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17日 星期三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从辽宁大旱反思水利投资结构
  张红兵 周 可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1/27    

今年我国北方先后发生严重旱灾,有的地区连续几年干旱,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日,我们到北方旱灾较为严重的辽宁调查。多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九五”期间,抓住了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大投人,先后建成了一大批重点骨干工程;开展了大江大河整治,提高了防洪标准;实施了“3655”节水灌溉工程建设(5年投资 36亿元,新增加500万亩水浇地),治理水土流失等,水利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辽宁省连续几年遭遇了严重的大旱,我们认为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多年来水利投资方向上的一些问题,也是造成抗旱能力较弱、减灾能力不强,大旱遭大灾的重要原因。

 一、问题和原因

(一)拦蓄工程投资不足,地表水和天上水未被充分利用辽宁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省份之一,人均占有量860m3,仅相当于全国的1/3左右;亩均占有量为778m3,也仅相当于全国的1/3。辽宁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88mm,常年地表径流为324m3。目前,全省积蓄地表水径流主要依靠906座水库,年蓄积能力为60亿m3,仅相当于地表径流的18.5%。这些水库80%建成于1978年以前,省属7座大型水库,只有2座水库是改革开放后建成的。“九五”期间,中央及辽宁各级政府的水利总投资为113亿元,但用于水库建设的投资仅为1.6亿元,占总投资的1.4%。由于修建水库投资大,周期长,往往不能在领导的一届任期内见效,对政绩有影响,地方修建水库的积极性不高。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兴建小水窖、小山塘、小水坝、小水池等集雨节灌工程,截留、贮存天然降水,是解决抗旱水源不足的有效措施。但由于在小水源建设上,过分依赖开采地下水,忽视利用天上水,多年来,这一投向一直是各级政府安排水利投资的空白点。据统计,“九五”期间,辽宁省没有在这方面安排过投资。由于缺少政府投人的引导,除农民星星点点自建一些集雨灌溉工程外,全省小型集雨灌溉工程没有形成规模。

(二)地下取水工程投资过多,地下水源紧张

与建设小型集雨灌溉工程相比,建设打井工程,一直是水源建设投资的重点。“七五”以来,各级政府投人打井汲水工程资金7亿多元,先后打井8万余眼,结果是并越打越密。朝阳市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共打井1.9万眼,密度之大用老百姓的话形容“10米1眼井”;越打越深,近十年来,打井的深度平均增加了3~8m。将打井作为投资重点的原因,一是利益驱动,打井投资见效快,半月可打1眼井,在急于用水的情况下,打井汲水工程成了投资解决缺水和抗旱问题的捷径;二是农业发展目标与水资源利用规划脱节,一段时间以来,发展农业大力提倡旱地改水田,“八五”以来,辽宁省发展了300多万亩靠井灌的水田,将有限的水资源工程建设资金重点投人在打井汲水工程上,加重了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大旱之年,应急措施只能是增加投资继续打井,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建设工程投资的不合理。

(三)水土保持投入少,生态环境恶化

今年辽宁大旱,旱情最严重的是辽西地区。据1775年的《朝阳县志》记载,当时的辽西地区植被茂密,山清水秀,溪流淙淙。除地理和气候的因素外,近几十年,生态环境恶化、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是造成辽西地区十年九旱的重要原因。由于地表植被覆盖率低,绝大部分降水在短时间内形成地表径流流失。辽宁开展小流域治理工作已经有20多年,但长期以来,水土保持方面的投资在整个水利投资中所占比重不高。“九五”期间,各级政府投资于水上保持的资金为2.54亿元,占同期政府水利总投资的2.24%。20年来,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0万亩,需要治理的还有6500万亩,每年因此流失的水资源量估计为50~60m3,如果按目前的投资力度,全省初步治理一遍还需要50年。

恢复和重建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处理大骨干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关系上,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严重的短期行为,缺乏增加水土保持投资的原动力。

(四)重建设、轻管理,水利设施效益衰减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投资支持和带动下,各地建设了大量的水利灌溉设施。今年的大旱对这些水利设施的运行状况是一次深刻的检验。表现一是病险水库多,蓄水能力减弱,辽宁省现有906座水库中,有301座带病运转,占34.2%,每年减少蓄水能力2亿m3左右;二是灌区设施老化,水资源大量被浪费,辽宁省现有有效灌溉面积近2000万亩,目前每年正以20万~30万亩的速度衰减。

