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7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科技推广 > 农水信息化 > 正文
湖北省“十一五”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省级总结报告
2011年9月24日
  湖北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1/9/30    

按照水利部《关于开展“十一五”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总结工作的函》要求,现将我省“十一五”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总结报告如下:

一、我省“十一五”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在中央不断加大灌区配套改造投入的背景下,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我省大型灌区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灌区管理单位改革顺利,工程效益显著。在抵御今年特大大旱中,全省32个大型灌区发挥了巨大抗旱减灾作用,累计引提水20亿m3,抗旱面积达到1149万亩,确保了近1900亩水稻的播种,充分体现了我省大型灌区工程建设的成效。“十一五”期间,我省始终把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作为灌区建设的重要部分,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重点抓漳河、洈水和东风渠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和大型灌区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运行,同时,启动天门引汉、省直高关2个省级试点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主要成绩和成效如下:

一是落实资金投入,完成了一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11年8月,三个试点灌区累计完成投资2829.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95.0万元、地方配套734.9万元,其中2008年至今完成投资2089.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550.4万元、地方配套539.5万元。近三年分别落实运行管理及维护经费138.5万元、159.5万元、171.04 万元。资金投入主要用于信息采集与监测系统建设、信息传输与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与应用及其维护。共建设完成信息采集站点428处,为灌区信息化管理动态数据的采集、制定灌溉调度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保障;3个试点灌区管理机关已全部建设了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光缆通信为主,为灌区数据及视频传输提供了可靠载体;共开发专业信息系统应用软件87个,为灌区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支撑手段。

二是改善灌区条件,提高了用水效率和效益。通过灌区信息化建设,部分试点灌区已具备了监控灌区水情和水量信息的能力,建立了水费管理系统,使灌溉逐步向科学、合理配置用水的方向转变。漳河灌区信息化系统工程实施后,整个灌区水情信息实现自动测报,建成管理局调度中心到6个分中心站及测控站的信息传输网络,实现灌溉系统运行的自动监测、仿真和实时调度,做到了既分渠又分区按节点计算并控制灌溉水量,基本达到了计划用水、合理用水,初步实现了拟定的灌溉方案。东风渠灌区信息化系统建成后,对有限的水资源优化调度,在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确保了灌区城镇供水、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多经种养的均衡受益,水力发电在总装机容量不变的情况下“十一五”期间发电量为1.71亿度,是“十五”期间发电量1.12亿度的153%,为管理局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是优化管理模式,增强了灌区管理效能。通过信息化建设,部分试点灌区努力实现以“计算机管理为主,人工辅助”的新型管理模式,为灌区精确调度、快速反应、科学决策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漳河灌区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将过去3~4小时才能收集齐的水情信息到现在可做到实时监测。用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在漳河灌区运行2年,根据2006年的运行结果,在维持三干渠灌区灌溉面积51.2万亩及作物种植比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运用本决策支持系统辅助灌溉用水调度,节约水量2100万m3,可增加发电效益32万元。系统也提供了一个先进的管理模式,调度人员对灌区现状的了解不再只停留在脑子里,而是通过GIS,遥感的手段实时全面的了解灌区各种相关信息。

四是推进大型灌区建设管理资料数字化,改进和加强了灌区建设管理。我省把加强大型灌区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运行作为提高灌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大型灌区建设管理资料数字化,有效提高了灌区建设管理水平与效率。2008年以来,我省大型灌区落实填报责任人,省厅先后两次联系灌区逐个集中数据填报,通过集中填报和逐季填报相结合,将灌区基础资料信息、投资及效益信息、工程建设及管理改革等相关资料信息进行数字化。目前大型灌区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内我省32个大型灌区2010年前项目数据入库率在90%以上,且数据真实性有所提高。同时,在省厅大力推进下,我省已经有20个大型灌区委托有关单位完成大型灌区地理信息系统(GIS),剩下12个大型灌区地理信息系统(GIS)年内也将完成。

回顾总结我省“十一五”期间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有:领导重视,组织得力。建立强有力的项目组织管理机构,组织、协调整个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方方面面,通过严格控制工程建设质量,合理安排工程建设进度,推广普及应用信息化成果以保证项目的成功。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打破部门、地区界限,立足全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通过信息化建设需要达到的目标,认真做好项目系统规划;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实施,急用先建、逐步推进。加强培训,提供保障。通过信息化建设,优化管理模式,明晰管理流程,培养和造就一批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同时逐步落实系统运行维护资金,以保障系统建设的有序发展和系统的正常运转。量力而行,注重实效。要确定重点,集中使用资金,根据自身特点,抢抓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及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的机遇,着重抓了洪水调度自动化系统、闸群实时监控调度自动化系统、灌区用水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等系统建设,实现重点突破。

二、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四重四轻” 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在信息化建设上“重硬件轻软件”。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偏重硬件,实用软件大都还停留在试点层面;软件部分能够结合生产管理的实际需求得到很好应用的偏少,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二是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录入数据上“重收集轻核实”。近几年,各灌区普遍重视灌区建设管理数据录入,目前我省大型灌区数据录入比例较高。但录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录入数据繁杂,加之时间有限,有些数据没有核实,存在与实际不符,前后不一致的情况。

三是在信息化系统建管上“重建设轻管理”。各试点灌区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形成了一批信息化设施。但由于灌区工程养护经费仅部分到位,信息化设施养护经费也是捉襟见肘,客观形成了一种“轻视管护”的状况。

四是在灌区信息化工作上“重试点轻整体”。“十一五”期间,漳河、洈水和东风渠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在水利部的重视和支持下,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成绩。但剩余的29个大型灌区如何推进信息化建设,尚没有实质性措施。我省大型灌区整体信息化水平还落后于工程建设步伐。

三、建议

2007年,按照《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遴选办法》的有关规定,经认真研究,我厅上报了《关于推荐湖北省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的请示》(鄂水利文〔2007〕111号),拟定襄樊引丹、省直王英、天门引汉、省直高关、广水黑花飞等5个灌区为新报试点单位。同时拟定省直漳河、宜昌东风渠、荆州危水等3个灌区为保留信息化试点灌区,并报送了有关资料。所申报灌区都属于我省大型灌区“两改一提高”工作开展比较好的大型灌区,各方面都符合试点灌区选择的基本要求。但水利部由于全国 “十一五”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名额有限,仅保留我省省直漳河、宜昌东风渠、荆州危水等3个灌区为信息化试点灌区。恳求水利部在确定“十二五”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单位时予以支持,增加我省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名额。同时建议,要加大投入,制定措施,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推开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争取“十二五”末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工程建设进度同步。

摘自:湖北省农村水利网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