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依靠农民 全面开展节水灌溉
  许志方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1/27    

一、缺水是世界普遍现象,节水是长期战略措施

在国际上,一般常用人均占有可再生淡水资源量作为判别一个国家水资源状况的标准。如果人均年占有淡水量低于1700m3为“用水紧张”(waterstressed)国家;如果低于1000m3则为“缺水” (waterscarce)国家。按照这个标准来评估,到1995年,全世界已有44个国家(共7.33亿人口)的人均年占有淡水量在1700m3以下,面临“用水紧张”状况。在这44个国家中有28个国家(共3.8亿人口)在非洲和中东,另一个是亚洲的韩国。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其中许多国家的人口在30年以后将增加一倍,从而人均年占有水量也相应减少至1000m3以下,面临“缺水”局面。

应该指出,上述用水“紧张”指标1700m3是指人均占有的潜在水资源而言,它与实际可以控制和获取的水量有根本区别。一个国家的潜在水资源并不是都能控制或全部获取。根据许多国家的统计,实际可以控制和获取的水量约为占有水资源量的30%。也就是说,在1700m3的人均水量中,约有510m3是可以获取利用的。可控制水量比例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各国的技术和各种条件(自然、物质、财力等),另一方面还必须保存相当一部分的水资源以维持自然生态平衡。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尤其是生产粮食所不可缺少的因素。根据1990年统计,全世界平均有65%的可控制水资源是消耗于农业,22%用于发展工业,7%是居民生活用水。农业是最大的耗水部门。另外,农业用水还有一个特点,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水量是消耗于蒸发和蒸腾,它不能再度利用。而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大部分,经过使用后可以返回水源,虽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一般来说,平均生产1t粮食需要消耗1000t水。如按人均每年需粮400kg计算,则用于生产粮食的人均用水量为400m3。人均生活用水量是随生活水平而异,每年平均约需100m3;饮用水量很少的,人均每年1m3;工业用水量按人均计算,约为20m3。

因此,人均年总需用水量约为521m3。这一数字正好接近用水“紧张”指标的30%左右。因此,可以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700m3是一个最低的界限。

根据统计,我国1990年的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为2400m3,到2025年下降至1800m3,将十分接近1700m3的用水紧张警告数值。这个统计是从全国范围的平均数而言,但实际上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人口稠密程度各地也相差很大,特别是近些年来水资源污染严重。因此,许多地区的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要比上述的全国平均值低得多。如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只有938m3,北京市仅350m3。我国南方主要水稻种植地区降水量较大,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不太缺水,但实际上,南方各省的缺水现象也十分严重,经常出现干旱年份或干旱季节,每年都要抗旱。我们曾对湖北省应城市的水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即使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上,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674m3,全市每年缺水1.2亿m3,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广西的年降雨量比较丰富,但水利设施能控制调蓄的水量仅为水资源总量的20%。由于降雨量分布不均,春旱、秋旱常有发生,旱灾占各种自然灾害60%以上。

农业是最大的用水户。从发展趋势来看,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要逐年递减。因为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量在不断增加,与农业部门的争水现象日益激烈。目前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7%,预计到2000年将减少到80%。为此,农业用水部门必须大力开展节约用水,把节水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措施。我国农业用水中,水稻的用水量又占较大的比例,因此,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二、吸收农民参与管理,全面开展节水灌溉

开展农业节水,一方面要改善灌溉系统的基础设施,推广节水新技术;另一方面应该吸收农民参与灌溉管理,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全面开展节水灌溉,不仅包括推广各种节水技术措施,而且要强调改善用水管理,减少因管理不善而引起的各种水量损失,提高全灌区的水的利用效率。

灌溉系统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水从渠首进入灌区,通过各级渠道的输送和分配,把水量按时、按量分送到各个用户,以满足各种作物的高产需水要求。这不仅涉及渠道和各种基础设施条件的好坏,采用的灌水技术是否先进和合理,而且还要求有一套完善的用水管理组织,特别是斗农渠以下和田间用水管理组织。专业管理机构可以把灌溉水输送、分配到干支渠上的各个分水或配水点。但水量进入分水或配水点以后,面对的是广大农田,多种多样的作物,以及不同时间和不同水量的灌水要求。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不仅会引起大量的水量损失和无益的流失,而且会造成水量分配的不及时和不均衡。有的农田得不到及时用水,有的则灌水过量而形成废泄。所以,开展节水农业既要重视硬件技术措施,又不能忽视软件管理措施,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达到全面节水效果。

