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7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21世纪我国水利面临的十大挑战
  张 岳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1/27    

新中国成立50年,水利建设成就辉煌,举世瞩目。但是进入90年代,水多、水少、水脏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洪涝灾害年经济损失为100亿美元,干旱缺水造成的年经济损失为350亿美元,水和大气污染造成的年经济损失为540亿美元,合计近1000亿美元,占1998年GDP的15%。当今世界越来越认识到水已成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总结进去,展望未来,我国水利将面临十大挑战。

一、人口的增长——面临峰值,人均资源量降到低谷

中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人口增长的历史上,除了1960年那个特殊年份以外,中国的人口增长一直在10‰以上,最高的增长率1965年为28.38‰。进入90年代,虽然中国的人口增长率逐年在下降,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结果,1998年我国人口增长率首次降至10‰以下,自然增长率为9.53‰,净增人口1184万人,总人口12.481亿(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人口)。但是,我们面临的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果2030年人口增长达到峰值,那么未来30年每年平均净增以1000万人计。总人口就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将下降到1750立方米。如果人口增长峰值延长10~20年,即峰值出现在2040年和2050年,中国的总人口有可能出现17亿~18亿,人均占有水资源将减少到1650~1560立方米。人口增长首先对水土两大类人类生存的资源提出挑战,尤其是水,它是不可替代的资源,人口的增长不仅增加对水的需求,而且增加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对水的有效利用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未来50年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最大的挑战,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

二、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用水增加,相应废污水排放量急剧增长

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一直是处于高速增长期,但是中国尚未进入工业化成熟的阶段。因此,面对21世纪中叶,中国要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的战略目标,未来50年的经济增长仍然需要几十年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也就是说,经济的快速增长仍有一个较长的时期。各国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是对水的需求急剧增长,而且废污水的排放量也会相应急剧增长。基于目前废污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偏低的现状,如果未来50年工业用水成倍增加、城市化水平成倍上升、小城镇快速发展,废污水的排放量将会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增加,势必加剧水环境的恶化。从全国政协专题调查组的分析来看,如果全国排放污水总量按500亿立方米计,就目前的污水处理水平,要满足正常的水资源利用要求,则需要用1.4万亿立方米的清洁水资源(本底浓度为零)来稀释如此大量的污染物;若清洁水资源的本底浓度为每升5毫克,则需要2万亿立方米作为稀释水。如此巨大的水量大大超过全国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因此,未来50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中国将面临水资源短缺和废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的三重压力。

三、水的需求增长——供需矛盾尖锐,开发利用更为艰难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专家们根据国际上评估的标准认为,中国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大约为10000亿—11000亿立方米。但是到21世纪中叶,总人口达到16亿~17亿时,人均综合用水量,如果核1987年亚洲的平均水平542立方米测算(中国1997年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58立方米),总供水量就可能达到8672亿。9214亿立方米,与可利用水量的有限值就很接近了。1998年,我国年总供水能力达到了5800亿立方米,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了4800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增加96亿立方米。但是,近20年的供水能力明显低于前30年,1978~1998年国民经济处于9%~12%的高速增长期,而供水能力年平均增加只有的亿立方米,与前30年年平均值相比,几乎下降了30%,致使近20年来,缺水范围逐渐扩大,缺水程度不断加剧。从供水结构来看,1997年地表水源供水为4698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供水能力的81%。其中,蓄水工程占35%,约1640亿立方米引水工程占43%,约2000亿立方米;提水工程占22%,约1000亿立方米。如果2050年的供水能力按8000亿立方米、净增22加亿立方米测算,按目前蓄水工程所占总供水量的比例,蓄水工程增加的供水量为770亿立方米,则需兴修水库的总库容至少2100亿立方米(1998年全国水库总库容为4924立方米,与供水量之比大体上是3:1)。由于从河道引水和从河湖提水的供水能力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65%,这部分水源调蓄能力又低,因此,总供水的保证率必然受其影响。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未来50年水需求的指标在7000~10000亿立方米,鉴于我国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只有10000亿~11000亿立方米,考虑到许多综合因素,在未来50年内增加4000亿立方米的可供水量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建议2050年总供水量控制在8000亿立方米左右是适宜的,即使这样只净增2200亿立方米的供水能力也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过去的50年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大部分已被开发利用了,可继续开发的水源不仅受到区域性的限制,而且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开发的成本、所需的技术和知识愈来愈多。特别是长期以来,管理体制的部门分割,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又人为增加了很多不利因素。因此,中国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更加艰难,供需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四、粮食需求的增长——北方产粮区与水资源不相匹配