水利设施运行状况不佳,既反映了水利部门在工作中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也反映了水利作为基础产业自身积累投人能力较弱。分析原因:一是灌区供水水价偏低,辽宁农村用水的水价为0.03元/m3,而供水成本0.117元/m3;二是水管单位人员严重超编,辽宁灌区管理单位人员平均超编4O%~50%,水库管理单位超编达100%,政策规定从水价中提取的0.01元/m3的维修基金,基本上全部被超编人员吃掉,全省平均每年要被吃掉4000多万元。

(五)农艺节水无投入,农田用水浪费置大

提高抗旱能力,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必须开源节流并重。多年来,辽宁省比较重视水利节水措施的投入,对农艺节水投资较少。实践证明,坐水点种、旱育秧、种子包衣、施用抗旱保水剂等农艺节水措施的节水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在辽宁经过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耕地,与板结的耕地比较,土壤蓄水能力提高20%~30%/亩,农业部门称之为营造土壤水库。

对农艺节水措施没有安排专门的投资。一是多年来水利投资政策没有跳出就水利论水利圈子,没有树立大水利的观点;二是水利部门和农业部门对节水工作的认识不统一。

二、政策和建议

(一)建立专项投资,加快集雨节灌工程建设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自然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加剧了水资源紧缺。解决水资源时间上分布不均的重要途径,是采取各种措施截留,收集并贮存自然降水,实现“季水年用,闲水忙用”,从根本上解决时间分布不均状况。与建设水库相比,建设各种小型集雨工程,配套实施节水灌溉,发展小微型灌溉农业,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是一条投资小,见效快的水源建设工程新路子。今后,用抗旱救灾经费打井建设的应急水源工程,只能重点用于解决人畜饮水,解决灌溉用水水源主要要依靠建设集雨节灌工程。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同时也是贫困地区,各级政府通过给予适当补助的形式,引导农民群众建设集雨节灌工程,是水源工程建设投资的新方向。在水利投资总额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应当从现有水利建设基金中,调剂出一部分资金,建立集雨节灌专项补助资金,支持集雨节灌工作。

(二) 增加基本建设投资,建设调水工程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重要途径是实施跨流域的远距离调水,重新配置水资源。我们认为,今后国债、非经营性建设基金安排的水利建设项目,应该把调水工程作为投资重点。具体到辽宁而言,要对现有的水资源重新进行合理配置,应尽快实施东水西调工程。

(三)重视工程措施投资,尽快改善辽西地区的水资源生态环境

在干旱、半干旱山区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要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摆到同等的位置,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忽视对工程措施投资,将直接影响到植树种草的成活率,没有工程措施配合,林草涵养水源、保持水上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与生物措施投资相比,各级政府对工程措施的投资偏少,在辽西地区,小流域治理工程措施的成本是250元/亩,但“九五”期间,各级政府对工程措施的成本是16.2元/亩,影响了小流域治理的步伐。我们建议,今后把小流域治理工程措施投资纳人生态建设投资计划,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步伐。

(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水利自我积累投入机制

目前的水利投资来源,上靠各级财政投入,下靠农民投工投劳,水利自身没有积累投入。今后,应当明确水利设施运行管护、维修及更新改造投资,由水利自身承担,实现“以水护水”。为此,应该逐步提高供水价格,将管护、维修及更新改造投资来源,计入供水成本进行预提,增强水利自我积累投入能力。水利设施管护单位也应当结合事业单位改革,转移、分流超编人员经费开支。

(五)调整农业结构必须与抗旱节水紧密结合

调整农业结构必须紧紧围绕抗旱节水进行,把减少农业和农村用水量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一个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体系。沈阳市结合调整农业结构,今年计划将现有的水田280万亩压缩至50万亩,这一调整的方向是正确的。在辽西地区,要改善连年欠收的状况,必须一手抓发展水浇地(喷灌),一手抓大幅度压缩种植面积。辽宁省现正结合农业“3655”节水灌溉工程,大力发展喷灌水浇地,在辽西实施人均1亩水浇地工程。辽西现有农业人口746万人,耕地1481万亩,人均1亩水浇工程完成后,其余735万亩耕地应当从种植业中退出来,可以种植牧草和经济林,既节省农业用水,涵养水源,又让农民有条件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在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保留下来的耕地,投资实施节水措施,应当重视将农艺节水措施纳人投资范围。

(六)保留农民义务工,稳定水利投资的主要来源

在调查中,基层干部向我们反映他们担心的一个问题,即农村实行“费改税”取消农民义务工后,水利建设投资将失去主要来源。据统计,1991~1999年,辽宁省投入水利建设的农民义务工年平均为500万个工日,按20元/工日计算,价值10亿元,相当于全年各级政府安排的水利投资总额。取消水利义务工投人后的水利投资缺口,各级政府难以负担弥补。因此,他们建议,实行“费改税”后,继续保留水利建设义务工投入制度。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