世界各国几乎普遍认为现有许多灌区的用水管理不善,财政收支难以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与管理体制有关。灌溉农业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十分密切,不能一切都由政府专业机构包揽,而应发挥农民用水户自身的积极性,吸收农民参与灌溉管理。不仅可以节约用水,而且可以减少国家补助,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因此,近些年来,许多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粮农组织、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国际灌排委员会都十分重视吸收农民参与,改革灌溉管理机制,并作为一个方向来倡导。例如,1996年9月在埃及开罗召开的第16届国际灌排大会上,在99篇学术论文中,涉及农民参与灌溉管理的达33篇,占总论文数的1/3,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33篇论文分别从管理、机构、法规、社会经济;妇女作用和培训等5个方面论述了农民参与问题,全面介绍了各国在灌溉管理机制转换方面取得的成就。各国的实践经验证明,农民是有能力管理好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灌溉系统的;无论在节水效果、节约资金、改善管理以及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收益等方面都有显著效益。

目前世界各国的灌区管理模式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由政府集中统一管理,但除少数国家(如苏丹)以外,实际上已不采用。第二种模式是政府机构管理渠首和干渠,某一中间组织(如公司、地方性机构、私人承包商等)管理配水渠道,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配水点以下的各级渠系;或是政府机构与农民组织共同管理。这种有农民参与的合作管理模式,在大中型灌溉系统中最为普遍。第三种模式是全部移交农民组织管理。这种模式在小型灌溉系统中(包括机井灌溉)最为流行。有的由政府资助兴建,交农民管理;有的则由农民自筹资金兴建、管理。也有少数国家把整个大中型灌溉系统转交给农民组织管理。例如美国的哥伦比亚流域工程,总面积23万hm2。从1969年起转交农民管理,已有20多年历史。最近从新技术的采用、水文性能、财务收支和农民收益等方面进行了机制转换前后的对比分析和评估,证明农民是有能力管理好大型灌区,其管理成本可以降低,农民的收益逐年平稳增长,不仅没有妨碍新技术的采用,甚至还加快了速度,在灌区广泛应用了中心旋轴式喷灌系统。在亚洲国家中,土耳其在灌区管理机制转换方面的步子较大。早在1954年已把国营小型灌区转交给用水者协会、乡村和合作社管理。从1993年起又逐步将大型灌溉工程转交用水者协会等农民组织管理。截至1995年8月底,由农民组织管理的灌溉面积已达90.13万hm2,占实际灌溉面积的23%。他们的经验证明,管理机制转换以后,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和官僚主义,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农民支付的灌溉服务费用降低,工程的养护和管理情况改善,农业产量提高。根据1995年统计,北美洲的墨西哥已有80个大型灌区(面积在3000—270000hm2之间),总面积为245.8万hm2转交316个用水者协会管理,占全过总灌溉面积的76%。

总体来看,农民参与灌溉管理是必然的趋势。把小型灌溉系统移交给农民组织管理,基本上是一致的结论。对于大中型灌溉工程,目前大多数意见还是实行政府机构;(或公司)与农民用水者协会两级共同管理。政府机构(或公司)管理取水建筑物(包括水库)、干渠和干渠上的配(分)水点。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配(分)水点以下的各渠道和田间用水。水源归国家所有,配水权属于政府机构,分水点以下的水量由农民管理和分配,甚至可以进入水市场自由买卖。

我国农民自古以来就有参与灌溉管理的经验。都江堰灌区干渠以下的各级渠道历来是由受益各县的民间自行管理,所以称之为“民堰”,曲农民自管、自用、自己维修。明代的泾惠渠在管理养护上也有官渠和民渠之分。民渠部分是由受益县、村和农民负责养护管理。其他,如江浙、湖南一带的陂塘在历史上也都是由地方宗族和村民管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许多小型灌区、塘堰、机井也是由政府资助,农民兴建、管理。在大中型灌区中都成立有灌区代表大会,吸收农民代表参加。在支、斗渠设有管理站,也有农民参与管理。此外,还有农民护渠员、农民灌水员等等。近些年来,灌区管理机制正在进行改革,灌区管理承包责任制、合作股份制都是一种新的机制,为农民参与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湖北漳河水库灌区也正在试行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在灌溉管理机制转移和农民参与管理方面,我国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当前,面临全国开展农业节水的形势,我们认为,应该紧紧依靠农民,扩大吸收农民参与灌溉管理的范围,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在节约用水方面的巨大潜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对农民参与管理的小型灌溉工程(包括机井、塘堰),应进行全面的总结。在此基础上制定各种管理模式(如承包责任制、合作股份制等)的规范化管理办法,在法律上明确其地位、职责和权利,特别要保证他们的经济效益。

(2)对大中型灌区要着重研究如何扩大吸收农民参与管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灌区代表大会制度,使其成为一个最高权力机构,真正做到充分发挥农民代表的作用;研究集权和分权的适宜界限,明确农民用水组织的管理职责、权利和法律地位;因地制宜试行几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对机制转换前后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我国的大中型灌区数量多,分布的地区广,各地的背景和条件有很大差异,管理机制的模式不宜一刀切,可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试验探索行之有效的各种管理模式。但总的趋势是强调分权管理,削弱集中管理,让农民用水组织参与更多的管理,以改善目前不少大中型灌区在财政上不能实行良性运行的情况,以及用水管理不善和水量严重浪费的现象。