由于中国南北水资源分布差异极为悬殊,长期以来形成了南粮北调的格局.进入80年代这种格局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统计资料分析来看,50年代,中国长江以北15个省、区、市的粮食生产总量占全国粮食生产总量的40%,而水资源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长江以南的15个省、区、市粮食生产总量占全国粮食生产总量的60%,而水资源却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进入90年代,长江以南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的比重已下降到52%左右,长江以北地区粮食生产总量的比重上升到48%左右。如果从粮食生产的增量来看,50年代,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增量只占42%左右,南方地区要占58%左右。1984年以来,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的增量比重已上升到66%,其中华北地区占42%,而南方粮食生产增量却下降为34%。其中1984~1993年,东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出现负增长,北方地区粮食生产增量的比重曾高达97%,其中华北地区占62%。华北地区粮食生产增量的比重始终占北方地区粮食生产的增量的2/3。这种格局的急剧变化,对未来50年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已十分尖锐,如果未来年粮食生产总量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未来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五、水利工程失修——进入百年老化期,巩固改造十分艰巨

我国现有水利基础设施是未来5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保障和物质基础,但却具有很大的脆弱性,目前面临着两大威胁:一是现有水利基础设施面临着萎缩衰老的“危机”,二是工程保安、维修、更新、配套任务大,这是历史遗留下的问题。据分析,全国8万多座水库,有1/3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问题,影响防洪和蓄水兴利。从灌溉设施来看,许多灌区只修建了渠道、于渠和支渠,支渠以下的斗、农、毛渠和相应的建筑物都修建不全,有的配套率不到20%;现有的设施,有50%的骨干建筑、40%的渠系建筑物和32%的衬砌渠道被破坏。由于先天不足(质量不好、配套不全),后天失调(维修管理跟不上),导致浑身是病(普遍老化损坏严重),难以为继(效益衰减)的局面。据1992年对195处大型灌区的调查结果表明,骨干建筑物的损坏率为40%,其中20%已报废和失效,渠道险工段占28.6%,多数泵站机组、电气设备陈旧,高耗能低效率运行。如果未来50年,现有水利基础设施不能巩固、提高和充分发挥效益,那么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很可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随着水利基础设施逐步进入百年期,巩固改造任务更加繁重。

六、北方水资源短缺——黄河及其以北地区河道断流憎况加剧

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是随着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而逐步加剧的。黄河断流就是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现。黄河多年平均降水量46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72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580亿立方米,地下水(扣除与地表水的重复量)资源量14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600多立方米。70年代以来黄河开始出现断流,并日益加剧。黄河下游频频发生断流,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现。黄河断流的原因虽然有许多因素,但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导致用水量急剧增加、管理不善和用水浪费造成的,特别是下游用水量失控和区外引黄河水(海河引黄56亿立方米、淮河引黄23亿立方米、山东半岛引黄12亿立方米,合计近100亿立方米)等,人为加剧了黄河水资源的短缺和下游河道断流。鉴于黄河在中国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从西到东跨越中国的九个省(区),因此,黄河水患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干旱缺水也是中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尤其是黄河下游早已成为地上“悬河”,专家们分析认为,在未来10~30年内,黄河每年将缺水40亿~150亿立方米,如果未来50年,黄河流域干旱频率增加,黄河中下游泥沙淤积量增多,有可能加重水资源短缺和治黄的难度。

黄河以北紧邻的海河流域早在70年代、80年代就出现用水危机。由于黄淮海平原普遍缺水,河川径流剧减,河道全年大部分时间断流,成为间歇性河流。入海水量在大幅度下降,据海河流域资料分析,海河从50年代的242亿立方米已减到90年代的66亿立方米左右,有些年份只有7亿多立方米。东北地区的辽河,1998年干流新城子段自5月16日至6月21日,出现断流37天,直接造成辽河左岸市政傍河取水工程和石佛寺等灌区用水紧张。如果黄河及其以北地区河道断流情况继续加剧,将进一步严重影响该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严重破坏水环境,使21世纪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更加严重。

我国南方地区虽然水资源比较丰沛,不会出现断流,但在河道盲目挖沙,引起河势变化,特别在枯水季节,由于雨水减少,河道淤积,水位降低,加上不合理的调度,如果在于流出现河道断航和河道引水难的问题,同样会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后果。1999年冬季,闽江已经发生了干流上河道断航的现象。

