依靠机械化和技术发展,因此要求更多资本尤其是社会资本的投入。第三,劳动力流动加快了土地流转,土地逐渐向专业的农业经营者流动,产生规模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谈判成本,对农业水利建设是有利的。第四,为了应对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基层组织的建设更加紧迫。总体来说,城市化对农业水利建设的不利影响是很大的,关键是如何应对,打开新局面。

《社会观察》2011年第6期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