(3)国际上倡导的用水者协会(Water User Association)已得到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肯定,它是吸收农民参与管理,改善灌溉用水管理的一种好形式。世界银行已要求在贷款的水利项目中予以贯彻执行。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试验、推广,预期可以在农业节水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

三、推广水稻节水灌溉的若干建议

1.把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列入科研计划

节水技术的研究,无疑是一项科研工作,但节水技术的推广,也应属于科学的范畴。因为科学的推广,不能是简单的直接搬用,而是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研究相应措施,因地制宜地应用。所以研究和推广具有同等重要性。广西自治区《千万亩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开发》就是一个两者完整结合的范例。早在80年代初期,广西就取得了水稻“薄、浅、湿、晒”的科研成果,并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五次亚非国际灌排会议进行了交流。但当时没有把推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致这一科研成果,长期没有转化为生产力。经过许多次严重的干旱灾害,以及对水资源不足的感受,他们认识到在开展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研究的同时,必须大力进行推广普及。从90年代开始,把推广水稻节水技术列入自治区的星火计划,用系统工程的原理进行大面积技术开发和推广,才把这一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了规模效益。根据资料,近几年来,为了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自治区共举办培训班3606期,培训干部和农民28.67万人次,建立了1821个节水示范点和1448个示范片,覆盖全区14个地市,86个县市,922个乡镇,1132个灌区,水稻节水灌溉面积近93.3万hm2。从自治区科委起,一直到农户,布设一个规模宏大的技术推广网络,并层层有合同做保证,并以节水、增产和推广面积等技术经济指标作为评估业绩的标准。从各省经验来看,必须把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列入科研计划并变为政府行为,才能使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2.进一步加强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由水利部、农业部和中科院主持的“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已列入“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开始启动。这一项目的研究内容全面,研究经费较充足,但涉及的主要是北方(包括西北)地区的旱作节水农业,不包括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大,节水的潜力大,并在水稻节水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了使其更上一层楼,并具有突破性的新进展,要继续加强对水稻节水灌溉的研究,单列重点科学研究计划。例如对水稻灌溉模式的选择、节水机理和高产机理的研究,节水高产新水稻品种的培育,改进栽培技术,并研究一套相应的施肥、除草和灭虫害措施。特别要重视保护水稻种植地区的持续生态环境,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防止疾病,改善卫生条件,保障人民的健康。此外,水稻节水技术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研究,水利部门还必须与农业、气象等部门以

及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紧密合作,特别重要的是取得农业部门的密切配合。

3.加强灌溉试验站的领导和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分重视对灌溉试验站的建设,现在全区已有8个地(市)中心站和11个县级站,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和进行资料整编,为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提供了科学依据。灌溉试验站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累积科学试验资料的工作,需要连续的、长期的日夜观测,付出大量辛勤劳动,不能中断,才能获取科学、有用的资料。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全国已创建了许多灌溉试验站,进行了大量的灌溉试验,为发展科学灌溉做出了贡献。《中国主要农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就是在总结我国40多年来全国各个灌溉试验站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编制而成。灌溉试验的工作是贵在坚持,而且要长期坚持,不能因任何经济或其他问题而中断试验,否则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当然,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灌溉试验站的工作也应该与之相适应,适当开展一些有偿咨询服务或多种经营。但各级政府还是应该给予一定的投资,以保证基础和常规试验项目的正常进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些灌溉试验站的试验经费不足,设备陈旧,特别是缺乏稳定的技术队伍,致使一些基础试验项目也无法正常开展。个别省甚至撤销经营多年的灌溉试验站,实在可惜。建议加强对试验站的领导和建设,并在适当时候召开全国灌溉试验站工作会议,交流经验,促进发展。

4.开展国际交流,吸收国外先进经验

设立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权威的水稻研究所,他们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有许多研究成果。广西已与该所建立了联系,开展互访、交流。建议有关省区选拔、组织一批专业技术人员赴该所短期学习、访问。我国在水稻节水灌溉方面有不少科学研究成果,有的已引起国际组织的关注和赞赏,迫切希望分享我国的研究经验。建议写成英文论文,向《国际灌排委员会期刊》、国际杂志《灌溉与排水系统》投稿,或投寄有关的国际会议进行交流。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

在基层有计划的举办更多的水稻节水技术短训班、讲座,广泛吸收农民参加,讲清节水又增产的道理。其他,如拍摄水稻节水技术的电影、电视短片,到农村巡回放映或在地区的电视节目中播放,以普及节水技术知识,提高农民节水意识。

水稻种植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的灌溉方法——深水淹灌已深人人心。要把这种古老的灌溉方法改成“浅水、湿润、晒田”或是“薄露”和“控制水层”的灌溉方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各级领导的支持,大家努力,把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紧紧依靠农民,水稻节水新技术一定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花结果,遍及大地,传向世界。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