七、科技和管理水平低——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任务艰巨

科技进步是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的决定性因素,一旦科学技术渗透并服务于整个水利,水利基础设施的潜力和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将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高的安全保障和新的经济增长。从目前来看,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未来水利基础设施效益和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都取决于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水利领域,目前水利科技贡献率只有32%左右,水的有效利用和节水技术的应用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过去由于在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上,重建设、轻管理,导致了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全国160万水利职工,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大约20%左右,具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只有3万多人,拥有高、中、初级技术工人近60万人。以上各类人员具有大、中专科和技术工人水平的职工总数只有全国水利职工总数的41%左右。因此,进入21世纪,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水利科技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任务十分迫切,也十分艰巨。

八、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水市场经济体制步履维艰

中国水利经济体制的改革,如果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考虑,当然期望水能以商品进入市场,建立适应水市场的经济体制。目前水价格偏低不利于节水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各方面资金投入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据1997年统计,目前我国城市生活用水(原水)价格平均每立方米0.1元左右,工业用水(原水)价格平均每立方米O.16元左右,农业用水价格平均每立方米0.03元左右,工农业及城镇用水都处于亏本运行状况。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水价过低直接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而欧美一些国家供水价格一般每立方米相当人民币8元(包括污水处理费)左右,农业水价0.8元左右。国内外经验表明,提高供水价格,可以促进节约用水和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因此,制定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政策,对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至关重要。按照短缺经济学的观点,水资源短缺应当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但市场并不是解决经济工作中种种难题的万应灵丹,同样,水市场也不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惟一的灵丹妙药。30多年来,国家发布的收取水费和水价改革的文件,至今未能完全到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对水的认识,更缺乏水是商品的意识。加上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它更难靠市场经济来调节。因此,从总体来看,水市场体制的建立仍然是步履维艰。

九、瞥理体制的分割——影响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它涉及到农业、工业、水运、交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的健康水平等等各类产业和领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到防洪、排涝、灌溉、水电、供水、水运等等各项目标和任务。水利虽已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首位的基础设施,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思想认识上,还是经济体制上,水利只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没有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待,这样就直接影响到水利的管理体制。目前水资源分地区、分部门的管理体制,既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很显然,现行的体制和政策都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水利和水电而言,1958年水利和水电合并组成水电部,1978年又分开成立水利部和电力部,1982年又合并为水电部,1988年水利和电力又分开成立水利部和电力部。这种体制上的反反复复,绝不应该在21世纪重复出现。事实上,凡是大型综合利用的水库,担负着防洪、发电、灌溉、供水、水运等多目标的任务,往往大坝及其建筑物由水利部门管,水电站由电力部门管,船闸再由交通部门管。水量和水质也是不能统一管理。一龙治水,多龙管水,或多龙治水,多龙管水,这种管理体制既影响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优化配置、有效利用和统一管理,又束缚了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十、全球气候的变化——可能加剧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

全球气候是逐渐变化的。据国际组织的一些专家认为,2025年对可用水量的影响可能是轻微的,但2025年之后的数十年里可能变得越来越强烈,而未来50年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中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北方地区未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构成潜在威胁。据中国气象专家们分析,近50年来,我国北方气候已经明显变暖,冬季变暖更为明显。气候变暖,不仅带来蒸发加强(气温每升高1℃蒸发量可能增加10%~15%),出现高山冰川固体水库减少、河川径流量减少、湖泊萎缩、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且气候变暖又使人类活动对水的需求增加。据我国气象专家对50年代到80年代40年气候变化的分析,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但中国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主要特征:一是80年代是我国近40年中最暖的时期。二是我国气候明显变暖主要是北方地区。三是我国未来50年北方气温的有继续升高的趋势。据气象专家分析,2030年北方地区气温可能比目前升高1℃左右,到2050年可能升高1.3℃~1.4℃。由于气候变暖对北方地区水资源将带来不利的影响,海滦河全流域水资源将减少4.7%。整个华北地区将减少4%~6%,有的研究成果认为,海滦河流域未来30年后径流量减幅更大,可达12%。气候变暖对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据专家们分析,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未来30~50年内,年气温将持续升高,而且种种迹象显示,目前很可能进入一个新的百年尺度的干旱期,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必然增加,甚至有可能发生特大的干旱灾害,可见,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降水、水资源和地区性的分配,以及可利用量势必会带来影响,尤其是北方地区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可以预见未来50年内,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